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郭曖墓」墓址的最終確認,探汾陽市「郭子儀之墓」的虛實

從“郭曖墓”墓址的最終確認,探汾陽市“郭子儀之墓”的虛實

古時,一個人正常逝世後,其葬於何地及有何隨葬物品,都包含有逝者人生經歷及相關社會背景的重要信息。尤其重要的是,一些歷史名人甚至有些一般人的墓地都立有和隨葬有介紹逝者人生經歷的墓碑及墓誌銘。因此,考證一位古人墓葬的相關情況,這對於瞭解和認定墓主人的人生經歷和相關社會背景有著它莫難及的重要作用。

然而,因了種種客觀原因或主觀因素,除了皇家王陵外,有相當一部分歷史名人的墓址,因年代久遠,尤其是遭遇了戰亂、盜掘及後來的“破四舊”之後,不少墓葬早已碑毀墓空,只留一堆黃土,甚至是隻依稀留在了一些老人記憶的傳說中了。這對於確認這類墳墓的墓主實為何人造成了很大的困難,也留下了諸多歷史迷團待解。

歷史研究,尤其是考古,是一項建立在先進科學手段、認真嚴謹作風、深厚文化底蘊以及以客觀證據為認定標準基礎上的工作,因之,自古以來,關於相關考古的研究考證即有“無證不立”甚至於“孤證難立”的說法。下面,以唐汾陽王郭子儀六子、世人熟知的《打金枝》中的主角、唐代宗駙馬郭曖墓址的最終認定過程,來說明考古中客觀證據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從“郭曖墓”墓址的最終確認,探汾陽市“郭子儀之墓”的虛實

一直以來,對於郭曖墓在華縣城西南五龍山上的認定很少有疑議。明《華州志·卷三》記載:“唐郭駙馬墓,州西南山之嶺。” 清朝道光年間的《陝西省志輯要·卷三》亦載:“唐郭駙馬墓,在州西二十里五龍山之巔。”這二處史料記載,加之五龍山頂至今仍存的墓瑩,對於郭曖墓墓址的認定,應該算是很有份量的史證了。而且當地民間也有很多與此關聯的傳說,如《郭子儀與陝西華縣》一書載:“郭曖死後為什麼葬於五龍山呢?因五龍山是唐朝時的避暑盛地,山上建有廟宇,風景秀麗,京城長安達官貴人常至此遊覽休養。郭曖晚年在山上避暑養病,不幸去世,死後就葬在故鄉的這座名山上。”另外,據渭南日報“登五龍山 觀郭曖墓”一文載:“村上的人說,駙馬死後葬在山上,每年皇上一家都要來悼念,清明節還要上墳。這裡的村名就形象地記載了這些活動,皇上一家從長安城到華州,由北向南行走,第一個村叫“一天門”,第二個村叫“二天門”,第三個村叫“三天門”,這都是天子走過的門。再往前走,這個村叫“難王堡”,從這裡開始路就難走了。快到山下,皇帝歇了歇起身出發,這個村叫“起駕宮”。山腳下這個村叫“吊子坪”,是一塊較為平坦的地,皇帝一家在此弔唁駙馬。”

從“郭曖墓”墓址的最終確認,探汾陽市“郭子儀之墓”的虛實

華縣五龍山頂的墓瑩

從以上自明、清以來的州志、縣誌記載及相關的民間傳說,對於認定郭曖墓在五龍山頂並非無據可依。

但是,明、清二部地方誌的記載又都語焉不詳,未記載成墓的具體時間,也未說明堂堂郭駙馬何以葬到了一千多米高且甚難行走的五龍山頂之上?而且也無任何史料記載郭曖逝後十年其妻昇平公主亦逝後是否亦於此合葬。所以,成書於清朝康熙年間的《續華州志》卷一的《辯訛考》中載:“有人聽說五龍山頂有郭曖墓,就去挖掘,結果挖出的是唐朝的一塊由唐初檢校華州刺史喬師望撰文的鎮風塔題銘,又稱‘秦皇觀基浮圖銘’。”《續華州志》的編纂者由此認為,所謂的郭曖墓是唐朝的一座塔基遺蹟,並指斥郭曖墓在五龍山頂的記載“何考核(驗證)者之未詳若此乎?”而且,新、舊唐書等史料,皆記載了郭曖逝世時間,而未記載其逝後葬於何地,因之,郭曖是否葬於華縣五龍山上,一直以來也是困擾不少學者的疑問。這個疑問直到

2012年才找到了確鑿無疑的答案。

從“郭曖墓”墓址的最終確認,探汾陽市“郭子儀之墓”的虛實

郭曖墓發掘現場

20126月,在西安市長安區杜陵鄉東兆餘村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建設工地上,開掘出郭子儀家族諸多古墓,其中就有郭曖與其妻昇平公主的合葬墓。墓中出土了郭曖夫婦的墓誌銘各一塊,其中郭曖墓誌記有:“貞元庚辰歲九月七日寢疾,薨於宣陽之裡,春秋卌有九。……明年秋八月壬寅,卜宅於萬年縣之鳳棲原”的內容。昇平公主墓誌記有:“維唐元和五年龍集庚寅十月七日,昇平大長公主薨於宣陽裡之第。以(元和)六年七月十日於鳳棲原合祔於駙馬府君之塋,禮從周也!”

從“郭曖墓”墓址的最終確認,探汾陽市“郭子儀之墓”的虛實

郭曖與其妻昇平公主墓誌證明,郭曖逝後葬於“萬年縣之鳳棲原”,即今發現的郭曖墓所在地西安市長安區杜陵鄉一帶,而非今華縣五龍山上。而且也證明了郭曖之妻昇平公主在郭曖逝世十年後,按古代禮制,與郭曖合葬在了一起。可見,此前關於郭曖墓位於華縣五龍山上的史料記載皆存誤不實。

從“郭曖墓”墓址的最終確認,探汾陽市“郭子儀之墓”的虛實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直到郭曖墓證實位於西安杜陵鄉已經四、五年後,華縣新聞資訊(2016226日)、韓城新聞網(2016

46日)、渭南日報(2016422日)等媒介,仍發文刊登相關郭曖墓在華縣五龍山上的內容。這可能是反映了一種對本地古代英賢人物的民意敬仰和人心所向吧。但歷史的真實是要靠證據說話,決不可能用“民心所向”來取代。正如清代地方誌編撰名家戴震所指:“人心所向是一回事,歷史真實則是另一回事。”

從“郭曖墓”墓址的最終確認,探汾陽市“郭子儀之墓”的虛實

從“郭曖墓”墓址的最終確認,探汾陽市“郭子儀之墓”的虛實

陝西禮泉建陵郭子儀之墓

郭曖墓址所在地確認過程中出現的“無證不立”及“孤證難立”問題,應該對於郭曖之父郭子儀之墓遇到的類似問題提供了有益鏡鑑。眾所周知,唐汾陽王郭子儀之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建陵(唐肅宗李亨陵墓)西南二公里的昭陵鄉坡陽村。對此新、舊唐書,《資治通鑑》等權威史料皆有明確記載,自郭子儀逝世後,對郭子儀陪葬建陵之說,千百年來從無疑議。

從“郭曖墓”墓址的最終確認,探汾陽市“郭子儀之墓”的虛實

山西省汾陽市郭子儀之墓

然而,199410月,卻在山西省汾陽市仁巖村北的八里墳又出現了一座唐汾陽王郭子儀墓。墓前立有鐫刻著“唐汾陽王子儀公之墓”的石碑,落款為“世界郭氏後裔於

199410月恭立”。墓前還散置有經年曆久的翁仲與石獸。當這個突然現世的“唐汾陽王子儀公之墓”受到廣泛質疑後,當地經手立墓組織者聲稱,該墓實為郭子儀逝世後的“郭子衣冠冢”。但是,相關學者指出,據陝西華縣地方誌記載,郭子儀故里華縣西馬村曾有過一座“郭子儀衣冠冢”,後在文革中被毀。另外,河南鄧州民間傳說其地張村鎮下窪西南的一座大型古墓為唐汾陽王郭子儀的墓冢。後經考證,該座高堆大冢,是為早於郭子儀近七百年的東漢中興大將“剛侯”賈復之墓。除此之外,再未聽說過何地有郭子儀墓或郭子儀衣冠冢。

而且,不管是郭子儀逝世後任何朝代的汾州(今汾陽市)府、州、縣誌,皆無汾陽其地曾有過“唐汾陽王子儀公之墓”或“汾陽王郭子儀衣冠冢”的記載。可見,汾陽市的這座所謂年代久遠的“唐汾陽王子儀公之墓”,竟連華縣五龍山上郭曖墓曾有的明、清二朝州志、縣誌的相關記載都沒有。所以說,該墓別說是“孤證難立”,而且純屬“無證不立”的範例。這與當地人介紹的情況是吻合的。據

20081027日百度汾陽吧“簫風浪子”發文稱:

3樓的那張照片是在仁巖村往北的八里墳,那是仁巖的地,我小時候經常在那裡割草,其實那並不是郭子儀的衣冠冢。記的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19931994年),世界郭氏後裔(好像是新加坡的)到汾陽來,我們仁巖冀村愛子村的學生每人手裡還拿個紙環環喊:歡迎,歡迎,熱烈歡迎……,我們校長張樹仁還告我們說,你們回家都把新衣服拿出來穿上,不要讓人家外國人看見咱們說:你們看中國人窮的。那以前就是一片地,是後來為了迎接老外來汾陽有個祭拜的地方,就隨機堆的個大土堆,裡面啥也不埋的,所以不是衣冠冢。那時推土機在愛子村挖了好幾天,除了從愛子村挖到一些石馬,石羊,啥也沒挖出來,於是就擺到八里墳郭子儀墓兩邊了。”

由以上二例郭曖墓址的最終確認及1994年汾陽市郭子儀墓的出現,不能不使人深感考史、確史中客觀證據的重要和必須,這對於不管是無心致誤之事或是有意造假行為皆不可或缺。

從“郭曖墓”墓址的最終確認,探汾陽市“郭子儀之墓”的虛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