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問鼎怎麼回事?楚莊王問鼎的故事

楚王問鼎怎麼回事?楚莊王問鼎的故事

“楚王問鼎”一事出自《左傳·宣公三年》,見於《史記·楚世家》。西周時,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貴族的身份等級。“楚子問鼎”的典故,顯示了楚莊王覬覦周室之意。“問鼎”成了“篡奪”的替代詞。

楚王問鼎: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洛,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建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左傳·宣公三年》

(楚莊王)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莊王曰:“子無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史記》

註釋

西周時,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貴族的身份等級。《公羊傳》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楚莊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孫滿前去犒勞楚軍,而楚莊王竟驕橫地向王孫滿詢問周朝傳國之寶九鼎的大小輕重。這個“楚子問鼎”的典故,顯示了楚莊王覬覦周室之意。《晉書·王敦傳》因而也雲:“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問鼎”成了“篡奪”的替代詞。

楚王問鼎也叫楚子問鼎。由楚王問鼎也引申出一些詞彙,如問鼎中原。

楚王問鼎的典故

夏朝經歷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無道亡國,九鼎為成湯所得,成湯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經歷550多年,到前1046年,紂王暴虐亡國,九鼎為姬發所得,姬發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莊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義,到周王室去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結果在周大臣王孫滿那裡碰了一個軟釘子。王孫滿說:“統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莊王很不服氣地說:“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國有的是銅,我們只要折斷戈戟的刃尖,就足夠做九鼎了。”王孫滿說:“大王您別忘了,當初夏禹是因為有德,天下諸侯都擁戴他,各地才貢獻銅材,啟才能鑄成九鼎以象萬物。後來夏桀昏亂,鼎就轉移給了商;商紂暴虐,鼎又轉移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雖小卻重得難以轉移;如果天子無德,鼎雖大卻是輕而易動。周朝的國運還未完,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莊王無話可說。從此以後,人們就將企圖奪取政權稱為“問鼎”。

另外,東周戰國時期,周赧王也遭遇了一次問鼎的尷尬。秦武王跑洛陽去參見周天子的時候,周赧王在他的要求下帶他去看了九州之鼎,武王年輕,天生神力,跑到雍州鼎前高興地說:“此雍州之鼎也!”說完,舉臂欲抱,赧王阻擋不及,武王已經抱起雍州鼎走了好幾步,不過鼎實在太重了,後來武王力竭,鼎掉下來砸了他的腳趾頭,武王大呼:“痛哉!”就倒地昏迷了,周天子大急,急忙差人把秦武王以最高規格送回秦國,不久,武王就死了,由於武王沒有兒子,所以請了他的同父異母的弟弟昭襄王繼承了王位。昭襄王就是安國君的爸爸,子楚的爺爺,秦始皇的曾祖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