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衣食住行观念之巨变

1978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弹指一挥四十年,往事并不如烟,从穿衣戴帽到吃饭住行,点点滴滴的变化依然萦绕在心头。

一、穿衣改变

服装是记录时代变迁的一种表现形式。记得小的时候,30年来,从单调的绿、蓝、黑、到今天的五彩缤纷,完成了一次次蝶变。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衣食住行观念之巨变

七八十年代,走在街头,君可见,很多雷同的衣服,军装蓝,军装绿流行色。

今天,走在街头,君可见,撞衫就像撞车一样,并不多见。而且如果两个人穿了一模一样的衣裳,那才是见怪(双胞胎小孩子除外,学生除外,必须穿校服)

二、吃食改变

七八十年代,能吃饱就不错了,记得小时候,长年吃高粱米饭,当生活极度不好的时候,白高粱米都是一种奢侈,吃的只有红高粱米。

馒头是有些黑,用今天流的话来说,那种颜色是小麦色。只有过年的时候吃白馍馍。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衣食住行观念之巨变

小时候,最盼望着过年,大家有没有同感,因为过年时,可以吃好多的肉,吃得肚皮圆滚滚的,还可以吃到麻酱,妈妈一年买一次麻酱,那时一个月的工资才二三十元,麻酱对家里来说是奢侈品,有时妈妈舍不得给我们吃,直到放哈了,才想吃,但依然吃得津津有味。

记得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每逢年节,都要走亲戚送礼盒,所谓的礼盒就是现在的普普通能的蛋糕,清晰地记得有一个亲戚送给我爷爷的礼盒用针线缝过。

那个年代的尴尬!

现在已没有多少人盼着过年了,因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从大鱼大肉到野菜的追求,似乎倒了过来。逢年过节给什么最实在,钞票啊!

现在有的野菜是二元一两,比猪肉都要贵,七八十年野菜不说是满山坡,也是随处可见,而猪肉是奢侈的,而且那时肥肉比瘦肉比骨头的价都要贵,因为可以耗油吃。现在正好反过来了。

一句话,过去是吃饱就行,现在是要吃得好,而且要养生的吃,主张八分饱,而且要营养,搭配均衡。

三、住的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衣食住行观念之巨变

七八十年代,住平房,北京平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房子。只要冬天暖和,夏天不露雨就好啊。

改革开放四十年,高楼大厦拔地起,不仅要住楼房,还要地热,小时候听都没有听过地热取暖一词。有钱者住高楼嫌挤,还要住别墅!

要住得好,最重要的还要好邻居,这些都成了人们择房的标准。

四、行的变化

七八十年代,谁家有辆自行车那就能得到别人的羡慕,有辆小汽车,简直就是富翁啊。

八九十年代,掐算来,家里共丢了五辆自行车了,最后干脆花六七元钱买二手自行车,也不知买来的自行车是不是人家丢的。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衣食住行观念之巨变

现在共享单车满大街,谁家要是丢辆普通的自行车那是新闻。

私家车已是满地跑!再也不是富翁的标配了,富翁那得是豪车了。

八九十年代,能看看北京天安门成了多少人的心中的梦想。

现在,出国游也是变通家庭可以做得到的。有时比较一下,一些出国游比国内一些地方游还要便宜好多。

五、观念变化

人们观念的变化表现在方方面面。

教育观念的改变

过去提倡棍棒出孝子,一个字,就是打!当自家孩子与别家孩子发生争吵,多数父母都是教训自家孩子。

现在,提倡赞美教育,打是不对的,也是不科学的。当自家孩子与别家孩子发生争吵,很多父母会问,伤哪了?你有没有打回去。下回谁再欺侮你,你使劲打他,打坏了,爸负责。当然也有家长会问清原由,讲上一番大道理。

价值观的改变

七八十年代的价值观,还是以报效祖国为主,当时提倡“我是社会主义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现在,我要开心,我要快乐,哪里发展好就去哪里!大城市已是人满为患,而且高层次人才济济呀!

改革开放四十年,你家发生的哪些变化,大家来谈一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