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尤瓦爾·赫拉利《今日簡史》

「好书推荐」尤瓦尔·赫拉利《今日简史》

尤瓦爾·赫拉利《今日簡史》

好書推薦

「好书推荐」尤瓦尔·赫拉利《今日简史》

★★★★★

本書簡介:2018年8月出版,《今日簡史》是尢瓦爾·赫拉利繼《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之後的第三本書,在前兩本書,作者講述了人類是如何從一種毫不起眼的猿人成為地球統治者的故事,同時透過生物科學和計算機的發展趨勢,預言了人類的終極命運。

《今日簡史》和前兩本書有所不同,本書的重點在於當下,作者關心這個世界正在發生著哪些變化,各種事件背後的深層含義到底是什麼?他挑選了21個全球性議題,用一如既往的深刻洞見為我們逐個深刻剖析、娓娓道來。

世界正在發生一系列的重大轉折,當你讀了這本書之後,一定會覺得恐慌,甚至會顛覆你的三觀。不過,人類社會就是在一系列恐慌中發展和成長起來的。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卻並不是那麼容易,因為你常常面臨的可能是,判斷對了困境,但卻關心錯了問題。

這是一本你2018年必讀的書。

作者簡介:尢瓦爾·赫拉利,青年怪才,暢銷書《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作者,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教授,國際上受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他從宏觀角度切入的研究往往得到頗具新意而又耐人尋味的觀點,引發國際廣泛關注。

本書共21章,下面分五部分進行分享。

一、科技的顛覆

(一)理想的幻滅

在《人類簡史》中有瓦爾赫拉利提出了一個核心觀點,那就是人類是靠故事組織起來的。我們相信家庭,相信國家,相信宗教,相信紙幣。這些虛構的東西讓我們超越其他動物主宰地球。

1.自由主義故事遭遇了怎樣的危機

自由主義的故事謳歌自由的力量和價值,核心是民主優於獨裁,只要讓個人思想和商品自由流動,保護人權,建立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讓政治和經濟體系不斷自由化、全球化,就能為所有人創造和平與繁榮。

自由主義這個故事不僅聽起來美好,而且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因為自由主義並非是唯一的故事。在上個世紀柏林和莫斯科分別提出了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可是在西方人眼中,這兩個故事並沒有存活太長的時間。法西斯主義被毀滅,共產主義也轉入低潮。自由主義故事戰勝了它最危險的對手,證明了自己的力量。

20世紀90年代,甚至有人聲稱自由主義是歷史發展的最終形態。因此,人類的歷史就此終結,但是,歷史發展到今天,這個理想似乎已經破滅了。歷史並沒有為中結。

金融危機以來,民族主義日益回潮,英國脫歐和特朗普上臺,這些看上去不和諧的事情讓很多自由主義者開始懷疑自由主義的神話。而這一次自由主義的對手不再是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和是共產主義這種實實在在的對手。而是濃濃的虛無主義。

這個敵人並不提供什麼正面的願景,它只是對自由主義表達各種不滿,但並不承諾做的更好。各種各樣想要在傳統故事裡尋求庇護的人,也面臨一樣的問題。你也許有時忍不住也要為普京的統治技術讚歎。但那那和你一要移民去俄羅斯是倆兒回事兒。同樣的,土耳其也會將民族主義和傳統宗教結合起來,為國民提供一個懷舊夢想。但無論如何,我們能看到的情況是,想要從土耳其移民到德國的人要比相反的人多的多,人們會用腳投票的。自由主義曾經的代表之一奧巴馬只出了一個這樣的事實,雖然自由主義和人權資本主義這些套裝組合存在許多缺陷。但在歷史上的表現還是遠遠優於其他方案的。這便是我們眼下的真實情況。

自由主義的故事,儘管受到許多挑戰,看上去有些衰敗。有些支持者因此心灰意冷,但我們並沒有更好的方案,自由主義仍然是我們最好的故事。

2.我們的歷史會不會終結

作者並不認為歷史就此終結。因為在他看來,自由主義有它深層的危機。如今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生態崩潰和科技顛覆。而自由主意對此卻沒有明確的答案。

生態崩潰,傳統上自由主義需要搭配經濟增長才能緩和矛盾,只有蛋糕在不停地變大,才能為分配過程減少衝突。但是對於生態環境,經濟增長恰恰是破壞生態的成因。自由主義往往承諾更好的生活,而這種承諾,未來可能越來越難以達成,更嚴重的問題是科技顛覆。

生物技術和信息科技正在瓦解自由主義的基石,那就是我們這些獨立的個體生命。個人的人格、自由意志、自由選擇能力,這些都在科技面前逐漸消解。在大數據時代,也許投票已經是多餘的了。Google能根據你的日常行為來選出總統。那政治還有意義嗎?人工智能越來越發達,所需要的勞動者越來越少,社會將出現龐大的無用階層。他們甚至不能像以前的產業工人一樣,通過罷工彰顯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存在。

那社會秩序該如何構建?所以第一章的標題叫理想的幻滅,共包含了兩個重點,第一,自由主義的理想並沒有終結歷史,能取代自由主義的新故事並不在目前所看到的選項裡;第二,真正的問題在於科技顛覆,只有能處理好這個問題的故事,才有可能取代自由主義。到那個時候,歷史也許就真的終結了。

(二)你長大之時,就是失業之際

1.人工智能會導致大規模失業潮嗎?

歷史告訴我們,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會為就業形勢帶來巨大的變化。如果我們把時間撥到2050年,恐怕也沒有人能夠知道那個時候的就業形勢會變成什麼樣子。

有人認為最多十幾、二十年,就會有超過10億人淪為無用人口。而另一些人認為AI這場革命會創造出新的繁榮與新的工作機會。面對這個議題,作者的看法大致可以歸結為三點。

首先,過去的技術革新,雖然代替了一些人的工作,但是也創造出來了一些新的工作機會。這使得失業者能夠很快找到代替的工作。其次與過往不同,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也許會使許多人從此以後徹底失業。最後,對於將來有可能出現的失業潮,作者提出了三個解決的方案。

首先過去的技術革新,雖然帶來了工作機會的變化,但並沒有帶來災難性的影響。要知道技術革新,不是今天才出現的,早在幾個世紀以前,蒸汽革命以及後來的電氣革命,都很大程度的改變了這個世界的就業形勢。比如說吊車代替了碼頭工人,收割機代替了拿著鐮刀的工人。但是這些技術革新,並沒有為人類帶來滅頂之災。因為技術革命雖然導致了一些人失業,但是也會創造出新的工作機會。

1920年後農業機械化製造出了拖拉機,拖拉機代替了農場工人的工作。而失去工作的工人們就去拖拉機工廠找到一份新的工作。同樣1980年失業的工人們經過簡單培訓之後,就可以去超市裡面做收銀員。所以從歷史上看,雖然每次技術革新使得一些人失業,但是工作機會並沒有因此大幅度減少。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會有人認為今天的AI並不會帶來嚴重的失業潮,但是這次人工智能的革命很可能會造成和過去不一樣的結果。

2.認知能力能被AI替代嗎?

尤瓦爾認為人類的能力可以歸為兩類。一個是體力,也就是我們自身的肌肉力量,另一個則是我們的認知能力,以前機器主要代替的是人類自身的體力。比如吊車代替碼頭工人,收割機代替了拿著鐮刀的工人。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機器幾乎能夠代替我們完成所有的體力活兒,但是在認知方面卻沒有給我們帶來太大的危險。那些需要腦力完成的工作,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被認為是安全的,無法被代替。

過去,我們常常會覺得那些優秀的司機、銀行經理和律師在認知能力有著某些過人之處,無法被機器替代。因為司機能夠又快又穩地開車,還能處理各類突發情況。銀行經理能夠一眼辨認出那種拿到款就蒸發的人。而律師則能像孫悟空那樣火眼金睛般識破罪犯。我們會把這一種本領,看做什麼種直覺,或者特殊能力。

但是實際上,這些反應依然是大腦神經元計算的結果,並不是什麼神秘的第六感。隨著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的融合,人工智能已經能夠完成司機、銀行經理與律師的工作。同樣,人工智能還可能在將來代替醫生、作曲家,看上去很難被取代的職業。

因此,人類的認知能力也遭到了嚴峻的挑戰,越來越多的人會失業。雖然新技術也許會催生新的工作,但是像過去那種簡單的工作將會變得棘手。因為那時候的工作需要各種技能。你很難想象,沃爾瑪的收銀員在失業之後馬上就跑去美國空軍操作軍用無人機。

雖然說人工智能大量代替人類的現象在近幾年甚至近幾十年不會發生,同時也會有新的工作出現。但不應盲目樂觀,因為一旦大規模失業現象發生,社會將會受到致命的打擊。

3.面對可能再發生的失業潮,我們又應該如何去應對呢?

在作者看來,面對這一次可能發生的失業湖,有以下三種解決方案。第一,如何避免工作機會消失;第二,如何去創造足夠的新工作,安置失業者;第三,即便我們拼盡全力,消失的工作依然遠遠多於新創造的工作時,我們應該如何應付這樣一種可能。

第一種解決方案。雖然聽上去很吸引人,但這個方案是不現實的,就像過去工業革命以及電氣革命一樣,工作被取代是一種趨勢,並不是靠行政命令等人力可以組織的。而第二個方案也並不太可能。因為即便我們能夠創造新的工作機會,工作崗位對勞動者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而我們目前並沒有讓全球所有人都一直進步的方法。那麼最後事實會按照第三種可能發展,而我們應該怎麼辦?有人提出了全民收入概念,也就是說政府向控制算法與AI的億萬富翁徵稅,然後再把這些稅金用來進行全民補貼,保證大家能夠生活下去。

比如說政府把亞馬遜和谷歌這類企業繳的稅用來補貼失業礦工或者司機的日常生活,同時政府也提供各種免費的服務。比如說免費的教育、醫療、交通等等,但是即便做到這樣,民眾依然會對貧富差距不滿。而且這樣的社會流動性機會就不存在了。

(三)算法主導世界

1.你的感覺靠譜嗎

就自由主義看來,所有權力都來自個人的自由意志。在政治上,自由主義相信,選民能做出最好的選擇;在經濟上,相信顧客永遠是對的;在個人方面,相信聆聽內心的聲音,隨心所欲,只要不侵犯別人就行。

自由主義不在於你怎麼想,在意的僅僅是你的“感覺”。所謂的“感覺”不過是大腦裡面數百萬個神經元計算的結果。比如你看到蛇感到恐懼,並得出死亡的可能性很高,就是大腦生化計算的結果。那為什麼我們意識不到各種感受是運算的結果呢?

答案是這些快速的運算不在人類意識閾值範圍內。

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算法很快就會給你比“你的感覺”更好的建議。

2050年的一天早晨,你在音樂環繞聲中自然醒來。旁邊的AI保健助手說,主人,你好!根據對你半年以來身體數據的監測,參照全球與你年齡類似的1億中年人的實際情況,你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均超過標準值,從今天起需要每天定期服藥。 那麼,請問,你吃還是不吃?你可能會說,我先去醫院檢查一下。不要忘了,這是大數據時代,一切數據都在雲端共享,去哪兒結果都一樣。

你的“感覺”是不靠譜的。

算法能做的遠不止這些。只要在電影院安裝一個足夠好的攝像頭,通過監控你的眼部及臉部肌肉的動作來判斷你的情緒。當你看《低俗小說》時,算法可能會發現,那個強姦場景讓你起了一點難以察覺的性興奮;文森特不小心一槍爆了馬文的頭,你知道不應該笑,但卻笑了。當別人都在笑時,你不懂,卻也正跟著假笑,這也會被算法監控到,因為假笑運用的肌肉與真笑並不相同。

如果你看到一個國家領導人的照片,而生物傳感器發現你有憤怒的跡象:血壓升高,杏仁核活動增加,你可能被抓進監獄。

也許算法並不完美,但只要能做到比你強就行了。

2.汽車也有道德

兩個小孩在追逐玩耍,忽然衝到了一輛AI自動駕駛汽車的前方。AI立刻計算得出結論:要避免撞到這兩個小孩的唯一辦法就是轉進逆向車道,但這就可能撞上迎面而來的卡車,而根據運算結果,70%的可能性是卡車的司機一命歸天。算法怎麼決定?

這樣的“電車難題”,對人類而言,一切都由情緒和直覺處理。

而特斯拉卻把它交給市場,直接生產兩款汽車,“利他”款和“自我”款。遇到緊急狀況時,“利他”款會為了整體利益而犧牲主人;“自我”款則會不顧一切保護主人,撞死兩個小孩也成所不惜。

最終的選擇權,交給消費者。

你會選擇那款車型呢?

答案是,大多數人,選擇“自我”款,因為這涉及你生死攸關的大事。

3.機器人有沒有意識

科幻小說常常把智能與意識混為一談,認為只要有智能,機器人就必須發展出意識。實際上,智能和意識是天差地別的兩個概念。智能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意識則是感覺痛苦、喜悅的能力。

尤瓦爾認為,至少在未來幾十年裡,不用擔心機器人產生意識。

但人工智能並不是絕對不可能發展出感受。這取決於意識與有機生化的關係。具體說有以下三種可能:

(1)意識與有機生化相關,只要是非有機生化的系統,就不可能創造出意識。

(2)意識與有機生化無關,而與智能有關,則機器人就能發展出意識。

(3)意識與有機生化或智能無重要關聯,機器人有可能發展出意識,但並非絕對。

4.精英統治世界

很多人之所以害怕人工智能,是因為他們不相信人工智能一直會聽命於人類。然而,恰恰相反,我們該害怕機器人,但原因是它們永遠只會服從主人,絕不會反抗。

盲目聽從沒有問題,但前提是主人得是個好人。機器人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它們的人工智能,而在於人類主人天生的愚蠢和殘酷。

2100年,某個專制的政府要求所有公民進行DNA掃描,再將所有醫療數據提供給中央機構。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政權能對公民進行絕對的控制,它不僅能掌握你的感受,還能控制你的感受。

而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銀行、企業運用算法來分析數據,做出與我們相關的決定。當你向銀行申請貸款時,是由算法審核的,而不是由人審核。一般說來,算法比人類銀行職員表現更佳。但問題在於,如果算法裡藏著某種不公,你將很難察覺。

算法歧視你,並非因為你的收支狀況,而僅僅因為你就是你。關於你的特質,算法不喜歡。就算你知道是什麼特質,也找不到人和你一起抗議,因為沒有其他人會遇到與你一樣的偏見。

人不再需要進行道德決策,算法預先設定好選項。人不再需要偏好決策,算法比你更瞭解你自己。

人會被馴化為生產數據的動物 ,不再有誰關心你的感受。

無論哪種政體的國家,都極為重視國民的健康、教育、福利,因為它們需要健康的勞動者來工作,需要忠誠的士兵來作戰。而當生物工程和人工智能發展後,人類會分裂成為兩個群體:超人類和無用的智人。

更危險的是,一旦民眾不再具有經濟價值,因為工作和戰爭全由機器人代替,你就成了多餘的人。不平等的狀況會迅猛發展,全球化非但沒有讓全球統一,還會造成“種化”。

上層物種聚集起來自稱為“文明”,用城牆與外界的“野蠻人”隔開,在文明區裡,作戰生化人使用的是邏輯炸彈,而野蠻人用的是砍刀和AK-47突擊步槍。

誰該擁有數據,顯然是文明的精英人。

現在,最富有的1%人群已經擁有全球一半的財富。更讓人警醒的是,最富有的100人所擁有的財富,已經超越了最貧窮的40億人。

你可能會說,我拒絕大數據,這僅僅是你的一廂情願。未來人類已經完全和機器整合,一旦與網絡斷開便無法生存。當你還有子宮的時候,就連接上了網絡;如果日後斷開,僱主會拒絕僱用,醫療機構會拒絕提供服務。

在健康與隱私這兩個選項,你一定會選擇健康。

更讓人憂慮的是,生物工程一旦破譯人大腦的深層機制,擁有永生的方案。如果不能阻止精英壟斷永生的技術,不平等也將公開長期存在。社會政治制度可能面臨崩潰。

二、全球化的挑戰

(一)科技讓我們與身體越來越遠

儘管你可以在臉譜網炫耀有許多朋友,但是真正瞭解你的不會超過150個。雖然整個地球連接得更加緊密,但每個人的生活卻比過去更孤獨。

你在北京家裡生病,遠在紐約的朋友雖然能和你在線說話,卻沒有辦法幫你遞一碗熱湯。你要和巴黎的朋友說話比以前任何時候更容易,但要在晚餐的時候和愛人說話卻比較困難,因為她總是不看你,而是盯著智能手機。

你有身體,但科技讓你與身體的距離越來越遠。人一旦與身體、感官和真實環境越來越疏離,就會感到孤單、迷失方向。很多權威評論人士把這種疏離感歸於宗教和國家的凝聚力式微,但實際或許與你的身體失聯才是根本原因。

請你不要把自己變成這樣的一個視聽動物:只有兩隻眼睛,兩個耳朵,十個手指,一個屏幕的木偶。

當生物傳感器和腦機接口真正與人體無縫連接後,或許就能操縱我們的身體,到時候,我們只能懷念過去沒有科技的美好時光了。

(二)文明的衝突

1.文明的本質

西方想把民主、人權引進伊斯蘭國家,於是引發伊斯蘭世界的激烈反抗。只因,人類向來就分為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世界觀,無法兼容。所以文明之間的衝突就不可避免。

那文明的本質是什麼?

歐洲人創造的文明是歐洲文明,基督徒創造的文明是基督教文明,穆斯林創造的文明就是伊斯蘭文明,猶太人創造的就是猶太文明。而近百年來,這些文明都有過非常大的轉變。但根本上都是依靠講故事的技巧,為自己創造出遠古的身份認同,融合新舊,讓故事自成體系。

當你說德國人的本質時:曾經是納粹,現在是和平的民主主義者,而不用去問誰是威廉二世、希特勒、默克爾,所有“德國人的本質”正是那些重大的改變,定義了現在德國人的身份認同。

2050年,世界又該如何定義德國人的本質呢?

變化決定身份認同。

人類常常拒絕承認這些變化,尤其是核心政治或宗教價值時,總是聲稱自己的價值觀是古代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但我們之所以能這樣做,因為祖先已經仙逝而無法反駁。

扭曲古代傳統的情況,其實所有宗教皆然。

“伊斯蘭國”誇口自己要回歸純正的伊斯蘭教,但事實上是對伊斯蘭教提出自己全新的詮釋。因為這種詮釋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

2.現代人的同質

今天,不管你住在剛果還是倫敦,每天日常生活的經濟財富都遵循同樣的經濟理論。如果以色列和伊朗的財長共進午餐,他們能夠用同一套經濟語言溝通。

當“伊斯蘭國”佔領敘利亞和伊拉克大片國土後,殺害數萬人,炸燬歷史遺蹟,毀掉過往政權和西方文化的影響後,看到美元上美國總統肖像,卻不會燒燬美元。

為什麼?

因為美元超越了政治和宗教分歧,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1018年時,你生病了,你的住地對你的生命影響重大。如果你在歐洲,神父會說你讓上帝不悅,想要恢復健康,需要捐錢給教會,到聖地朝聖,祈求上帝饒恕你。如果你在中東,醫生可能會說,你四種液體不平衡,需要飲食調節。如果你在印度,醫學專家會建議你用草藥、按摩及瑜伽來治療。每個國家、部落都有自己的療法。

時到今日,如果你生病了,無論你在哪裡,所有的醫院都大同小異,有著相同的治療流程。

(三)全球的身份認同

1.核挑戰

英國、美國、俄羅斯正走向孤立,迴歸民族主義,是逃避現實還是讓整個人類陷入災難?

尼羅河沿岸的部落只有聯合起來,才能建大壩、開挖運河,駕馭偉大的尼羅河。人類之所以不知辭勞地打造出國家這種共同休,目的是為了應對部落無法獨立面對的挑戰。

問題在於,有時候良性的愛國主義會搖身一變,成為盲目的極端國家主義。人們不僅相信自己的國家獨一無二,更相信自己的國家至高無上,而其他人對自己來說就不那麼重要了,這樣就容易出現暴力衝突。

只要國家讓多數公民享受前所未有的安全和繁榮,人民就願意以鮮血為代價。

1945年核武器的出現,極大地削弱了民族主義的平衡。人們不再害怕民族主義導致戰爭,而是擔憂核戰爭的爆發。在核時代,全球社群逐漸超越了各個國家的層面,因為只有成立更大的社群才能控制核戰爭。

美蘇冷戰結束後,人類進入前所未有的和平時代,不僅核戰免於爆發,各種戰爭的數量也在減少。但當人類習慣這項成就後,又開始玩火自焚。美、俄又開始了新的核軍備競賽,把人類重新帶到核毀滅的邊緣。

2.人造肉與全球變暖

目前,肉類產業不僅給十億動物帶來無盡的苦難,同時也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肉類大量使用抗生素和有毒物質,是汙染空氣、土地和水的一個元兇。每生產1公斤牛肉需要15000升淡水,而生產1公斤馬鈴薯只需要287升淡水。

想要說服中國人和巴西人別吃牛排、漢堡,顯然很難。

2013年,第一片人造漢堡肉經細胞培育成功,造價是33萬美元,經過4年的研究,價格已經降低到11美元。再過10年,估計比屠宰肉更便宜。

這項技術不但可以拯救數十億動物的生命,還有助於避免生態崩潰。

想保護上海、香港和東京不受洪水和颱風侵襲,中國和日本就得說服俄羅斯和美國政府放棄“業務一切照舊”的作風。要避免氣候變化,各國必須提升到全球層面考慮問題。

3.科技改變人類本質

核戰爭和氣候變化威脅的只是人類的生存,但破壞性創新的科技卻可能改變人類的本質,從而與人類深層的倫理道德和宗教信仰產生矛盾。

一些相信未來可以將意識從有機結構中抽離,從而自在悠遊於網絡空間。而智能與意識一旦完全脫離,就創造出一個由具備超高智能但完全無意識的實體支配的世界。

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想對生命的未來做出明智的抉擇,就必須以遠高於民族主義的觀點,從全球甚至宇宙的觀點來看待事物。

4.宗教靠什麼確定身份認同

每天5次,在集市、辦公室裡,宣禮員在悠揚跌宕的聲音中呼喚穆斯林,暫時放下世俗追求的喧囂,讓自己觸碰聯結永恆的真理。印度教徒吟唱真言,達到共同的目標。每週五晚上,猶太教徒全家會共進晚餐,享受著特別的歡樂和感恩。週日早上,則由基督教福音合唱團為教徒的生活帶來希望。

這種儀式畫出各個宗教間彼此明確的界線,來表明自己的特殊之處。

日本將神道教發揮到了極致,將“國家神道”融合了現代的國家和種族觀念,核心就是崇敬日本天皇,認為天皇是一位永生神。典型的例子就是神風特攻隊。飛機裝滿炸藥,飛行員與敵人同歸於盡,其實融合了當時最先進的科技和最先進的洗腦術。

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今天許多國家都還有學習日本:一方面,運用現代化共同的工具架構,另一方面,依靠宗教來維護自己獨特的國家認同。例如,東正教在俄羅斯,天主教在波蘭。

那從《聖經》、《古蘭經》、《吠陀經》中能汲取美好的願景嗎?

遺憾的是,在技術領域,宗教敗給了科學。在經濟方面,現代世界只會用經濟解釋宗教,再不會用宗教解釋經濟。這一切,讓傳統宗教成為人類問題的一部分,而沒有成為人類問題的解決方案。

雖然許多傳統宗教都宣稱自己奉行的是共通價值觀,且放諸四海皆準,但無論是在朝鮮、俄羅斯,還是以色列,傳統宗教仍然只是一個婢女,侍奉著現代民族主義。

(四)移民是責任還是憐憫

歐盟成立時,承諾要超越法國、德國、西班牙和希臘文化之間的差異,但現在它卻可能因為無法調和歐洲人與非洲、中東移民之間的差異而崩潰。

敘利亞人想移民德國,而不想移民阿拉伯、伊朗、日本,並不是因為德國更近或更富裕,而是因為德國在接納移民方面做得更好。

移民的三個關鍵問題:

第一條:東道國允許移民進入。

第二條:作為回報,移民至少必須接受東道國的核心規範和價值觀,甚至需要放棄自己原有的某些傳統規範和價值觀。

第三條:如果移民同化到一定程度,就會慢慢成為東道國平等且正式的一員,這時“他們”就成為“我們”。

首先,東道國允許移民進入,是一種責任,還是施捨。

反移民者認為,除了對在鄰國真的遭受迫害的難民外,並無義務敞開國門。土耳其或許有義務接收被逼到絕路的敘利亞難民。如果難民想去瑞典,則瑞典並沒有義務接收他們。每個人類群體最基本的一項權利就是抵禦入侵,不論入侵的是軍隊,還是人民。東道國有權決定自己的移民政策。可以要求移民家庭情況,甚至宗教信仰。

麻煩的是,許多國家會對非法移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方面用於賺取廉價勞動力,一方面卻拒絕這些人的合法地位。東道國想魚與熊掌兼得。

其次,支持移民的人認為歐洲的多元文化加上各個原生民族的多樣信仰、價值觀,才成就現在生機勃勃的歐洲。反對移民的擔憂,許多移民群體,特別是伊斯蘭國家的移民群體,不寬容、厭惡女性、厭惡同性戀、反猶太。他們認為,正因為歐洲的寬容,所以不能讓不寬容的人移民。

最後,移民究竟需要花多長時間,才能成為東道國的正式成員。支持移民的認為應該迅速接受這個移民,而反對移民的人認為則需要更長的觀察期。如果你的祖父、祖母移民過來才短短40年,你現在就因為覺得自己還沒有被當成當地人就吵吵鬧鬧,那顯然是你的問題。

其實在所有支持者和反對者的背後,隱藏著的本質是對人類文化的理解。所有文化在本質上都平等,還是東道國的文化更優越?

生命科學家已經證明,歐洲人、非洲人、中國人、美洲人之間的生物差異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也就是說,人種之間沒有差異。

但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行為經濟學家表示,人類的各種文化之間確實存在顯著差異。我們應該欣賞文化的多元性,並認為所有信仰和行業應該平等。不幸的是,在現實中卻行不通。

如果面對的是美食,人類確實能夠接受多元化。但如果面對的是燒死女巫、殺死嬰兒,大多數人不會認為這也是人類迷人的多元性。

從生物之間的無差異到文化之間的無差異,這是個重大的轉變。

來自貧民窟的非洲裔美國人,即使一心想融入美國文化,也可能遭遇體制性歧視,而且還可能被認為自己不夠努力。

《大學之路》的作者吳軍有一個很好的觀點來說明,比如,20 世紀60 年代起,亞洲移民在美國數量劇增。由於亞裔普遍重視教育,他們的子女在美國私立名校中的數量不斷上升,因此被視為" 新猶太人" 。起初,美國名牌大學並沒有針對亞裔設置招生障礙,因為當時亞裔的絕對人數還很少。當時雖然對亞裔沒有什麼照顧,但也沒有什麼歧視。然而,當亞裔學生在這些名校中的錄取比例不斷上升,開始明顯影響到其他族裔學生的錄取時,迫於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壓力,各名牌私校和一些好的公立大學開始悄悄地限制亞裔在學生中的錄取比例。

為什麼要限制亞裔學生的錄取呢?有人認為這是種族歧視,吳軍認為這是沒有在美國生活過的人想當然的看法。

美國名校限制亞裔學生的背後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經濟原因。經濟的原因就是亞裔對美國的大學基本上是隻使用不建設。雖然亞裔已經佔到了美國私立名校本科生人數的20%, 研究生人數的1/3 甚至更多,但是亞裔給這些大學的捐款卻少得可憐,而且無論是亞裔的家長還是校友也很少為大學的建設出力。亞裔對於美國私立名校的要求是錄取時不考慮人口的比例,放開錄取,而到了應該奉獻的時候,回饋大學做出奉獻的亞裔的比例,甚至比亞裔佔美國人口的比例還要低。

吳軍給出的答案是,亞裔校友和亞裔家長們需要積極參與大學的各種活動,幫助大學與各地的工業辦及政府進行合作,積極為大學捐款。只有當大量的亞裔都能進入到美國私立名校,並且日後成為美國各個領域的精英和領袖之後,才能影響美國的政策和價值觀。半年多世紀前,猶太人開始這樣做,如今他們的後裔開始收穫父輩們辛勤播種耕耘後的果實。如果亞裔今天也開始付出這樣的努力,那麼下一代亞裔在申請美國大學就會比現在容易得多。

中國企業家潘石屹和張欣夫婦為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捐款,專門幫助解決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的獎學金問題,這對於這兩所學校多招收中國大陸的學生將會有很大的幫助。很多人不理解潘石屹和張欣的善舉,認為他們應該先捐給中國的大學,而不是並不缺錢的哈佛和耶魯。但是這些人不知道,潘石屹張欣夫婦捐出的幾千萬美元,對提高全世界華裔的地位,對影響美國高等教育,為整個華裔群體提供更公平的教育機會的作用非常大,由此所形成的對美國社會的影響力,也遠比在《紐約時報》或時代廣場花幾千萬美元做廣告,或在美國花幾百億美元購買房屋要大得多。

歐洲能否找出移民的中間路線,,既能向移民敞開大門,又不會被不同價值觀的移民影響其穩定,我們拭目以待。

三、控制恐懼,應對挑戰

(一)對恐怖主義,切忌過度反應

自2001年“9.11”以來,全球每年死於恐怖分子的人數約為2.5萬人。相較於死於車禍的125萬人,糖尿病的350萬人,空氣汙染的700萬人,我們更害怕恐怖主義,為什麼?

答案是,恐怖主義的核心是通過傳播恐怖改變政治格局,而不是為了帶來實質性的傷害。恐懼是主角,平民只是配角。

恐怖分子如同一隻蒼蠅,想要摧毀一家瓷器店。最好的辦法就是飛進一頭公牛的耳朵,讓這隻公牛因恐懼和憤怒而發狂,在瓷器店裡橫衝直撞。

刺激對方,讓你過度反應,這才是恐怖主義的本質。

但國家安全部門卻安排了一場華麗的大戲來展示回應——過度反應。

9.11事件攻擊的目標除了世貿中心,還有美國國防部的五角大樓。那為什麼公眾只記住了世貿大樓?

原因是,五角大樓是一座低而不起眼的建築,而世貿中心兩座姊妹樓倒塌的視聽效果,讓人永生難忘。所以恐怖襲擊的重點不在於如何影響社會實際,只在於左右人的理智和情緒。

恐怖分子唯一能打敗我們的,就是因恐怖主義的挑釁而過度反應。

政府之所以難以忍受這些挑釁,是因為現代政權的合法性恰恰來自政府對公共領域不受暴力影響的保證。只要政府的合法性不對各種災難作出承諾,就算遇上可怕的災難,政權也就會默默承受甚至完全無視。

如何打擊恐怖主義呢?

第一,秘密打擊恐怖組織的資金網絡。

第二,媒體必須保持客觀,避免歇斯底里。

第三,公眾要遏制內心過度的恐懼,別被恐怖分子俘獲你的想象力。

(二)人類的愚蠢

1.現代戰爭得不償失

19世紀末,日本分別擊敗中國和俄國,成為地區強權;德國擊敗奧匈帝國和法國,確立了在歐洲的領導地位。

在農業社會,打贏一場戰爭,就能促進經濟發展,提升政治實力。

為什麼?

因為在古代,主要的經濟資產是土地、人口、礦藏等,戰爭是低損害,高利潤的事情。

現代戰爭還是如此嗎?

美國在嚐到第一次海灣戰爭的甜頭後,緊接著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發動戰爭,浪費了數萬億美元,困於戰場難以脫身。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取得成功後,想在烏克蘭依樣畫葫蘆,結果陷入僵局。就經濟而言,俄羅斯僅靠克里米亞的旅遊以及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的工業,顯然是得不償失。而相比於中國,維持和平,經濟高速發展,俄羅斯的經濟卻是停滯不前。

21世紀,主要的經濟資產是科技和體制的知識,而不再是土地、礦產、油田,而知識是無法用戰爭來掠奪的。如果中國和美國開戰,如何支付數萬億美國的相關費用。假如中國獲勝,難道可以掠奪硅谷的蘋果公司、臉普網、谷歌?顯然不可能。

因為這些價值依靠武力根本搶不到。21世紀的戰爭,是高損害,低利潤的事。

但人類往往是愚蠢的,因為政客、將領和學者會把世界視為一個棋局,他們認為,只要經過理性的計算,就能下贏這盤棋。但問題在於,真實的世界比棋盤要複雜的多,人的理性不足以完全理解。

這就是理性的領導人,也經常做出非常愚蠢決定的原因。

而治療人的愚蠢,那你就需要得變得謙遜一點。

2.地球不是繞著你轉

大多數人都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的文化是人類歷史的關鍵。

希臘人相信歷史始於荷馬、索福克勒斯和柏拉圖。中國人認為歷史從黃帝和炎帝開始。印度甚至認為飛機和核彈都是由印度先驅發明的。

這些說法之所以錯的原因,一方面是故意無視歷史,另一方面是種族主義作崇。

尤瓦爾以猶太教為例進行說明。

以色列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就開始教導,猶太教是人類歷史上的“超級巨星”。但他們的課程裡從不提中國、印度或非洲。即使提到了羅馬、法國,也不成體系。

事實是,在人類物種的編年史中,猶太教的影響並不大。猶太教只是一種部落信仰。這種信仰看的只是一個小國的命運,而對其他國家卻並不關心。有以下三個方面錯誤:

一是猶太教通過影響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而影響世界歷史,所以它是特別的。而實際上猶太教在人類故事中的角色,類似於弗洛伊德的母親在現代西方史中的角色。弗洛伊德的影響力很大,但歷史並不屬於他的母親。

二是以色列人認為所有主要的宗教和倫理傳統源於猶太教,這就好比說在亞伯拉罕和摩西之前,所有人都要到十誡之後,才衍生出當代所有的道德觀念。

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者部落,早在亞伯拉罕之前幾萬年,就已經有了道德規範。歐洲第一批殖民者在18世紀抵達澳大利亞時,當地原住部落雖然對摩西、耶穌和穆罕默德一無所知,但早已發展出完善的倫理道德觀。

三是認為一神論是猶太教的首創,是史上最早的一神論。這可追溯到埃及法老阿肯那頓在公元前1350年失去的宗教革命。但一神論不但不會讓人類的道德標準有任何的提升,而且是人類歷史上最糟糕的概念。因為一神論讓許多人比以前更狹隘。

四是認為猶太教在科學文化上有遠超其人口比例的貢獻。尤瓦爾卻不以為然,他認為這是猶太人重視教育的結果,而與猶太教義無關。

愛因斯坦是猶太人,但相對論並不是什麼“猶太教物理學”。要說相對論是猶太教對人類的貢獻,好比說進化論是基督教的貢獻一樣荒謬(達爾文是基督徒)。

(三)不要拿神說事

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神,有信仰的人會說宇宙如此神秘莫測,而人類的智慧又如此有限。目前科學仍然無法解釋大爆炸的原因,那這一定是神的作為。

事實上,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聖經》、《摩門經》、《吠陀經》的編寫者就是決定E=MC2R 神秘力量。就目前所知的科學而言,所有這些經典都是由富有想象力的智人寫的,它們都是祖先發明的故事,目的就是讓各種社會規範和政治結構合法化。

那神可以指引我們的道德規範嗎?

20世紀60年代,牧師泰德·麥基爾文納關注同性戀的社會問題,並最終成立“宗教與同性戀理事會”,是忠於基督教慈悲精神的重要體現。

然而,雖然神能令我們發揮同情心,但就算沒有宗教信仰,我們仍然能夠做出合乎道德的行為。從黑猩猩到老鼠,一切有社交行為的哺乳動物都有道德規範。至於人類,雖然基督徒不信印度教的神,但仍會以慈善行事;雖然穆斯林不視基督為神,但仍重視誠實待人。

道德的重點並不是“遵守神聖的誡命”,而是要“減少痛苦”。

你,想讓自己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無需相信神,只要好好了解“痛苦”的內涵就行。這個“痛苦”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色慾或貪婪,而對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影響。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信眾的行為決定了神的價值,如果信眾平和友善,信哪個神並不重要。

(四)面對你的殘缺

世俗主義是什麼?

難道就是既不信神,也不信天使;不去教堂,不進神廟,不行禮儀,不做儀式嗎?

世俗主義並不認為首選和智慧是從天而降的,而是人類自然傳承的結果。

世俗主義的道德準則是:真相、同情、平等、自由、勇氣和責任。

如果你非常相信某個故事,或許它能反映出許多關於你的心理,但這一切仍然無法證明這個故事是真實的。因為,通常情況下,正是因為故事本身並不真實,才更需要強烈的信仰。

世俗主義最重視的就是相信真相,這個真相是基於觀察和證據,而非單純的信仰。

世俗主義之所以禁止殺人,不是因為神說不該殺人,而是因國殺戮會給民眾帶來巨大痛苦。對富人多徵稅來幫助窮人,是否合乎道德?是否讓所有難民都進入自己的國家?世俗主義會仔細權衡各方的感受,找出傷害最少的中間路線。

世俗主義的倫理並不在於神的教誨,而在於深刻理解各種痛苦——同情心。

世俗主義質疑預設的階段制度,他們認為除了對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盡一份義務外,還應該對全人類負起一些責任——平等。

他們認為,如果沒有思考、調查和實驗的自由,人類就不可能尋求真相,走出痛苦。人類應當永遠能夠自由提出質疑,並嘗試不同的道路。

他們推崇伽利略,因為他敢於質疑地球是否真的一動不動居於宇宙的中心。世俗主義承認自己的無知,並走進未知的領域,這需要勇氣。

如果你相信有某種超越一切的力量會揭示絕對真理,就無法允許自己承認任何錯誤。然而,如果你相信一切就是充滿缺點的人類嘗試追尋真相,就能坦然承認這一過程中會犯的錯誤。

尤瓦爾更願意相信那些承認自己無知的人。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宗教、意識形態、價值觀能引領世界,請問,你的宗教、意識形態、世界觀過去犯的最大的錯誤是什麼?如果你無法找到一個認真的答案,至少我不會相信你。

四、世界的真相

(一)理性其實是個幻覺

民主的基礎,認為選民能做出最好的選擇,自由市場認為顧客永遠是對的。自由主義認為個人是獨立思考的“理性人”。

石器時代,人類的思維適合當時的情況,但到了芯片時代,卻無法匹配。

行為主義經濟學家和進化心理學家已經證明,大多數人類的決策是基於情緒,而非理性分析。

一項拉鍊實驗:請被測試者評估自己對拉鍊知道多少。大多數人都自信滿滿,但當被測試者儘可能詳細描述拉鍊的原理時,卻都毫無頭緒,這就是“知識錯覺”。

每人個其實懂得很少,卻以為自己懂得很多,原因就在於我們把存在於他人大腦的知識也看能是自己的了。從進化的角度看,這是對智人有利的事。

但現在卻成了問題。

因為世界變得越來越複雜,而人類卻無法意識到自己對一切多麼無知。

當有人高談闊論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和轉基因作物時,其實對於氣象學和生物學一無所知。

人一直生活在回聲室的同溫層裡,交往的都是思想相近的朋友,接收到的也是肯定自己意見的各咱信息。

人類大部分觀點的塑造,都是群體思維的結果,而非個人理性。

對於信息的真假,你如果沒有可以浪費的時間,就永遠找不到真相。

更糟糕的是,強大的權力會扭曲事實真相。巨大的權力就像一個黑洞,會讓周圍的空間扭曲,而且越接近它,扭曲程度越大。

為什麼?

尤瓦爾說,有一次他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共進晚餐,本以為可以聽到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有所收穫。結果大失所望,因為參加晚宴的30個人中,每個人都想引起總理的注意,耍聰明,拍馬屁,想向總理索取點什麼,最終,並沒有什麼顯為人知的信息。

因為所有人都想討好你,或者從你那裡得到些什麼。他們知道只能擁有你一兩分鐘的時間,又擔心講的內容不適當,於是最後講的一定是些無聊的話題。

如果你真的想要真相,就需要逃出權力這個黑洞。革命性的知識很少能抵達權力中心,因為權力中心由現在的知識建構,周圍有舊秩序守護者把關,於是各種好的想法通常會被拒之門外。

人類,最好的選擇,是承認自己的無知。

(二)人類道德的困境

幾百萬年的進化形成了人類的道德,並由此產生了正義感。這種正義感適合處理小型狩獵採集部落的社交和倫理問題。但面臨敘利亞內戰、全球不平等問題,就無法適應了。

因為現代社會的因果關係高度分化且複雜。

你可能要經過多年的研究,才發現自己投票支持的政府人偷偷把武器賣給另一個國家的獨裁者。而在你投入時間研究這個問題時可能錯過了另外一個重要的發現。自己吃了雞蛋卻不知道,生蛋的雞怎麼樣了。

當代世界大多數的不公平,並不是來自個人的偏見,而是來自結構性偏見。因為人類的大腦尚未進化出能夠察覺結構性偏見的能力。

作者以自己為例,當他在討論全球性問題時,經常犯的錯誤是隻看到全球精英階層的觀點,而忽略了各種弱勢群體的想法。即使你本人屬於某個弱勢群體,也不代表你瞭解所有其他弱勢群體的想法。所有群體或子群體,都會有自身的天花板、雙重標準、隱晦的侮辱和體制上的歧視。

如同你是一個30歲的非洲裔美籍男性,但你仍然不會清楚中國的女同性戀者會是什麼滋味。

面對日益複雜的全球問題,人類通常有以下四種應對辦法:

第一,縮小問題規模:把敘利亞內戰想象為兩個人在打架。

第二,重點集中在某個感人的故事上。民眾更願意捐款一個叫蘿琪亞的小女孩,而不願意捐款給不知名的普遍貧困的大眾。

第一,編造陰謀論。

第四 ,創造一套全知的理論。

顯然,這樣的解決方案只是讓我們從“個體無知”的刀山,掉到“群體偏見”的火海。

因為面對全球性的問題,我們並沒有一個全球性的社群。所有現存的人類群體,都還只是一心追求自己的利益,而非理解全球的真相和真理。無論是美國人、中國人、伊斯蘭教徒、印度教徒,都無法建構“全球社群”,於是他們各自對現實的詮釋也就難以令所有人信服。

(三)後真想時代

2014年2月,一批沒佩戴任何標誌的武裝人員進入克里米亞。俄羅斯政府否認這些武裝人員屬於俄羅斯,說他們是“自衛團體”。你一定明白,俄羅斯在撒謊。

簡單回顧歷史就會發現,政治宣傳和假信息由來已久,甚至連整個國家的存在,都是假的。

1931年,日軍假裝自己遭到攻擊,以此為藉口入侵中國。緊接著建立偽滿州國,以合理化自己侵略的事實。

事實上,智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創造事故來征服地球。

沒有任何科學證據指出夏娃被蛇誘惑,所有異教徒死後的靈魂會在地獄燃燒。然而就是有幾十億人相信,相信這些故事,而且一信就是幾千年。

如果1000人相信一個編造的故事,相信一個月,這是假新聞。而如果10億人,相信一個編造的故事,相信1000年,就是宗教信仰。而且會警告所有其他人不準說這是“假新聞”,否則就傷害其他信徒的感情。

作者並不否認宗教的作用,因為宗教可能帶來正面影響。通過宗教將民眾聚集起來,得以讓人類從事大規模合作。

《聖經》故事既美麗還能鼓舞人,但並非所有故事都是善良的。

2016年盛傳希拉里是一個兒童販賣網絡的首腦,將兒童作為性奴關在比薩店的地下室。有很多美國人相信,從而對希拉里的選舉造成影響。事實上,那家比薩店根本就沒有地下室。

看到可口可樂,你想到一定是年經人一起快樂運動,而非超重的糖尿病患者。然而可口可樂持續投入的十幾億美元,把產品與年經、健康、運動聯繫在一起。幾十億人潛意識也就這麼信了。

事實上,智人從來就不是那麼在意真相。因為人類的合作取決於真相與虛構之間的平衡。

如果“頭頭”說,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即使沒有半點忠誠度的屬下也會鼓掌同意。如果“頭頭”表示,太陽從西邊升起,東邊落下,只有信徒才會鼓掌同意。

不依靠神話,就無法組織群眾。只依靠現實,沒人會追隨你。

這就是人類了不起的能力,既同時“知道”,又同時“不知道”。換句話說,人類如果認真思考,就知道一些事情,但大多數時候,人類就是沒去想。

如果你專心思考一下,就會發現,美元是虛構的。因為它就是一張綠紙上印著一個死去白人的頭像,但你覺得這張紙本身就有價值,所以可以拿來用。

細思極恐!

你再想想看,“公司”呢?也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公司並不在於它擁有的建築、員工、股東,而是一個法律概念而已。而我們就覺得公司就是一個實實在的實體,如同一個人一樣,還稱它為法人。

當你身處彈片橫飛的前線戰場時,你有時間思考我為之付出生命的國家,究竟是什麼呢?

真相和權力,雖然可以攜手共度一段時光,但遲早得分手。因為權力到了一定階段就得傳播虛構的故事;如果你想要看清世界的真相,到一定階段就必須得放棄對權力的追尋。因為你得承認一些真相,比如你手中權力的來源。而真相會讓盟友憤怒,讓追隨者傷心,讓社會不和諧。

而人類喜歡權力超過喜歡真相。我們把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努力控制世界,而非努力理解世界;就算我們努力理解世界,通常也是為了更容易的控制世界。

人類的痛苦來自相信虛構的故事,但痛苦本身仍然真實的存在著。

我們應該區分故事與現實。所有人應該找出自己的偏見,驗證自己信息來源的真實性:

第一,想得到可靠的信息,必須付出昂貴的代價。如果你總是免費得到信息,你可能就是個產品。

第二,如果你覺得某個問題對你特別重要,就應該努力閱讀相關科學文獻。科學雖然有其侷限性,但近幾個世紀,科學界仍是我們最可靠的知識來源。

(四)未來不是科幻小說

人類之所以能夠控制世界,是因為有合作能力。而之所以有合作能力,是因為他們相信虛構的故事。

我們相信購物能開心,是因為在網絡媒體見識了資本主義的天堂。

人們常常擔心機器人與人類之間開戰,這是科幻小說的誤導。事實上我們真正擔心的是,一小群精英憑藉算法帶來的優勢,與大量底層手無權力的智人之間的衝突。靠譜的是卡爾·馬克思的理論,而非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電影。

《黑客帝國》中的尼奧吃下紅色藥丸並逃出母體時,他發現外面與裡面沒有什麼不同。都有暴力衝突,人類也同樣受到恐懼、慾望、愛的驅動。電影真正的結局應該是:他所處的現實只是個更大的母體,如果想逃離“真實的世界”,必須再挑選一次藍色和紅色的藥丸。

因為,真實本身也是虛幻。

你逃離一個母體,來到了一個充滿虛構故事的社會,你想找出這個世界用什麼方式操縱你,最後卻發現自己只是神經網絡形成的一個複雜的幻象。

如果尼奧繼續困在母體中,楚門繼續“生活”在攝影棚裡,就永遠不會到斐濟、巴黎。而事實上,你在生活中的所經歷的一切,都只發生在你自己的身體和頭腦中。而無論你是否逃離出母體或在斐濟,這,並無任何區別。

你在巴黎的愉悅的感受,在梵蒂岡也能感受到。

尤瓦爾在這裡開了顛覆三觀的腦洞:如果有一天發現,人類歷史不過是來自鋯石行星的老鼠科學家在超級計算機上的模擬,學者和宗教領袖將無地自容。但就算如此,尤瓦爾還是想問老鼠科學家一個問題,為何要有奧斯威辛集中營,這種模擬為什麼會通過鋯石倫理審查委員會的許可。

即使毒氣只是一個生物的電信號,但疼痛卻是真實的。

無論你感受到的是外部世界的原子集合還是計算操縱的電子信號,都無關緊要。想要探究你心智的真實,母體內外並無區別。

你看過的電影,讀過的小說,塑造了你的愛情觀。浪漫之於愛情,正如色情之於性愛。如果你覺得按下一個刪除鍵就可以去掉你大腦中好萊塢的痕跡,那你其實在欺騙自己。

你的身份不屬於任何一個單一的生物模塊,而是被開心模塊、憂鬱模塊、憤怒模塊、社會認可等模塊控制。

你,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也從來沒有做出什麼過自由的選擇。

你,其實是由一組生化模塊組成的機器人。

你的情緒,本質上是由不同的生化角色操控而已。

這就是迪士尼《頭腦特工隊》所呈現的神經學上的科學意義。

尼奧想逃離母體,而《美麗新世界》卻給出了答案,沒有人想逃離。

因為在“美麗新世界”中沒有戰爭,也沒有饑荒,只有永遠的健康、繁榮、和平與快樂。在這個世界中,性、藥物無限制,只以幸福快樂為終極目標。

沒有眼淚的基督教——這就是唆麻的魅力。

利用愛和快樂控制民眾,比用恐懼和暴力更可靠。

你,願意生活在這樣的世界嗎?

五、日子還得過下去

(一)改變是唯一的不變

舊事故分崩離析,沒有新故事來接續。傳統教育是傳承信息,而現在是信息過剩。老師給予學生的不是更多的信息,而是如何理解信息,讓學生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觀。

如果這一代人沒在對宇宙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生命的未來只能依靠隨機演化。尤瓦爾給出的教育方法的是:1.批判性思考,2.溝通,3.合作,4.創意。也就是,隨機應變,學習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環境中保持心智平衡。

2048年,你,25歲,是個異性戀女生。當35歲,是非特定性別。45歲,你的另一半隻需要算法幫你找……

你,雖然無法確定細節,但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一切都會改變。

你,得不斷學習,重塑自己。而穩定的身份、工作,甚至世界觀,將與你永遠無緣。

如果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技術能幫助你實現。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技術會為你塑造目標,控制你的生活。你會發現,是自己為技術服務,而不是技術在為你服務。

街上的行人如同殭屍一樣在遊蕩,臉貼在手機屏幕上。是人控制了技術,還是技術控制了人?

跟著感覺走,越來越危險。亞馬遜想觸動你的心絃,只需按一個按鈕。

你見與不見,算法就那裡看著你,它監視著你的每一步、每一次呼吸,它瞭解你的一切,它對你有決定權。

所以,你得了解自己的操作系統,不斷升級。你需要跑得比算法快。

(二)人生沒有意義

《薄加梵歌》中的王子阿朱那是個英勇的戰士,看到許多親友都在敵方,於是產生懷疑,無法痛下殺手。他開始思考善惡之別和人生的目的。於是奎師那神便向阿朱那解釋:宇宙的循環有其“正道”,這是每個人必須遵行的道路,必須完成的任務。只有實現正道,才能得到心靈的平靜。如果你拒絕正道,就會擾亂宇宙的平衡,永遠無法得到內心的平靜。於是,阿朱那遵循戰士的正道,帶領軍隊獲得勝利,成為印度教受人愛戴的一位英雄。

對阿朱那而言,戰士打仗,是永遠不變的事,會持續千秋萬代。

在穆斯林的故事中,真主安拉創造了宇宙,制定出宇宙法則,通過《古蘭經》告訴所有人。忠於安拉的教徒去懲罰背叛安拉的人。在最後的審判日,安拉會對每一個人進行審判,正義之人上天堂,邪惡的人下地獄。

這個故事的隱喻是:我這輩子的角色就是遵循安拉的命令,傳播他的法則。每天做五次禮拜,即使是洗手、喝酒、性行為,也充滿了意義。

《共產黨宣言》指出:在現代“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場鬥爭將以無產階級的勝利告終,代表著歷史的終結,在地球上建立起共產主義的社會,全民公有,而且每個人都享受完全的自由、完全的快樂。

對共產主義來說,在聖誕節與醜陋的資本家爭辯很有意義。

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很少會暫停一下,思考無產階級對於地球哺乳動物進化有何意義,或是對宇宙有機生命的意義。

尤瓦爾以自己親身經歷說明,在他十幾歲時也曾被民族主義承諾所迷惑,希望參加一個比自己更偉大的計劃。願意相信為國家奉獻生命,就會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但他卻無法理解“永遠活在人民的心裡”。

在舉行紀念儀式時,朗誦詩歌,擺放花圈、揮舞旗幟。如果自己犧牲了,也會有人紀念我。

但作者想,既然我死了,就聽不見了,感受不到了。這一切到底有什麼意義?再過2億年,還會有人為我朗誦詩歌嗎?

為人生賦予意義,只需要滿足三點:第一,我在這個故事裡至少要扮演一個角色。第二,一個好的故事至少要能延伸超出自己的視界。第三、故事是開放式的。

雖然故事沒有完整的時間、空間、生命進化,僅僅是整個真理和真相的一部分,但人們就是無法看穿。

也許,你認為自己需要“留下些什麼”,讓自己的故事超越自己的死亡,只求自己的安心。“什麼”指“靈魂或個人本質”。

也許,你並不相信靈魂,認為死後應該留下詩歌或基因,待後人在100年後閱讀你的詩歌或延續你的基因。至於後人的人生意義,就是他們自己的事了。你能做的就是擊鼓傳花。遺憾的是,這種想法幾乎無法實現,比如恐龍、尼安德特人,在智人接手後就滅絕了。

也許,你只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點兒,傳遞善良。但人與人之間連接起來的善意和一串海龜並沒有差異。有位智者被問到人生的意義,他說:“我知道的是,我在這裡,為了幫助他人,我不知道的是,為什麼其他人會在這裡?”。

也許,你會相信偉大的愛,就像羅密歐看著朱麗葉的臉頰斜倚在手上,便願自己化身那手上的手套,來撫摸那臉頰。而事實上,你愛的這個人,相較於一個在火車站擦肩而過之人的本質並無區別。

如果以目前的科學知識來判斷,世界有史以來的所有文化、宗教的故事,沒有一個是真實的,只是人類自己的發明。那人類為什麼會相信?

第一,我們個人的身份認同是以這些故事為基礎的,而且從小就被教育相信這些事故。

第二,人類整體的機構體制也是建立在事故上的。

其實,整個世界都沒有意義。

故事之所以屹立不倒,並不是地基穩固,而是屋頂的重量。因為一旦故事崩潰,就會引發個人和社會的災難。你,必須得相信,故事是真實的。

為了讓你相信故事的真實性,靠的是什麼?

儀式,各種各樣的儀式。儀式能讓抽象變得具體、虛構變得真實。

儀式的精髓,就是咒語。“天靈靈,地靈靈”就能讓你願望成真。

拿破崙的說過:只要一枚勳章,就能讓士兵就願意獻出自己的生命。

對中國儒家而言,尊禮是社會和諧、政治穩定的關鍵。如果國家遭遇危機,儒家就認為必定是哪裡失禮了。這就如同打了一場敗仗,長官認為是士兵沒有擦亮自己的靴子的原因。

當你面對國旗詠唱國歌時,國家就從一個抽象的故事變成一觸可及的現實。

如果禁食是上帝讓你這麼做,那飢餓感會讓你真切感受到上帝的存在。

如果你為國家失去雙腿,輪椅會讓你覺得國家是真實的。

顯然,這是邏輯錯誤。因為,你被困在一個概述裡了。

你為一種信念犧牲得越多,這個信念就越強烈。這就是犧牲神奇的魔力。

如果你質疑某個宗教戲碼、民族主義神話或革命傳奇,立刻會招來責罵:那麼多值得尊敬的殉道者為此獻出了生命!你敢說他的死沒有意義?你以為英雄都是笨蛋嗎?

今天人們相信,不論是耶和華還是國家、革命,都並不完整,充滿矛盾。所以,人類很少把信念都投注在單一的故事上,於是產生了“信念組合”。裡面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身份認同,根據需要任意切換。

這就是典型的認知失調。

如同自由主義認為,只要你在超市裡呆的時間足夠長,一定會想出人生的意義。因為,這是你通過自由選擇和自己的感覺,為一切賦予了意義。

宇宙其實就是一群原子組成的大雜燴,本身並沒有意義。是人的感覺讓它變得如此。蘋果誘人,糞便噁心,也是人的感覺,如果摘掉感覺,一切都只是一堆分子而已。

自由主義信守創造和自由,其實選擇和創造就是幾十億個神經元交換生化信號的結果。所以,自由意志並不存在。

人類自我探索由易到難,開始發現無法控制外在的世界,比如沒辦法控制什麼時候下雨。後來發現,沒辦法控制自己的身體,比如血壓。再後來發現,大腦也無法控制,比如你大腦跳出來的一個想法,你就無法控制它的出現。

意識到這一點,可以讓我們不再執迷於自己的意見、感覺、慾望。

要了解自己,你得明白,“自我”也是一個虛構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角就是敘事“自我”來解釋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而你需要知道的是,你並不是一個故事。

在古代佛教看來,宇宙沒有意義,人生也沒有意義。宇宙不過是短暫的振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所以人也不要去創造任何意義,所以就會不再依戀,不再追求空的事物,於是得到解脫。

但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並不是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而是如何擺脫痛苦。

因為人類依靠故事征服世界,是源於拙於判斷故事和現實的差異,但正因為無視二者之間的差異,人類才得以生存。過於計較,就會痛苦。而世界上最真實的東西就是痛苦。

如果想知道宇宙的真相,人生的意義,最好是從觀察痛苦開始。

你可以試試“冥想”:專注當下,方能著眼未來。

本書講了理想、就業、自由、平等、社群、文明、民族主義、宗教、文化、恐怖主義、戰爭、謙遜、神、世俗主義、無知、正義、後真相、未來、教育、人生意義、認識自我,共21個全球性熱點議題,共28萬字,我將它濃縮成2萬字的知識大餐,分享給你,這就是我的價值。

最後,我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本書,想要適應未來,你得先屏蔽掉身體的感受。想擁有真正的自由,你得與宇宙融為一體。

正如《超體》結局所言:

Life is a billion years ago given to us。

十億年前我們被給予生命。

Now that you know what you should do with it。

現在你知道用它來做什麼了嗎?

(鄭衝:長安街讀書會援疆分會成員)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直機關及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學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書友以書相聚,以學養才。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經民政部、文化部等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報備批覆,長安街讀書會牽頭髮起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作為全國性的人民團體,該機構將通過開發利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院校的全民閱讀文化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並以黨建為先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努力繼承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遺志,深入“研讀經典”,讓“全民閱讀”形成人人參與的氛圍,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好书推荐」尤瓦尔·赫拉利《今日简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