史上投機第一人:把綠帽扣在君王頭上還照樣得寵

中國是禮儀之邦,講究禮義廉恥,戴綠帽被認為是男人的奇恥大辱,即使到了現代開明社會,姦夫淫婦也一樣令“人神共憤”。但是距今約2400年前的戰國時期,就有投機商敢把綠帽扣在君王頭上,與王后在王宮裡逍遙,還照樣得寵,堪稱千古投機第一人。

史上投機第一人:把綠帽扣在君王頭上還照樣得寵

影視劇照

這個膽大包天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秦相呂不韋。被他扣上綠帽子的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呂不韋已經被莊襄王封為丞相了,還敢在宮中與王后淫亂。這色膽簡直就是千古未聞。

當然,有此包天的大膽,也必然有他的緣由。呂不韋為濮陽人,是一名典型的投機客。他年輕時就很有膽量,認識到做買賣投機的好處,因此多地奔走,把貨物賤買之後,囤積起來伺機貴賣,很快成為當地有錢人。不過在當時,商賈還不是讓人敬重的階層,因此,發了財的呂不韋就像今天的一些大富豪一樣要想辦法進行政治投資,晉身政治豪門,以獲取更大的權勢與地位。

史上投機第一人:把綠帽扣在君王頭上還照樣得寵

來源網絡

當時,莊襄王還是一名人質,原名異人,在其父親二十多個兒子中很不起眼,既不是長嫡,其母夏姬又不得寵(得寵的華陽夫人沒有子嗣),因此成為了當時秦麻痺趙國的政治押品,到趙國邯鄲當人質。但是他的爺爺昭王一點也不考慮他的安危,屢派武安君白起發兵攻打韓趙,因此作為人質的他得不到應有的政治禮遇,生活困頓,還有生命危險。這一情況被來邯鄲做買賣的富豪呂不韋知道了,他敏銳地察覺到這是他華麗轉身的一個大好機會。

呂不韋的投機心理從《戰國策.秦五》裡的記錄可見一斑:濮陽人呂不韋賈於邯鄲,見秦質子異人,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餘食;今建國立君,澤可以遺世。願往事之。”

史上投機第一人:把綠帽扣在君王頭上還照樣得寵

美女趙姬(來源網絡)

把賭注押在昂貴的珠寶買賣上原來還是小民之利,押在公子爺的身上才是戰略家的眼光,才會成為人生的最大贏家。今天許多太子爺招搖過市、富豪趨之若鶩,箇中的玄機,原來早在2400多年前就被呂不韋看透了!他為此不但傾盡家財,還忍痛把已經與自己同居且有身孕的邯鄲絕色美女送給自己的投資對象。財色兼攻,還有什麼不可能的?

呂不韋遊說成功的策略主要分三步:首先勸說異人回國爭取政治權利,幫助這個投資對象樹立成功的信心;其二,對投資對象進行炒作,鼓吹他有謙恭有禮,敬父愛母,很有賢人之質,是一條臥龍。《史記.七十列傳》記:“因言子楚賢智,結諸侯賓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這炒作向外界散佈了兩方面信息:異人是能人賢人;很敬愛華陽夫人。這其中隱含的意義是:異人有當太子的能力,有當太子的靠山。那個年代吃瓜群眾還不止於平民百姓,很快異人在諸侯中聲名鵲起。

史上投機第一人:把綠帽扣在君王頭上還照樣得寵

來源網絡

其三,賄賂華陽夫人及其親信,對她曉以利害:因為沒有子嗣,將來他人上位,必然失勢,既然異人有賢且對自己特別敬重,不如趁早認他為嗣,將來立為太子,以鞏固自己的勢力。

這招牢牢抓住了華陽夫人內心的隱憂,可謂點中了死穴,實在是高!

史上投機第一人:把綠帽扣在君王頭上還照樣得寵

食客三千(來源網絡)

於是,在呂不韋不遺餘力的操作下,異人最終成功取得了父親的認可並更名子楚,進而成為了太子。公元前250年,其父文王在位一年即薨,子楚終於成為了秦國君主。他立即覆行諾言“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萬戶。”(見《史記.七十列傳》)

從一名勢如危卵的人質到一代君王,人家不但傾盡家財還送上美女,想想莊襄王對呂不韋的感激還來不及,哪裡還有想到恩人會與自己的老婆有一腿?其實細細想想,王后原本就是呂不韋的愛姬,因為異人喜歡而忍痛割愛。這綠帽究竟是誰扣向誰呢?

史上投機第一人:把綠帽扣在君王頭上還照樣得寵

來源網絡

不過據《戰國策》與《史記》所載,呂不韋與莊襄王的王后私通主要是在莊襄王死後。王后所生的兒子秦王政繼位時年少,同樣感激不韋的滔天之功,尊稱不韋為“仲父”,所以他根本就不會想到他會與自己的母親頻頻搞起地下情。他也不知道,關於他這個仲父到底是不是他的親生父親的話題,已經引起了後世史家的極大興趣。

最終,紙包不住火。秦王政後來知道了此事,免去呂不韋的相國職位,遷其到河南的封地。再後來怕呂不韋有變於是賜酖酒將呂不韋毒死。一個史上最成功的投機商最後還是死於自己的淫亂。投機不敵淫亂,這是不是一大教訓?可惜古今多少人如飛蛾撲火,皆看不透。

史上投機第一人:把綠帽扣在君王頭上還照樣得寵

來源網絡

呂不韋組織門客以極其嚴謹的態度編寫了一本共二十多萬字的極具史料價值的名著——《呂氏春秋》。其中《不苟論》雲:賢者之事也,雖貴不苟為,雖聽不自阿,必中理然後動,必當義然後舉。既然有如此名言警句,呂不韋為什麼會言行不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