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之类的所谓国学经典,被要求小学一年级不识字的小朋友背诵,有意义吗?

一山愚人


毫无意义,而且我会非常负责的告诉您,如果您让您孩子学《弟子规》,可不是简简单单变成“妈宝”这么简单。

看了下底下很多回答,心突然很寒,一大群完全不懂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的家长,联合着另外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国学老师”正在摧残下一代。不要说圣母婊,恰恰相反,要是没社会公德心,我倒是宁愿你们多学点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反正我孩子占便宜。


回到正题。《弟子规》是清代一位叫李毓秀的秀才所作,据台师大、东北师大的两位朋友考证,《弟子规》最早的刊本是同治五年(即1866年),这是什么年代?鸦片战争之后,已然可以算作近代了。说这个是什么意思?两点:

第一,作者没有学术、政治上的成就

第二,古代有成就的“圣贤”们也不是靠学《弟子规》成才


其次,就算在古代,《弟子规》都不是用来作启蒙教材的,它的受众仅仅是成年人,而且是没文化的成年人。

“劳乃宣,字玉初,浙江桐乡人。同治十年进士,……任吴桥,创里塾,农事毕,令民入塾,授以弟子规、小学内篇、圣谕广训诸书,岁尽始罢”《清史稿·劳乃宣传》

为什么?因为这些务农的成年人因为没文化,所以非常容易做出一些跟政府法令相左的事情。而经过《弟子规》的宣导,使得这部分人在听、读《弟子规》的过程中能略略识字,且遵守其意,方便管理。


说句实在话,现代之前,对于童年的认知都是成熟化的-----越早熟,越容易被肯定,但这种催熟似的教育,极大的破灭了童年这段最珍贵的纯真,亦磨灭了童年的价值。而《弟子规》这种劣等读物尤恶。


《弟子规》通篇都是你必须作什么,你不能做什么,也不会告诉你这么做的好处----如此强烈的训斥口吻,你作为一个大人都不会想去听,你还得这么教育小孩?通篇讲重孝悌、重长序----仅仅将行为模仿的像大人一样有什么意义?

除去这点,有人还会说,小孩哪里懂的这些,只是加强语感罢了?我想请问家长们,语感是什么知道么?抑扬顿挫么?你为什么不直接去读唐诗宋词?去读《三字经》?

看了下底下很多回答,心突然很寒,一大群完全不懂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的人


无聊到巅峰


坦白说,我认为背诵孩子不能理解的经典,等于浪费时间。

孩子可以学习的东西、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时间又有限,所以学什么、怎样学我们必须有选择。

老师要求背诵应该有他的目的,也有他认为的好处,比如训练记忆力,掌握国学经典。

但是孩子最需要学的是什么?肯定是学会生存吧?所以还是应该先学习孩子能够理解的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及生活能力。

与其背诵《弟子规》,倒不如让孩子背诵一些来源于生活的儿童诗歌或者短文,增强他的语言能力。

国学经典当然也应该让孩子了解,我们可以介绍给孩子听,有选择地背诵或者朗读一部分,我认为这样做也许更好。

恰当利用时间,高效使用时间孩子必须学会,家长、老师也需要学会。


妈咪老师72


这是两个问题:

  1. 小学生该不该读国学?

  2. 小学生该不该读《弟子规》?

首先,有个结论是肯定的,《弟子规》这玩意,既不算什么“国学”,更不够格叫什么“经典”。

其次,《弟子规》的内容,一部分是“庸”,一部分是“恶”,倒不是说全是糟粕,里面也有正确的地方。

最后,一件东西“不坏”,不代表它在今天还值得提倡。就如同我不认为今天的人还有读《三字经》《千字文》的必要一样。这些东西都只不过是启蒙读本,今天的人们完全有更好东西来代替它,而要读懂这些古文又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得不偿失。

先说说《弟子规》是个什么玩意。

《弟子规》是一个清朝老秀才写出来的,开头是一段总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这其实是对《论语·学而》中这段话的阐述: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接下来全书就分七个部分展开说明:

1.入则孝;2.出则悌;3.谨;4.信;5.泛爱众;6.亲仁;7.余力学文

总的来说,《弟子规》反映了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的道德标准。那时候的道德标准,跟现在相比,当然有所不同。但是全都不同吗?肯定也不是。

因此,《弟子规》里的东西,放在今天,也是有的过时,有的不过时。

第1、2两节是最为腐朽落后的东西,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这个我们放到后面批判。

先说3-7节。

后面几节,有些内容是立身之道,就算是用现代眼光看,大部分也没什么问题。比如: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德行才能不如别人,要努力赶上。至于衣服饮食,攀比没有意义。)

比如: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自己有长处不要自私,别人有长处不要诋毁。)

当然也有不太合时宜的,比如: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宣扬别人的恶行,也是一种恶。还可能给自己招来灾祸。)

这句就不完全合适了。

还有些内容是约束日常行为的。比如: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年轻人不要喝酒,喝多了会出丑失态。)

比如: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借用东西要对别人明确提出,不告而取就是偷。借东西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这些放在当下,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有些属于大可不必: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读书前要做到)房屋清洁,桌案干净,笔砚端正。)

这显然不必人人如此,不过单就本条而言,倒也没有坏处。

总而言之,3-7节,里面小部分不符合当下价值观,大多数内容还是可以看的。

但1和2两节就完全不一样了。

先放总结,《弟子规》前两节之所以今天看来腐臭不堪,是传统家庭教育和今天新的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因为我们过去说子女和父母的关系,讲究的是“服从”,孝顺孝顺,以顺为先。父母处在一个必然正确的位置上,子女不仅应该服从,而且应该无条件服从。

而现代教育,首先要强调各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子女不是父母的附庸。这是价值观根本的碰撞,也是弟子规不合时宜的原因所在。

闲话少说,引两句来看看: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双亲有过错,和声细气地劝谏。如果不听,收拾收拾心情再劝。即便被打也无怨言。)

这就是讲究“服从”的例子,父母不可能犯错,因此作为儿女,唯一能做的是反复劝,劝不听就哭。挨打也是儿女应尽的义务。

更过分的是这句: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父母爱我,做到孝顺有什么难的。父母恨我,这样的孝才算优秀。)

……这不整个一受虐狂的心理变态吗?

这是“入则孝”,“出则悌”里面,糟粕也一点不少: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路上遇到长辈,要下马/下车,在旁侍立,长辈经过百步之后,才可以继续行进。)

总评:

《弟子规》前两节称为毒草也不为过。但把前两节摘去之后,剩下的部分还是可以一看的。

但即便去掉前两节,这书是否有阅读的价值呢?很难说。因为《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虽然没错,却也并不高深,很多东西不过是常识。

相比之下,恐怕还不如老老实实上好每一节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有用处……

再换个说法总结,《弟子规》这书:前面不能看,后面不必看。


再说小学生该不该读国学?

国学先得有定义,我们姑且将之当作“有中国特色的古典文化”,基本上包括文史哲三部分。

国学当然是应该读一些的,不管是从美学教育的角度,还是从构建文化认同的角度。

问题在于,小学生的判断力和理解力都有限,不宜选择比较高深的内容。有些学校让学生背《道德经》,实在是大可不必。

所以,让小学生读国学,挑选一些比较浅显的内容就是了,这么一来,问题就是,小学课本里选入的那些课文,是不是已经足够了?还有必要再另外读吗?

国学这事,我觉得应该属于个人爱好,可以倡导,但不应该统一要求每个人都这样去做。首先过去留下的东西,肯定是有精华有糟粕。其次留下的精华中,有相当部分在现代是可以被其他东西代替的,不了解也没损失。但这问题说起来就太复杂了。


北门猿


国学经典是我国的民族文化精髓,其中道德伦理,可影响人的世界观,传统品德影响人的心灵及人文素养。现在很多小学的孩子甚至一年级的学生便开始背诵国学经典,如《弟子规》等,一些人会有所疑问,一年级的孩子基本还不认识几个字,就让他们背诵国学经典,这是因为:


背诵国学经典可从小培养孩子高尚人格及道德情操


就现今小学生背诵国学经典不断被普及,能从小开始培养孩子高尚人格、塑造好的习惯、增加人文素养等。于是小学生便进行《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学习了。


科研得出,世上大多成功的人,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人离不开高情商,(也就是具有高尚人格及道德品质)百分之十到二十的人人是靠的智商。要想孩子长大后做个有用之才,背诵、学习经典是培养这方面不错的捷径。


背诵、学习经典可增加孩子语文素养


在孩子储备语言最佳时期,让他们多读、多背国学经典,可以帮助他们积累知识,提高认字量、阅读、表达等能力,提升综合语文素养。


加强孩子记忆力


从小背诵国学经典,还可以加强孩子记忆力。小学生的记忆属于黄金时段,若是能有效被开发,便会发现是个丰富矿藏。经典语言系统入孩子大脑后,将人的记忆潜能唤醒,背诵速度快速提高,通常读三四遍有的学生读一、二便就可基本记住。若忆潜能得不到开发,便随孩子年纪增加而逐渐蜕化。


决胜网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168bad810b4187d7d814c38813210954\

三乐大掌柜


精神鸦片?

我的天啊,竟然罪过这么大。照这个逻辑推算下去,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又意义何在呢?小学一年级,很多时候都要背诵经典古诗词。至于说意思吗?

别说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你清楚吗?

让让连续背上七八首唐诗,中间不能停顿的,你能背下来吗?

哦对了,你肯定会说,那跟我现如今的工作没有什么关系,我又怎么会记那些没有意义的唐诗呢?

呵呵!

唐诗也好,国学经典也罢,这些都是咱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从小教育孩子热爱它。

小学阶段,是孩子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期。此时记一些国学经典,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本身《弟子规》就是古人孩童必记经典。

只是那时通用的是古文,孩子们能够理解意思。而如今通用的是白话文,可能意思孩子不理解。但是,这并不成问题。

现在记住了,等到了高年级,理解力提升了,自然而然就明白了。

也许你会说,什么时候能够理解,什么时候忘记不就行了。何必这个时候折磨孩子去背天书呢?

也许有道理!

但是,我想说的是,此时孩子就算死记硬背《弟子规》,假如说需要三天时间。可是,等成人后,能够理解意思了,再去背诵,只怕给一周的时间都背不会。

所以,积累国学经典,最好要趁早!对于这位老师的做法,我非常支持,给其点赞!

至于说你的观点,足以能够看出不想让孩子背。既然有这样的念头,那就别背了。反正这些考试不考,大可放心。

然尔,以后可就难说了。

高考改革后,语文中国学比重必然要增加,从小让孩子爱国学,养成这样的习惯,对其高考,对其整个人生,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说文写作


自从国家提出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之后,国学风便吹遍了千家万户,这里指的是早教启蒙,幼儿园,小学。我女儿幼儿园以传统文化为教学理念,大兴国学风。起初,全园学习弟子规,三字经,后来有人发现弟子规不合时宜,有些东西不仅误导孩子,甚至贻害孩子,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叫你的时候,要马上答应,不能迟缓。如果你正在思考问题或者上厕所,是不是也要马上答应呢?好吧,不管这位大师解释的是否正确,反正幼儿园从此取消弟子规了,开始大兴千字文之风。老师们不仅要熟背,还要会唱,会跳舞,会你说我猜,会做千字文操,会讲里面的故事,会用小篆写。孩子们更甚,从小班开始,每周都要背诵,而且会做操,会表演。还要定期考核,虽然考核老师,但表演对象是孩子,所以大家争分夺秒,教孩子背诵,跳舞。大班甚至在学,几乎成了餐前歌。在儿童节或者其他场合,随时可以看到孩子们拿着书简,穿着古装,一身书生气,摇头晃脑背诵千字文。很多孩子字都背错了,怎能正确理解含义呢?这种现象不止在幼儿园,其他教育场所也不少。当我质疑孩子们听不懂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是,你想过没有?这可是古文,让孩子如何去解读?比如,千字文中有一个词,起翦颇牧。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个字四个人四个故事,你让孩子什么时候能真正懂得?

总之,我不太提倡孩子们铺天盖地的宣传学习国学,经典需要传诵,但要合时宜。现在小学生也加入了国学课,老师给孩子们留的家庭作业中就有一项,每天背半个小时的三字经或者弟子规。放学出校门,大家排着队,大声背着弟子规,让人看了,瞬间感动的想流泪。回来问孩子,你背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不知道。有一次孩子问我,妈妈,为什么猫不叫?我一头雾水,她给我解释道,三字经里有句话,狗(苟)不叫,性乃迁。怎么不是猫不叫呢?我一时语塞,哭笑不得。

看来,我们家长需要多下功夫,在家多给孩子讲解,及时纠偏,避免孩子错下去。



花香花自知


《弟子规》教导人: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教 须敬听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如此做人的基本准则,你认为是精神鸦片?

如果你这样认为的话,那么凡是须花费力气遵守的社会公约就没有几个不是精神鸦片了。

再说背诵的问题。

三字经采用的都是三言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易背诵。

最近,在一位国学老师的引导下,我接触到了陈琴老师的“歌诀体吟诵”法。据说,陈琴老师的学生经过六年的经典素读培训之后,个个都能“背诵十万字,读破万卷说,能写千万言”。用诵读的方法读书,原来晦涩难懂、佶屈聱牙的古文,读起来就势如破竹,短时间就可以读熟,甚至背诵。


如今,我每天早晚播放一段古文吟诵磨耳朵。几乎只需播放几遍孩子就可以背诵个八九不离十了。

所以说,背诵古文找对方法并不是什么难事,尤其孩子的记忆力要比大人好得多。




再说理解。

一年级的孩子,只要稍加讲解,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所以我认为,老师要求一年级的孩子背诵《弟子规》并没有超出他的能力范围。


加油辣妈


非常有意义。在幼时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孝经》《唐诗三百首》《宋词》,学的比较快还可以背诵《论语》,背会背熟,可以不求甚解,背会背熟就可以。在幼时所背所学的东西会留有深刻的印象,会陪伴我们一生,孩子对这个记忆深刻,那么当他(她)日后再接触这些文化的时候,每到一个年龄段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会终身受益无穷,本人既是如此,当然当时会对父母有所怨言,但本人现已年过不惑,非常理解,也非常感谢父母大人当时的做法。本人觉得,退一万步讲,小孩子背一背我们这些传统的文化,总比去背一些鸟语强吧?都说学了有用,学外语要从小时候学,可从小学到大学,学了十几年外语,比历史,地理,道德品质教育这些课都重视,到孩子们长大进入社会,有多少人真的学会了?(本人认为的学会是听说读写四项全能,会灵活运用,而不是只会考试,拿到了四级证后就都扔脖子后头去了的那种)又有多少人这一生会与外语打交道?本人认为外语应该学,因为在某些工作领域,某些环境下的确有用,但把外语当成主修课,从小学到大学一学十几年,甚至不管什么职业,和外语有没有直接关系,想评职称,升职,不会外语就不能,呵呵,这么多年了,本人表示一直理解不能。我好像跑题了?不好意思,我只是觉得孩子小时候学习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要比学外语重要,学会了外语只能让我们会做事,传统文化教我们会做人。


广寒85097338


我姐给我闺女买了一本,我看了一眼,直接扔了。几千年前的繁文缛节如果印在小孩子脑子里,遗害无穷。这种东西长大后看看,选择性认可就行了,不能直接当三观建立。任何理论的建立都无法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理念很多都是背道而驰的,更别提现在社会发展速度快到大部分人都难以适应了。如果三从四德让孩子无法更好的生活,时代更久远的弟子规又能好了?那可是生活方方面面约束的更多呀。再换个角度看,如果那玩意那么好,为什么会被替代呢?就像毛笔一个道理。别把古代人想的多厉害,他们一辈子接触的新鲜事物还没你一个月多,看过的书还不如你看的一本小说多,你会的九九乘法表是古人绝大部份人一生无法企及的高度,除了时代久远之外,古人不如你的地方太多了,别妄自菲薄,以古为尊了,那叫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