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亂中的流離(二)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相繼淪陷。剛成立不久的故宮博物院在南京政府的支持下立即決定將院內的百萬餘件文物裝箱南運。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全面侵華,南京城危, 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文物被迫再次分南中北三路向西南後方轉移疏散。1944年秋,文物被迫轉移至四川巴縣境內。抗戰勝利後,四川各地文物先匯於重慶,後東歸南京,擬返回北平。1948年11月8日,徐蚌會戰爆發,國民黨軍隊遭到重大挫敗,故宮博物院與中山博物院理事認為南京將為戰事波及,故宮文物安全極為可慮,即決定選運精品送往臺灣保存。由南京遷往臺灣的文物分3批,總計運臺的故宮博物院文物一共是2972箱。其中古物1434箱,圖書1334箱,文獻204箱,佔南京所藏文物的1/4。國立中央圖書館、北平圖書館善本圖書及外交部條約檔案亦在送運之列。

戰亂中的流離之書畫:

《四庫全書》,是一部乾隆年間完成的大型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全書收錄了3500餘種古書,共計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基本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親自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學者編纂而成,先後有3800餘人參與抄寫工作,費時13年。當時,乾隆帝命人手抄7部《四庫全書》,分別收藏,最先抄好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稱為“北四閣”;隨後抄好三部,分貯於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稱為“南三閣”。七閣所藏七部《四庫全書》中,紫禁城文淵閣的《四庫全書》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瀋陽文溯圖《四庫全書》現藏於蘭州文溯閣藏書樓。圓明園的文源閣已被英法聯軍一把火燒個乾淨了。河北承德文津閣的《四庫全書》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揚州文匯閣與金山寺文宗閣的《四庫全書》毀於太平天國戰爭。杭州文瀾閣的《四庫全書》在太平天國戰役中大有損壞,失書也不少,但後來丁申、丁丙兄弟補抄所失,幾乎恢復了原來面目,現藏於浙江省圖書館。

戰亂中的流離(二)

四庫全書

《快雪時晴帖》,是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以行書寫成。縱23釐米,橫14.8釐米,4行,28字。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快雪時晴帖》是一封書札,內容是:“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大意就是:王羲之拜上,快雪過後天氣放晴,佳妙。想必你可安好。事情沒有結果,心裡鬱結,不詳說。王羲之拜上,山陰張侯啟。清乾隆皇帝曾評價《快雪時晴帖》說:“天下無雙,古今鮮對”;“龍跳天門,虎臥鳳閣”。並把此帖和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一同收藏於養心殿西暖閣,併名其堂為“三希堂”,視為稀世瑰寶。

戰亂中的流離(二)

快雪時晴帖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寒食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 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戰亂中的流離(二)

寒食帖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范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溪山行旅圖》描繪的是典型的北國景色,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李霖燦在此圖右角樹陰下發現“范寬”兩字,更確定是范寬真跡無疑。圖上重山迭峰,雄深蒼莽。此構圖奇特,撲面而來的大山佔了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二,此畫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雄偉、高壯,造成凝重通人的氣勢。山頭茂林叢密,兩峰相交處一白色飛瀑如銀線飛流而下,在嚴肅、靜穆的氣氛中增加了一分動意。近處怪石箕居,大石橫臥於岡丘,其間雜樹從生,亭臺樓閣露於樹顛,溪水奔騰著向遠處流去,石徑斜坡透迤於密林蔭底。山陰道中,從右至左行來一隊旅客,4頭騾馬載著貨物正艱難地跋涉著。現代畫家徐悲鴻曾評價:“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戰亂中的流離(二)

溪山行旅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