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普寧洪陽城隍廟,伯府大人由來

普寧洪陽鎮古稱“厚嶼”。四周五陵環繞,南有鐵山,北有洪山,東有關東山,西有赤崗山。洪陽河在這流過,其是一處藏風聚氣又得水為上、山環水抱吸納天地靈氣的寶地。南宋末年,福建莆田名土方瑤(號濂溪)遊歷至此創居,至今在這裡的後裔有5萬人。洪陽曾是明、清和民國三代普寧縣城,人文薈萃,英才輩出。有許多聞名遐邇的名勝古蹟,如清代傑出的政治家林則徐忠魂歸宿處——文昌閣,還有廣東罕見的府第式大型建築群落——德安裡。

潮汕普寧洪陽城隍廟,伯府大人由來

德安裡,位於洪陽鎮南村,傳說該村落屬“鳳地”,由於地處洪陽小盆地的中心,素有“盤底珠”之稱,為清朝水師提督方耀的府第。方耀,字照軒,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生於洪陽西村,其父方源由軍功保舉,遞補潮州鎮右營幹總。方耀官至廣東水師提督。方耀有兄弟六人,他和四弟方勳是清廷在編的武官,其他兄弟也都先後受到朝廷的賜封,方耀於咸豐元年(1851年)在父親方源的鄉團中當副官。咸豐六年(1856年),太平軍興王陳金缸自湖南進軍清遠。方源率勁勇前往救援而被圍困。方耀回潮募集鄉勇1 000多名馳救,解了父親之圍。由此,其孝勇之名大噪。朝廷升之為都司,賜號“展勇巴圖魯”晉參將。此後,他先後打敗陳金缸、丁太陽、康王汪海洋、侍王李世賢諸路太平軍,並升任副將、南部連鎮總兵等職。至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調任潮州總兵。應該說,方耀是以剿殺太平軍發跡,並逐漸得到朝廷重用,這使得他成為一個譭譽參半的人物。在長達九年的治潮期間,方耀辦事幹練,頗有一番作為,他於同治九年(1870年)受總督瑞麟委派,開始清辦潮州積案。針對當時潮州各地“土豪每築堡聚眾,佔田產抗官租為常,吏不能禁”的情況創辦了選舉清鄉法,他明令在豪族中選擇“正人”治鄉,“層遞稽查,分別良莠”,從鄉、縣直至州府逐級清辦,解決積案數千宗,殺戮近3000人。當時,被積案牽連的鄉村達40餘處,均被定為“匪鄉”而被燒殺殆盡。方耀在辦案中“清歷年逋逃,歸之官;理積踞田產,還之民”。為朝廷搜刮了稅銀100餘萬兩,收繳炮械數以千計;也為大地主要回了田產。與此同時,方耀也將清辦積案所獲財產部分用於地方建設,如將一批媼田和房產劃人金山書院,作為校產,並倡辦各縣鄉學數百所;創辦韓江書局,出版書籍;在各地建立醫院,廣設善堂,等等。同治十三年(1874年)起,方耀還主持韓江流域十八都疏浚韓江水道工作,令各縣開浚溪河以保農田,使之恢復水利灌溉功能。光緒三年(1877年),方耀調任廣東陸路提督駐紮惠州,曾於光緒四年(1878年)奉命派遣其弟方勳率潮州義勇軍到臺灣平息少數民族之亂。光緒五年(1879年),再調任潮州總兵,負責潮州至南澳、碣石海疆防務。同年,以“鄰氛不淨”、“潮海嚴防”為由奏請建成汕頭崎碌炮臺,這座規模巨大的炮臺遺存至今。光緒七年(1881年),總督瑞麟將方耀治理潮惠政績呈奏,奏請賜予他黃馬褂。光緒九年(1883年),升任水師提督,他治軍嚴謹,慷慨明敏,善於用人。中法諒山戰役後,法軍圖謀由粵內侵,見其防備森嚴,遂轉攻福建。光緒十七年(1891年)夏,方耀在往江浦軍途中中暑昏倒,於七月七日卒於任上。

潮汕普寧洪陽城隍廟,伯府大人由來

德安裡,始建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建成,歷時二十年。由方耀與其兄弟營建,佔地面積5.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主要由老寨、中寨和新寨三部分組成。老、中、新三寨都是以大祠堂為中心,其他建築圍繞祠堂、前後左右設置而建。祠堂左右為三座落的大厝,然後是火巷(也稱花巷)和厝包,從二面圍護著祠堂,外圍也圍以堅固高大的寨牆,寨牆外為護寨河。這樣,就形成—個內為府第、外有溝渠寨牆環繞的潮汕圍寨,被稱為廣東罕見的府第式巨型建築組群。

德安里老寨佔地面積25670平方米,建築面積12389平方米,它以祠堂“燕洽堂”為主體建築,後面依次為“四間過”、大“下山虎”。祠堂兩側從前至後依次為左右對稱的“三廳亙”和三座“下山虎”,後面橫排著七座“下山虎”,稱為“後七座”,共構成三條橫向通道,通稱“三街”。祠堂兩側與“三廳亙”之間有兩條火巷,“三廳亙”兩側又各有兩條100米深的火巷,俗稱為“六巷”。每條火巷整齊地排列著20間平房從厝,因而老寨又有“三街六巷”的美稱,整個老寨以後增建的“後七座”不算,圍繞著主體建築,祠堂“燕洽堂”的房屋剛好是100間,故俗稱“百鳥朝凰”格局。

祠堂“燕洽堂”建築面積1355平方米,為五開間,七廳八房六天井,後天井中央有一抱印拜亭。門樓三開間,立有一對噴水柱,門上懸有“方氏家廟”匾額,門前置有一對石鼓。走過大門為前廳,前廳左右各有兩個前庫房,前廳下為前天井,天井兩邊為廡廊。過天井為中廳,中廳三開間,左右有房間,立有四根圓梭形金柱,下置圓漆覆盆礎,四根簷柱為抹斜角線方柱,中槽為“三械五木瓜”樑架,裝飾簡潔,中廳後為後天井,天井中央有一抱印拜亭,立八柱,內為起抹斜角線方柱,外為八角形柱,下復化籃礎。屋面為歇山頂,拜亭後為後廳,懸有堂匾“燕洽堂”。後廳為六柱抬梁式構架,金柱為圓梭形柱,下置圓珠覆盆礎。其他立柱為抹斜角線方柱,上置“三械”樑架,樑架只設桐柱,只在子孫桁下置有一個木瓜,後廳寬敞而大氣,裝飾簡潔。

德安裡中寨佔地面積16286平方米,建築面積8171平方米,它與新寨一樣為潮汕傳統民居“駟馬拖車”格局。它以祠堂“治承堂”為主體建築,“治承堂”原是規模巨大的五進祠堂,後因風水關係改為現在的三進格局。祠堂兩側共有兩座“三廳亙”和四座“四點金”,後包一反傳統建築風格,建築一幢法式二,左右兩邊的建築象徵著拖車的“馬”,這樣坐在“車”上的列祖列宗由居住在兩邊象徵著“馬”的子孫拖著,轟轟隆隆,從遠古走來,家族的興衰、祖宗的榮耀、子孫的昌盛在這宏大的建築群體中一目瞭然。

祠堂“治承堂”建築面積1484平方米,面寬28米,進深53米,主座五開間,門樓三開間,立有一對噴水柱,有前、中、後三個大廳。中廳為六柱抬梁式構架,六柱均為方柱,簷柱與金柱下復花籃礎,上置方樑架,後天進有一拜亭。立八柱,內為方形柱,外為八角形柱,均有柱礎,屋面為歇山頂。後廳也是六柱抬梁式構架,金柱為圓梭形,柱下置圓珠覆盆礎。其他均為方形柱,上置“三械五木瓜、五臟內十八塊花坯”樑架,祠堂大廳的棟樑均是水桶般粗的杉木,在潮汕地區甚為罕見。

德安裡新寨佔地面積174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169平方米。建築格局同中寨為“駟馬拖車”各種設置相近,在此不再做介紹。

潮汕普寧洪陽城隍廟,伯府大人由來

解放後德安裡一度成為普寧洪陽縣城的教育文化中心。1952年起,德安裡中寨和老寨的祠堂等房屋作為普寧第一中學的校址;1992年第一中學搬出後,這裡成為洪陽初級中學的校舍,最多同時容納4000多名學生,直至2007年10月洪陽初級中學遷往新校址。在這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德安裡為社會和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棟樑之材。2008年德安裡被認定為首批廣東省古村落,同年人選為第五批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德安裡已被整飭一新。20世紀50年代建設的第一中學大門,現已作為德安裡大門,並懸有國學大師饒宗頤親筆題寫的匾額和“德與山河同萬古,安如磐石奠千秋”門聯,饒老題寫的匾額和門聯成為德安裡畫龍點睛之筆,為這座老府第增添了新的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