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何以兵敗山海關?

李自成何以兵敗山海關?

公元1644年,乃大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大順政權第三個年頭,張獻忠大西政權第二個年頭,清朝順治元年.這一年是農曆甲申年。

李自成何以兵敗山海關?

此時的大明王朝已是一副龍鍾老態,病入青育;張獻忠的大西政權遠在巴蜀腹地,對明朝江山尚無眉睫之虞,闖王李自成親率數十萬大軍分兵多路,渡黃河,入山西,向京城進發;與京畿重地近在咫尺的關外滿人,更是雄心勃發,厲兵秣馬,準備兵發關內,去奪取大明朝的江山。清朝手握實權的人物是攝政王多爾袞。政情軍情日急一日,數十萬大軍決戰京師在即。

李自成何以兵敗山海關?

3月15日,闖王大軍進兵神速,兵不血刃拿下易守難攻如居庸關,京北最後一道天然屏障傾刻化為烏有。19日,北京城破。農民軍領袖李自成入主京城。改朝換代,江山姓李看似已成定局。李自成俱收明朝義臣武將,明令大軍秋毫無犯,京城政權易手格外平靜。

李自成何以兵敗山海關?

然而,戍邊于山海關的明朝重將吳三桂,卻遲遲沒有表態是否願意歸降李自成.吳三桂是員猛將,手中握有精兵4萬餘人.這不能不是李自的一塊心病。李自成親自修書致吳三桂,許以高官,增以厚金,並命吳三桂之父吳襄也致信其子,一同勸吳三桂儘快投降。鑑於山海關外還有一支曉勇異常的清八旗軍的存在,吳三桂何去何從實難選擇。只好不露聲色,靜觀局勢變化。

李自成何以兵敗山海關?

作為明末抗清名將,吳三桂投李投清均屬失節,李也是狼、清也是狼,倒向任何一方都是引狼入室的勾當.然而,吳三桂已別無選擇,因為他不可能一個人重撐大明江山.同時,他也深知他的最終選擇對李、對清都是至關重要的。最後,吳三桂選擇了李自成。他的這一選擇大致基於如下的考慮:李自成已佔據京城,聲勢浩大,明朝眾多文官武將已歸降之;吳三桂一家數十口困在京城,落入農民軍手中;昊三桂多年抗清,且勇猛善戰,清畏之如畏虎,若降清,自己的身家性命確是個未知數,鳥盡而弓藏,兔死而狗烹的結局是極有可能發生的。於是,吳三桂決定進京見李自成,並令使臣攜降書先走一步,他隨後啟程。

此時,李自成攻佔京城不過十數天,但就在這十多天裡,大將劉宗敏鑄了不可收拾的大錯。劉宗敏乃闖王魔下第一員大將,追隨闖王多年,且屢立戰功。進京之後在狂喜之中、將一位頗具名聲的女子佔為己有,這位女子就是吳三桂新納為妾不久的名妓陳圓圓。陳圓圓的被強佔,導致了甲申年軍情的重大突變。

4月5日,吳三桂在進京的途中走到今河北灤縣時,得到了一個可靠的消息:家人被押,老父身受酷刑,愛妾陳圓圓已被劉宗敏強佔。吳三桂頓感奇恥大辱壓身,一豎目於馬背之上,大罵李自成,怒言:“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降而復叛,調馬重返山海關,並殺李自成的使臣祭旗,明哲要與闖王血戰到底。這樣,吳三桂決心降清了.而巳準備起兵南下的滿清攝政王多爾袞,卻一無所知。

李自成何以兵敗山海關?

對吳三桂的出爾反爾,闖王李自成決定再起10萬大軍御駕親征.4月13日,李自成攜大將劉宗敏,並押明皇太子朱慈,及吳父吳襄于軍中作人質,出京城朝陽門,向山海關進發。農民軍以泰山壓頂之勢,欲不戰而迫吳三桂投降,或在吳三桂拒降時,以絕對優勢的兵力一戰而全殲吳三桂的4萬人馬。農民軍兵多將廣,能征慣戰,拿下山海關自在情理之中。

但是,李自成出兵山海關也有策略上不周當之處。農民軍連日征戰,行程數千裡,攻下京城後僅停留了24天即再次起兵,10萬討吳之軍已是疲憊之兵。由京城而山海關,行程又是數百里,一些將領戀著京城的花天酒地,戰鬥尚未打響,李自成已是隱患在身。李自成兵發山海關的另一個結果,是直接堅定並加速了吳三桂倒向清朝八旗軍。這樣,李、與吳之間的對抗,發展轉變成李與清朝之間的對抗。山海關之戰已初露端倪。

幾乎是在李自成出兵的同時,吳三桂派出的使臣向北而去,飛馬聯絡八旗軍的統帥多爾袞,請求出兵相助。吳三桂的信使無疑為多爾袞帶來了天大的喜訊。多爾袞原本欲取道密雲入關,繞開山海關,避開吳三桂,在京城附近與李自成決戰。現在,吳三桂乞降,李自成又離開京城,足智多謀的多爾袞立即意識到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來到了他的面前。他要牢牢地把握住這一機會。多爾袞一方面隨即下令大軍改變行軍路線,直指山海關。以最快的速度回信吳三桂,說:“聞流寇攻陷京師,明崇禎帝慘亡,不勝髮指。故率仁義之師沉舟破釜,期必滅賊,出民水火。伯遣使致書,深為喜慰。若率眾來歸,必居以故土,爵為藩王,國難可報,身家可保。”攝政王多爾袞真是精明得到家了。短短的一封信,既陳明利害,又讓吳三桂免去後顧之優。吳三桂接到此信後,即回信明確表態願意降清.多爾袞與隨軍同行的大學士洪承疇,謀劃調整了軍事部署,並派人急返盛京(今瀋陽)察明幼主及孝莊文太后,而後率軍殺奔山海關。

李自成何以兵敗山海關?

李自成出兵雖急,進兵卻緩。京城距山海關只有700裡之途,農民軍竟用去了8夭時間,於4月21日方抵達山海關城下,戰而必勝的戰機就這樣丟失於走走停停的路途之中了。李自成因為不知清、吳此時已結成聯軍,一直沒有放棄招安吳三桂的幻想。而多爾袞卻利用這幾天,晝夜兼程,火速趕往山海關。而對此,李自成竟渾然不知。倘若李自成能夠提前3至4天到達山海關,那麼他完全可以在八旗軍到達之前消滅吳三桂,拿下山海關。從後來李自成4月22日與清、吳聯軍交戰而失敗,26日即敗回到京城,路途上僅用了4天來看,他進兵的時間是完全可以縮短至4到5天的.

但是,戰機已失,已無可挽回了!

1644年4月21日,李自成揮大軍到達山海關。山海關大戰打響了。

今天,鳥瞰山海關之戰,其戰場勢態是分兩步進行的。先是李自成與吳三桂苦戰一天,農民軍攻城不下;後是李自成於翌日在毫無心理準備下再戰清、吳聯軍,以致措手不及.這是一場典型的蝗螂捕蟬,黃雀在後式的殘忍之戰。李自成捕蟬不成,反被黃雀給了致命的一啄。李自成打了一場糊塗仗。

農民軍列陣于山海關之前,與吳三桂相峙。李自成先將吳襄推於陣前,意在讓吳氏父子相見於兩軍交戰之前,以父子之情試吳三桂能否倒戈。此舉被吳三桂斷然拒絕。與此同時,李自成採取了另一項事關重大的軍事部署。他派降將唐通(原居庸關守將)率兩萬人馬繞過山海關,直取其後的另一關卡一片石,意在切斷吳三桂的退路,防止他退向關外投奔清朝,以確保聚殲吳三桂全軍。佈置這一戰略,李自成依然沒有想到滿清八旗軍。顯然,這一軍事部署的目的是遠遠不夠的。

李自成何以兵敗山海關?

誠然,李自成是為山海關為吳三桂而來,便儘量地將戰鬥侷限於李吳之間,謹訪節外生枝.但是,來自清朝的節外生枝的可能性,他也應該心中有數。因為在兩個月前,李自成於兵發京城的路上,曾收到過多爾袞的一封信.多爾袞在信中表示了欲與農民軍聯手共滅大明,同享大明江山的願望。當時李自成滅明在即,江山差不多已握在了手裡,所以對多爾袞的建議採取了置之不理的態度。李自成的這一態度無可非議。但是,多爾袞在信中所流露出的圖謀中原的慾望,李自成不該忘於腦後。明擺著的一個事實是,在李自成滅掉明朝之後,就輪到李自成與滿清爭奪天下了。

再有,一支數十萬人馬的八旗軍就存在於山海關的後面,軍事家李自成應當設防,這樣唐通的任務就得擴大.他須身兼二任:一是防止吳三桂北逃;二是阻止多爾裹南下,應以第二項為重。因此,李自成至少應該做到兩點:一是加強唐通的力量,二是讓唐通應攜帶他致多爾袞的親筆信,以備不時之需。這封信在形式上可作為李自成對多爾夜前信的回覆。信中對多爾袞可採取優札有加、虛實並用、兵不厭詐的計謀,號稱統兵數十萬,拿下山海關即退,並誠邀多爾袞共商國是.這樣,極有可能遲滯多爾袞的參戰速度。但是,李自成沒有這樣做。

再者,李自成派降將唐通守一片石用人不當.唐通乃明朝遺將,疑心有條,勇氣與智謀不足。讓其去獨擋一面,足以說明李自成部署有誤。

21日全天,李自成數度攻城,雙方死傷眾多。吳三桂揮兵死戰,竟然有驚無險。農民軍一時無法拿下山海關.是夜,無激烈的戰事。

李自成何以兵敗山海關?

但就在此夜中,多爾袞率八旗軍到達了山海關背後的另一關卡一片石,並將唐通的兩萬人馬大部殲滅.山海關已然在望。多爾袞按兵不動,靜觀戰事變化,並派出了探馬及聯絡吳三桂的使臣.多爾袞並未與吳三桂見過面,彼此之間僅僅往來過幾封信,戰場戰事瞬息萬變,在沒有十分把握的情況下,多爾衰是不會冒然前進的。此夜,滅頂之災靜靜地降臨在李自成的頭上,農民軍已在劫難逃。

22日早晨,李自成的農民軍開始了更加猛烈的攻城.山海關城池隨時可能失守,吳三桂已很難再支撐下去了。他一次又一次地派人馬趕到多爾袞的大營,催促多爾袞火速進兵。多爾袞鎮定異常,堅持按兵不動,不見到吳三桂絕不下令八旗軍參戰.吳三桂無奈,只好用大炮轟開一條血路,率500名親兵來見多爾袞.吳三桂的到來令多爾袞欣喜若狂,一切疑慮隨之煙消雲散.但一種表示歸降的儀式還是必須要舉行的,那就是“剃髮設誓”。滿洲人認為,只有舉行了這一儀式才是真心算數的.於是,漢人吳三桂剃去頭髮,正式投降了清朝.多爾袞隨即下令吳三桂速速殺回城中,他引八旗軍隨後跟至。吳三桂走後,多爾袞令大軍隱蔽向山海關城下運動.同時,多爾袞叮囑手下的將領說,李自成身經百戰,彪悍無匹,攻克京城只在揮手之間,我們千萬不可輕敵。終歸多爾袞沒有與李自成的農民軍正面交過手,所以,他令吳三桂伽全部守城官兵殺出,先與農民軍廝殺.這樣的部署多爾袞可以達到三個目的:觀察農民軍的陣勢,瞭解農民軍的戰鬥力,通過與吳三桂的拚殺,消耗農民軍的有生力量,進而減輕八旗軍的負擔.八旗軍隱在暗處,養精蓄銳,一旦參戰具有突然性和更強的打擊性.甲申年的多爾袞真是牢牢地把握住了每一次機遇。

李自成何以兵敗山海關?

吳三桂也深知此役的重要性。這種重要性即不是替主子崇禎帝復仇;也不是一雪愛妾陳圓圓被強佔之恨;而是隻有贏得這一仗,他才能有生存的立錐之地。吳三桂拍馬當先,率眾殺入敵陣.人人血戰,衝鋒數十合,呼聲展天.及午,戰方酣。吳三桂的4萬人馬,在農民軍的重圍中浴血衝殺,毫無怯意.因為多爾衷的八旗軍就隱在他們的身後。一時間,兩支大軍絞殺在一起,山海關戰場屍陳遍野,血流成河。

也就是在這緊要的關頭,“忽風發塵起,怒若奔雷.”漫天滾動塵沙,覆蓋住了李、吳正在拚死的人馬.正在觀敵瞪陣的多爾裹果斷地抓住了這一時機。他命武英郡王阿濟格(多爾袞之兄)率正白旗萬餘騎兵及豫郡王多鐸(多爾袞之弟)率鑲白旗萬餘騎兵一同殺入陣中。正、鑲兩白旗兩萬多騎兵的殺入,其來勢如海濤排空,萬馬滾滾不可阻.等到風息塵落,農民軍抖掉黃沙睜開眼,見到的竟是騎在馬背之上、人人腦後拖著一條大辮子的清兵,不禁驚呼道:滿洲兵至矣!真是兵從天降。

李自成何以兵敗山海關?

佇馬於高處的李自成,見清兵殺入陣中,竟驅馬脫離戰場。帥旗移位,隨李自成而去.農民軍雪上加霜,已無心戀戰。大將劉宗敏身負箭傷,奮力殺出重圍且戰且退。多爾袞令吳三桂率兩萬人馬追殺李自成.李自成敗到河北永平,再次遣使勸吳三桂投降。吳三桂拒絕.李自成殺其父吳襄,而後退返京城。

農民軍在京城怒殺吳三桂全家數十口。李自成急忙忙在故宮武英殿舉行了登基儀式:“被冠冕,列仗受朝,追尊七代皆為帝后,立妻高氏為皇后。”然後,農民軍放火燒了京城內城九門城樓,並挾持陳圓圓離京西撤。李自成的農民軍僅在京城扎駐了41天。

李自成何以兵敗山海關?

九門城樓之火尚未熄滅,攝政王多爾袞帶兵已至。明朝文武百官只好再降清朝八旗軍。山海關之戰拉開了滿族人入主中原,建立大清王朝並統治中原的序幕。

李自成何以兵敗山海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