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農村的紅白喜事禁止使用嗩吶鑼鼓,你怎麼看?

宗元


這個問題前幾天我已經回答過了,也是一個標題為“禁止嗩吶”類的提問。估計提問者給撤了吧,注意一個導向:是禁止還是引導。禁嗩吶還是禁大操大辦。

嗩吶是民族樂器的一種,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樂器,我想不管是誰也不會去禁嗩吶的。這裡的禁,應該是禁大操大辦。農村傳統上,辦白事的時候,請上一桌嗩吶班吹奏一下,以示對先人的一種懷念,這無可厚否的。但這一傳統,在近幾年中被部分地方的人給歪曲了,至使一些地方出現了不敢死,一死子孫窮幾十年的情況,就是大操大辦,一辦一週甚至半個月。更是一個村子裡相互攀比,有一家請三個嗩吶班,另一家辦白事時會請五個嗩吶班,結果在這種攀比中,嗩吶班是越來越多,吹奏的時間也從白天、晚上、白天的連軸轉。這就徹底的把我國的歷史傳統文化給扭曲了,失去了民族樂器發展的最終目的。

所以,禁還是有必要的,但禁的是那種攀比之風,大操大辦之風。嗩吶不應禁,還應讓嗩吶吹起來,吹出民族的精神,吹出民族的風格。


奈何我在他鄉


農村紅白事(包括一些:大壽、上大學、開業、典禮、奠基等等),都會請上樂班,搞些活動,主要還是強化氣氛,表達感情。

農村的紅白事,一般從當事日的前一天中午開始,搭好戲臺,調試設備,規劃好場地,開始吹奏、唱歌🎤等,到了晚上,那是這場表演的高潮。

鄉下人喜歡熱鬧,加上紅白事這樣的大事,親戚、好友、人情往來等悉數到場,主家則散發香菸、糖果等以示感謝,樂班則是賣力的表演,或喜慶或悲哀,歌舞、吹奏、小品、魔術等輪番上演、極盡能事。

到了點播環節,有好事者,想方設法,點一些難度大的曲目,一方面表示下自己的見識廣,二一個想為難一下樂班,假如樂班不能表演,那丟人丟到姥姥家去了。所以,平時的訓練和積累就體現出來了,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表演完畢,自然是一片掌聲,同時也為樂班自己積攢了聲譽,以後也會有更多的事主請他們。


不知道禁止農村紅白事使用嗩吶,是哪裡禁止的,我們這暫時沒有這樣的說法。難不成專家又發表意見了?

不說這些民間藝術是歷史文化的傳承,也是鄉下紅白事的主要活動之一,這個習俗得有幾千年了吧,這不汙染環境,也不鋪張浪費,一個樂班七八個人,近兩天的賣力表演,收費兩三千塊錢,那些點歌、點奏、點喪的錢,最後還是主家的,樂班並不多得!


↑電影:《百鳥朝鳳》

正是這些不起眼的小小民間手藝人,使得華夏文明得以繼承和發揚!

說實話,有的樂班為了利益,進行一些低俗、有礙觀瞻的表演,應該加以規範。

不能讓這極少部分的瑕疵,帶壞了我們的下一代,畢竟這些表演,男女老少、拖家帶口的在觀看,確實不雅!

您家鄉的紅白事也有這樣的表演嗎?您認為這會被禁止嗎?


大邳知了哥


驚聞有些地方專門出臺政策,紅白喜事禁止使用嗩吶,我認為這是很荒唐的事,不知道是那個“磚家”蹲在茅坑想出來的餿主意。

農村紅白事請上樂班,搞些活動,吹嗩吶鑼鼓是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主要還是強化氣氛,表達感情,這並不存在什麼違反風俗道德或者違章違紀的事,為什麼要禁止呢?

嗩吶鑼鼓是一種民間藝術,這些樂器的發明,代表古代人的智慧,也是傳統文化一部分。他們之所以能夠傳承到今天,就是因為有其優秀、積極的因素。我們應該繼續傳承和發揚下去。現在國家正在弘揚和傳承一些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嗩吶也應該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得到保護和傳承,否則這門技藝將來會消失在人民的生活中。這是一件可悲的事,而提出禁止嗩吶鑼鼓的人也將會是歷史的罪人。

當然,現在的嗩吶鑼鼓使用過程中,有的樂班為了一些小利益,在表演時進行一些低俗、有礙觀瞻的媚俗表演,這應該被禁止,應該加以規範。有的人則利用紅白喜事等活動,大肆的鋪張浪費,過分炫耀,這也觸犯了社會主義價值觀,應當予以制止。

總之,本人認為,對於嗩吶鑼鼓這門民間技藝,我們應用包容的心態對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政府部門也要正確引導人們在發揚傳統文化,弘揚正能量。同時,要堅決抵制低俗文化和有負面作用的文化在人們的生活中出現。

對於農村的紅白事使用禁止嗩吶鑼鼓的討論,本人就談這麼多,有說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如果喜歡本人的,請點贊和關注。


愚人跳農門


說起來慚愧,我們這裡不要說“禁止嗩吶、鑼鼓”,就是沒禁止,嗩吶的吹奏也已經快絕跡了。嗩吶還是在本人小時候聽人家吹過,當然自己見過也吹過!

正兒八經告訴大家,在我們這裡根本就沒聽說過“紅白喜事禁止使用嗩吶鑼鼓”的消息。嗩吶是民族樂器,傳承還來不及呢,哪能說禁止就禁止?禁止的理由是啥?為啥要禁止?是誰拍腦袋決定的?

在我們這農村,一般是辦喜事才請嗩吶來助興,每次兩個人。我們把吹嗩吶的叫做“吹鼓手”。迎親、送客是吹鼓手的職責,迎親——吹鼓手走在隊伍的前面;送客——吹鼓手走在客人的後邊。吹鼓手在以前屬下九流,所以坐席是不能上客人桌子的,現在雖然已經大家平等,但是在招待的時候,還是延續了以前的做法,當迎親結束,新人到家,主家會在屋簷下的一角擺一張小桌子,放上煙、泡上茶,還有瓜子、花生,他們坐一陣子,休息一會兒,就會給大家吹奏幾曲,又休息,直到流水席全部完畢,送客後,吹鼓手的任務完成,這時和幫忙的左鄰右舍一起吃飯,其實大家都彼此熟悉,有的還是親戚關係,不存在歧視的問題!

往事如煙,兒時的記憶歷歷在目。大姑家的老二心靈手巧,喜歡做一些小東西,嗩吶就是其中之一。先在門前竹林裡找到合適的竹子,用篾刀把竹片破開,裁剪、修理成嗩吶長短的竹條,再用木匠用的木膠粘和成喇叭狀,等到幹定之後,爬到漆樹上,用刀把漆樹皮割開,割成一道斜的裂口,等樹皮裡的漆樹汁慢慢流出,就把白色的樹漿(土漆)塗抹到竹嗩吶上,一次兩次(看自己的心情而定),漆黑烏亮的喇叭就完成了初步加工。下來就是打孔,直到現在本人也沒有問過他,那幾個孔是根據什麼鑽出來的?鑽孔很簡單,就是用手工鑽在畫好的地方鑽通就是了,含在嘴裡的“咪咪”(哨子),是從麥草垛裡找麥稈子(秸稈),剪一小節,插進嗩吶的小頭裡,就可以吹奏了。

我們把嗩吶叫做(呯嚓)。上面的介紹還剩關鍵的一步,就是大家看到的嗩吶最大的“喇叭口”,當然本人不知道這玩意兒的正確叫法,他是鐵皮捲成的。那個時候,最合適的材料就是廢“電壺”(暖水瓶)殼子,鐵皮的電壺在農村很少,因為經濟的關係,大家一般就用竹編的電壺,故此,能找到一個鐵皮電壺難於上青天。找到鐵皮,用剪刀把它剪出“梯形”,一卷就是大喇叭,現在已經忘了他是怎麼成型固定的,將鐵皮吶叭口往竹小喇叭上一套,嗩吶就這樣在無參照物無專業工具無主業老師指導的情況之下,憑著印象就製作完成了。

(圖片來自網絡)

吹嗩吶不得技巧,就不會換氣,而且費力,所以,要有大的肺活量才行。

我們這裡幾十年,農村辦事已經請不到吹嗩吶的人了,全是西洋樂器長號、大號、薩克斯管等等,所以聽嗩吶就是一種夢想。

禁止吹嗩吶,估計十之八九是假消息!


見腫消世界


吹打嗩吶演奏這是多來年來紅白喜事留下的鄉俗。在我這裡婚事沒有這套做法,而是用青一色的轎車排成長隊迎親的。吹打嗩吶只是用在喪事上,人們為了給離逝親人留下最後的留戀熱鬧氣氛,都要請附近的吹打手熱鬧一番。其實這是免活人的意,有這錢還不如活著的時候好好孝順一下呢!

誰也是這麼說在嘴邊,可輪到自己就不行,大多人活著的時候,捨不得吃穿,覺得這樣揮霍浪費是一種罪孽,因為會招來兒女的嫌棄和眾人的非議。看看某人張三活了一回,就是隻為自己,不顧他兒孫們的後果,落個敗家子的罵名。而現在的後代人呢,望上親的並沒有幾個,特別是兒女多的家庭,龍多式靠,老人越活年紀大越遭罪,當躺在病榻上,兒女們最嫌棄幹端屎端尿的事,個個推推脫脫的只顧自己的小家庭了。等老人去世後,就顯示出孝心來了,我請最有名氣的音樂班子,他請最好的廚師,這一來二去的攀比,弄得氣勢輝煌名聲大振,引起不少街訪鄰居的讚賞,看看某人張三兒孫們都有出息的。畢竟這是少數,一般大多數人家老了人之後,都是以趁家有物的形式來出殯老人,有點錢的兒女多的用個好戲樂,花上千元多,家境不好的花六七百用個小班子的儀式一下就行了,至於禁止嗩吶演奏這一說是不可能的事。


大叔147409271


我母親四十年而亡故時,不請樂隊,不請和尚道士,請人吃飯是三素三暈一個湯。很簡便。現在蒲漲浪費實在太大了,單樂隊和尚及道士,還用禮炮車,這些加在一起就超過壹萬元,本人也建議政府採取措施取消,以減輕農民負擔。


白骨精63


有些農村出臺政策,紅白喜事禁止使用嗩吶,說一下自己的觀點吧。



傳統文化

首先這是一種傳統,自古農村,尤其是白事,都是用嗩吶演奏。嗩吶這種樂器吹起來簡單,聲音洪亮,符合逝者哀悼的那種氣氛,這是從很早以前就傳承下來的。

既然我們提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像許多地方戲曲、歌舞都得到了保護,那麼嗩吶演奏這種音樂形式也應該得到保護,不應該以這種一刀切的方式中斷它的傳承,這對農村文化的多樣性是一種削弱。

減少鋪張浪費



禁止嗩吶演奏,我想可能是為了避免農村紅白喜事鋪張浪費。說起來很可悲,農村風氣居然也需要動用法律手段強制執行了,可能很多農村早就失去了那種樸實的韻味,才造成今天的局面。

這種做法未免顯得“多管閒事”,但確實能降低農村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的作風。在這個提倡簡辦的背景下,這種做法也讓不少農民拍手稱快。

總而言之,我認為這種做法

不利的一面:降低了農村文化的多樣性,切斷了文化傳承。

有利的一面:有效降低了農村紅白喜事成本,發揚簡辦節儉風。

至於以上兩點,孰輕孰重,在每個人心裡自有公道可說。有人更重視文化,有人更重視經濟成本!



我是紅叔,三農領域創作者,歡迎關注!


紅叔三農


吹嗩吶我們家鄉說吹喇叭,農村紅白喜事都要請一班吹鼓手,吹拉彈唱擂鼓喧天真的很熱鬧,聽說有些地區已經開始禁止婚殤嫁娶使用嗩吶和鼓。

其實國家五六十年代破四舊立四新時,就禁止婚殤嫁娶使用嗩吶鼓這東西,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後期,嗩吶大鼓戲班子才逐漸恢復起來, 隨著人們生活提高,紅白戲事都要請吹鼓手,吹吹拉拉熱鬧一番。

嗩吶鼓二胡等樂器代表古代人的智慧,也是傳統文化一部分,舊社會有錢人家婚殤嫁娶都要請戲班子搭臺唱戲,敲鑼打鼓吹拉彈唱向人炫耀主人家大業大有本事。窮人家老人過世甭說請吹鼓手,連棺材都買不起,用一張席就把老人埋了。解放後期那時人也不富裕,就是當時社會不管也沒有人能請的起人古樂班子。

隨著社會發展,農村人也富起來了,婚殤嫁娶都要請鼓樂班熱鬧熱鬧,特別是白事必須要請請人吹嗩吶敲鑼打鼓唱幾段戲曲,三聲炮聲過後,古樂喧天,村裡人來奔喪,外村弔孝人進村就能聽到嗩吶鼓聲,而且請吹鼓手也花不幾個錢,這麼好的東西不是說禁止就能禁止了的。


江湖80860202


本人認為,嗩吶鑼鼓是一個民間藝術,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但是嗩吶鑼鼓我覺得還是要傳承下去,其實嗩吶鑼鼓還好,就是放炮,流水席太浪費,活著不孝死了亂叫的惡兒媳到處都是,如果真的要改革,我認為,孝順應該作為一個務工,升學,入伍,提幹或者作為出門乘坐高鐵,飛機的一項標準,嗩吶鑼鼓都是為了心靈安慰自己對先人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