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曉厲害的辨士——《 燭之武退秦師》

明曉厲害的辨士——《 燭之武退秦師》

(一)

《燭之武退秦師》這篇的題目是後加的,本是左傳僖公三十年的一段歷史,但這個題目起的挺好。主謂賓齊全。

一邊是一個人,燭之武,一邊是秦師,力量懸殊。動詞是“退”,一個人定然不是力敵,而是智退,那如何智退?題目中就充滿懸念。

《孫子兵法》裡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燭之武的這次退兵,可以算得上是上等策略了。

開篇交代事件起因: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晉國和秦國包圍鄭國。要打仗,給的理由是,鄭國對晉國無禮,而且呢,不忠誠,依附晉國的同時又依附楚國。這種牆頭草,該揍。所以,晉國軍隊駐紮在函陵,秦國軍隊駐紮在氾南。

如下圖:

明曉厲害的辨士——《 燭之武退秦師》

鄭國對晉國無禮是怎麼回事呢?

晉國此時的國君是晉文公,晉文公的父親晉獻公有四個兒子,從大到小,分別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齊。晉文公重耳排行老二,哥哥申生是太子,結果父親晉獻公寵愛驪姬,想立驪姬生的小兒子奚齊為繼承人,縱容驪姬陷害申生,結果申生自殺,晉文公,那時候還是公子重耳,和弟弟公子夷吾見勢不妙也就都逃跑了。

從此,重耳開始了長達十九年的流亡生活。他歷經狄國、衛國、齊國、曹國、宋國、鄭國、楚國、秦國等諸侯國,重耳在各國的遭遇不盡相同。在狄國和秦國是以厚禮相待,給房子給錢給老婆。

而重耳在離開秦國經過鄭國的時候,鄭國大夫叔詹勸說鄭君要以禮相待,鄭文公不聽,覺得重耳是個流亡的倒黴孩子,不值得以禮相待。叔詹很實際地說,如果你不能厚待重耳,那就不如殺了他,以免後患。鄭文公還不聽。重耳離開鄭國去楚國,受到優厚招待,並許諾楚王,有朝一日兩國交戰要先避退三舍。後來秦穆公支持重耳,派兵把重耳護送回國當了國君,成為晉文公。而此次秦晉圍鄭,就是晉文公秋後算賬,要教訓教訓當年對他無禮的晉文公。

(二)

“無禮於晉”這事交代清楚了,那麼“貳於楚”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個得從鄭國的地理位置說起。

看下圖:

明曉厲害的辨士——《 燭之武退秦師》

鄭國的位置,真是無比好又無比糟。它地處中原核心地帶,這裡開發比較早,文明程度高,交通便利,好處是四通八達,弊端就是無險可守。鄭國北面是強大的晉國,南面是彪悍的楚國,東面是發達的齊國和雄心不減的宋國,西邊是蠢蠢欲動的秦國,整個一個夾心餅乾。

春秋時候的霸主,有個特點,就是都處在文明的邊緣地帶。

大概是因為總有一面挨著夷狄,可以沒事打個小戰練個兵,軍事實力都比較強。而且在文明邊緣嘛,打起仗來不至於腹背受敵。也沒有那麼多文明的規矩的束縛,放得開,更實際一點。所以周圍一圈輪著強大起來,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還有最後一統天下的秦國。

而鄭國,就很苦逼,打吧,打不過,躲吧,沒地方。所以鄭國的對外政策,基本就是依附某個大國。然而,鄭文公的時候呢,晉國和楚國都很強大,投靠誰就成了個大問題。幸而鄭國人一貫想得開,反正楚國人打過來就投降楚國,晉國人打過來就投降晉國,原則是什麼東西?管他呢,忠誠是什麼東西,先活過當下再說。於時,鄭國就一直在執行牆頭草的外交政策。

而且,自打得罪晉文公之後呢,鄭文公就預感要倒黴,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去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然而,楚國還是戰敗了。所以晉文公,肯定是要好好收拾一下鄭國,亮亮拳頭,告訴他誰才是真正的老大。

(三)

好了,晉國為什麼要揍鄭國,來龍去脈我們講清楚了,那麼秦國攙和又是什麼原因呢?

這個說來話就更長了,秦國的秦穆公,其實是個還不錯的人,他與晉國的關係,就是一部“好心姐夫不斷被小舅子們坑”的狗血劇集。

秦國地處邊陲,很仰慕中原文化,秦穆公求娶了晉獻公的長女伯姬,這就是“秦晉之好”的來歷。

晉獻公死後,幼子奚齊繼位,然而,當然,他沒有能力掌控國家反而被殺。

在晉國陷入混亂的時候,重耳的弟弟公子夷吾以割讓黃河以西之地為條件請求秦國發兵,助其返回晉國繼位,秦穆公於是發兵送夷吾回晉國即位,是為晉惠公,晉惠公繼位後轉臉就不認賬了堅決不割地。後來晉國發生饑荒,向秦國求救,秦國不念舊惡,慷慨地賣給晉國大批糧食。然而第二年秦國發生饑荒,向晉國求糧,卻遭晉國拒絕。秦國人氣壞了,緩過勁來就發兵攻打晉國,這就是著名的韓原之戰。

晉惠公被俘虜,秦穆公準備宰了小舅子,結果伯姬不幹了,帶著孩子站在柴火上要點火,以死相逼,沒辦法秦穆公又只好把晉惠公放回去。要求晉惠公的兒子太子圉在秦國做人質。秦穆公對太子圉也不錯,還把女兒嫁給他,後來圉因為聽到晉惠公病重,也不跟秦穆公打招呼就逃回晉國,成為晉國的國君,史稱晉懷公。

秦穆公當然又很生氣,這時候重耳來到秦國,懇請秦穆公幫助自己登上君位,秦穆公就發兵支持重耳趕走晉懷公,順便把之前嫁給晉懷公的女兒再嫁給了晉文公。這個等於侄兒媳婦嫁給了伯伯,很混亂。

晉文公繼位後,打贏了對楚的城濮之戰,之後,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於踐土。秦穆公,也就跟算是晉文公的親密戰友,而且,秦國呢,一直想往東擴張,也願意發兵顯示肌肉,佔個便宜。所以這次秦晉圍鄭,秦穆公也就不假思索地出兵了。

(四)

我們看地圖,秦軍和晉軍分別在鄭國的東北和西南夾擊鄭國。鄭國腹背受敵,情況危急。

明曉厲害的辨士——《 燭之武退秦師》

這麼危急的情況,鄭國這邊有個大夫叫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危難啊,我推薦一個人,燭之武,如果讓他去見秦國國君,秦軍必退。

鄭文公估計心說:燭之武是誰?唉,反正也沒別的辦法了,死馬當活馬醫,同意了。

鄭文公找了燭之武,燭之武先是推辭,有人說,燭之武這是假惺惺。也有人說燭之武這是心裡有怨氣。其實,這種事吧,一定要先推辭,哪裡能幹乾脆脆應下還打包票,鄭國戰敗,燭之武未必死,可他去遊說秦穆公,沒準就沒命了。

鄭文公也不含糊,軟硬兼施:我沒能及早任用您,現在國家危急才來求您,這事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你也跟著倒黴啊!

話說到這份上,燭之武還能如何?答應吧。

於是,到了晚上,鄭國人用繩子把燭之武吊出城。悄悄地,開城門,動靜太大。

燭之武就跑去見秦穆公,說了一番話,這番話非常精彩。

首先說:秦國和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自己要滅亡了。

我們要滅亡了,但是我們呢,坦然接受這個事情,不是苦苦哀求你放過我。我呢,就是站在您的立場,來跟您分析一下這個事情。

這就很高明,如果你求饒,沒有任何用,戰爭不接受眼淚。我憑什麼要饒了你呢?

必須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分析利害。

如果鄭國滅亡了能對您有利,那麼我哪裡敢拿這件事麻煩您呢?

恩,我們洗乾淨脖子等死就可以了。這句話以退為進就是要吊起秦穆公胃口,怎麼,鄭國滅亡對我們不利?

接下來就給你講如何不利:

可是越過一個國家而把遙遠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一定知道這樣做很困難。

所以我們鄭國這部分土地,最終還是會被晉國實際控制。

那您為什麼要滅掉鄭國來增強鄰國的實力呢?鄰國實力增強了,您的實力就減弱了。

可以推想,晉文公肯定說,來吧,姐夫,咱們一起打鄭國,打下來的土地咱們對半分。然而根據晉國一貫的行事作風,估計是翻臉不認賬的可能性大。反正先把秦國忽悠過來跟我一起打鄭國再說。

前面是說滅亡鄭國對秦國沒什麼好處,現在給出建議,這樣才對秦國有好處啊。

燭之武說: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

秦穆公這時候在猶豫,雖然滅亡鄭國似乎好處不明顯,燭之武的建議也有幾分道理,可是,我畢竟答應晉國了,這麼反悔撤軍,不太好吧。

燭之武接著擺歷史講道理,使勁離間兩國:想想過去晉國人乾的事吧,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

這裡的恩惠就是上文說的出兵幫助晉惠公回國繼位的事。

(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麼會滿足呢?

(他們都忒不是東西,沒少坑您啊。)

現在晉國,打下鄭國後,鄭國就成為晉國的東方邊境,那他一定會想著往西邊擴張,如果不從您這裡奪取土地,那從哪裡得到呢?您好好考慮這個事情吧。

這話很有意思,一

針見血地指出秦晉結盟的本質,這兩個國家接壤,晉國是秦國擴張必須要扳掉的絆腳石。秦國是晉國擴張的西部大障礙。晉文公和秦穆公這兩人是同床異夢,貌合神離。秦穆公啊,你覺得滅了鄭國你也能分一杯羹?天真了吧,到時候晉國強大了,調轉槍頭,接下來就該割你的肉了。

所以秦伯聽到燭之武的分析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

而且,為了不讓晉國滅掉鄭國,秦穆公好人做到底,派了三個將軍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於是秦國就撤軍了。

(五)

這下輪到晉國人氣壞了。

晉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

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代替聯合一致,這不是武要達到的目標。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這場秦晉夾攻鄭國的戰爭就這樣氣勢洶洶而來,虎頭蛇尾而去。燭之武三寸之舌可抵百萬之兵。

後來呢,後來杞子、逢孫、楊孫這三個腦子不太清楚的,跟秦穆公說,鄭國人讓他們管理北門的鑰匙,主公可以派兵偷襲鄭國,他們裡應外合,肯定能把鄭國拿下。

秦穆公又犯糊塗,把燭之武的分析又拋到腦後,千里出兵,想偷襲鄭國。而然被鄭國商人弦高識破。弦高那時是去周王室轄地經商,途中遇到秦國軍隊,當他得知秦軍要去襲擊他的祖國鄭國時,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國報告敵情,一面偽裝成鄭國國君的特使,以12頭牛作為禮物,犒勞秦軍。秦軍以為鄭國已經知道偷襲之事,只好班師返回。鄭國避免了一次滅亡的命運。

但是秦國在班師回國的路上,路過崤山,晉軍在崤山伏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就是著名的崤之戰

好吧,什麼秦晉之好,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