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30萬東北軍撤出東北,這個鍋究竟誰來背?

九一八事變之前的一段時間,在東北的很多涉日事件中,國民政府都要求張學良不要擴大事件,不要擴大影響,而且國民政府,蔣介石也不止一次給張學良發電甚至面談告知對日本的挑釁要慎重應對,對於日本的挑釁,採取忍讓態度已經成為國民政府的對日方針,對於張學良來說,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不懂。這方面的例子相關史料一查一大把。我們不可能因為九一八事變當日張學良下過不抵抗的命令,就把東北丟失的責任全推給他,也不能因為沒有看到蔣介石在九一八當日給張學良下過不抵抗命令的證據就斷然否定與國民政府與蔣介石無關。

九一八事變,30萬東北軍撤出東北,這個鍋究竟誰來背?

蔣介石

可以說,張學良的九一八當日不抵抗的這個果是因為九一八之前國民政府對日採取妥協的因造成的,凡事有因才有果。正因為九一八之前國民政府已經把對日妥協的方針既定才有後來張學良因循守舊,故而不抵抗。誠然,這不能成為張學良不抵抗的理由,但也不能把責任都推給他,國民政府,蔣介石也不能一點責任沒有,相反,作為政府,國家領袖,由於既定方針,國民政府蔣介石反而應該承擔更多責任。

九一八事變,30萬東北軍撤出東北,這個鍋究竟誰來背?

蔣介石與張學良

在一個,面對外敵侵略,讓自己的手下不抵抗,對於國家領袖來說是很有政治風險的,所以作為以陰謀手段擅長的蔣介石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風險,所以他也不可能以手令電文這種會留有把柄的東西去下命令,完全可以打個電話就可以了。當然,這只是我厚黑的猜測,不過也不是沒可能。很多人說,張學良是軍閥,東北軍是他的私人軍隊,南京是指揮不動的,這個本就有待商榷,誠然,東北軍聽令於張學良,但是,只要張學良聽蔣介石就夠了。想一想之前的中原大戰,張學良不同於桂系軍閥,不同於馮玉祥閻錫山這些老油條,如果張學良不心想南京也不會改旗易幟。在一個,張學良在中東路事件中被蔣介石出賣,留下了不信任的陰影。所以他知道,如果私自抵抗,輸了肯定要被南京賣掉,而打贏,他是沒信心的,他和日本人接觸,知道中日之間的差距,何況讓他只靠東北一地,只靠東北軍去抵抗日本無異於以卵擊石,對於自己幾斤幾兩,他是心裡有數的。何況作為一個軍閥和官二代,他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地位,事態的影響,再加之南京的國策方針,都會影響到的判斷和決策。這無可厚非。

九一八事變,30萬東北軍撤出東北,這個鍋究竟誰來背?

東北兵工廠

有些人說什麼既然作為軍人就要有血性,有殺父之仇都不報,國仇家恨不敢報,那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你要是在張學良那個地位,可能還不如他。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考慮事情的方式就不同,引出的決策和結果也就會不同。所以對於這種事,結合之前國府的對日政策,張學良做出誤判很正常,在一個,有中央處理,他也少擔責。有頂雷的,他自然樂得輕鬆。​

九一八事變,30萬東北軍撤出東北,這個鍋究竟誰來背?

晚年張學良

九一八之後,吳佩孚到北京,張學良在車站迎接,吳佩孚罵張學良,張學良無奈的說到:南京的命令,我也沒辦法啊!這個真假我不好判斷。但是九一八發生以後呢,日本用了三個多月才佔領整個東北,這三個月,國民政府蔣介石可曾往東北調過一兵一卒?可能對日打過一仗?可曾支援過東北抗日軍民一槍一彈?反而提出攘外必先安內,還說出,只要日本能保證國內本土十八行省建制完整,則國民政府可以同意對日讓出東北這個可是證據確鑿。所以,九一八,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張學良,南京,蔣介石也不是毫無責任,而應該是國民政府,蔣介石承擔主要責任,張學良承擔次要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