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七夕:人類的願景越多,神靈的工作任務就越重

中國古代的節日很多,主要是古代的娛樂活動很少,沒電視,沒互聯網,沒手機、平板、電腦、遊戲機,卡拉OK和歌舞廳都屬貴族朋友圈的社交,與平民無關,官方怎麼才能讓平民有組織地參加活動來釋放情緒?官方也藉此機會假裝與民同樂呢?節日就應運而生了。

節日的出現,理論上應屬於社會管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範疇,它也是維護社會和諧、安全、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節日,比較重大的,有這麼幾個: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每個節日對應一個祭祀活動。春節的祭祀工作最龐雜,不僅要敬奉灶神、財神等各路神仙,要祭祀列祖列宗,還要驅趕年獸,是一個系統性活動。其它節日的祭祀工作就相對專一了,元宵祭祀太一神,清明祭奠祖先神靈,端午紀念屈原神靈,中秋敬奉月亮神。

談七夕:人類的願景越多,神靈的工作任務就越重

本文的重點要說七夕節,祭祀對象也有一個神,叫織女神,對應著織女星。織女神,顧名思義,就是古代紡織業的最高負責人,但她又不從事具體的人間耕織工作,人間負責該工作的是官方機構大司農,後來又變成“六部”的工部,織女神對人間紡織業應該是業務監督指導關係,她會將紡織行業的相關情報蒐集彙總整理後,報天帝知悉,便於天帝組織對人間的各類慈善活動。

古代紡織業是古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的四大生存活動,吃穿住行,穿,佔了四分之一的權重,如果紡織業出了問題,要麼凍死,要麼羞死,反正是活不成。

織女神對於人間紡織業的管理工作是否靠譜,我們不做探討。但是,至少,古代人對織女的工作流,還是深信不疑的,否則,也不會針對織女神的工作特點,持久深入地組織開展專門祭祀活動,且一祭數千年。

織女神除了監督紡織工作外,在此之後,人們又附加給織女神越來越多的工作職能。

成書於公元前800年前的《詩經·小雅·大東》,已經記載有織女星,到公元前90年,司馬遷完成《史記.天官書》,其中記載"織女,天女孫也。",據唐代學者張守節考證,"織女三星,在河北天紀東,天女也,主果蓏絲帛珍寶。"此處可以看出織女神工作職能的變化,從最初很單純很普通的一顆小星星,變成為織女神,主管紡織工作,再到漢代的語境裡,開始主管水果紡織和珍寶,工作量一下子增加了三倍,這個工作量是天帝加的,還是人類加的呢?很顯然,你懂的!

人類的願景越多,神靈的工作任務就越重。

好比,小山村裡建了座土地廟,廟裡有個泥塑的土地公,初建的目的,是為了保一方平安,但是後來,人們大事小事都要來燒香拜拜,從生老病死,到升官發財,事無鉅細,甚至連女人生孩子,也來找土地公公幫忙。你說,土地公公他一男神,有工作原則,有道德底線,女人生孩子這事,他怎麼管?

談七夕:人類的願景越多,神靈的工作任務就越重

到了公元后二三百年,根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織女神的工作任務又一次加重了,此時的七夕節,又有了新內容。七夕期間,從農曆七月初一到七月初七,這個七天八夜裡,古代少女們會穿上新衣,在庭院裡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所以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

那時的七夕節,不就是古代的三八婦女節嗎?

再到後來,不知道哪位大神夜觀星象,仰望星空,仔細觀察了織女星邊上的牽牛星,靈感勃發,於是編出了牛郎織女的感人愛情故事。本來,織女神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天界神靈,只有神性,沒有人性,這個故事橋段的加入,讓她一下子與人類有了親密接觸。很顯然,這個故事非常有利於乞巧節七天八夜的持久狂歡,人們欣然接受,並且在此後上千年時間裡,不斷增加故事的完整性與感人程度。

這裡需要說明的事,這位編故事的古代大神,由於對科學知識的缺乏,僅憑肉眼觀察,就胡編了一個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他根本不知道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整整相隔16.4光年的距離,如果牛郎以每天100公里的速度向織女飛奔,大概要43億年後才能與織女順利相會;即使牛郎乘坐每秒飛行11公里的宇宙飛船,也要45萬年才能飛到織女身邊;哪怕是給織女打個電話,也要16.4年,織女才能聽到牛郎的聲音。

從牛郎織女的故事開始,織女神的工作職能又一次增加,除了在天庭負責人間水果、紡織與珍寶等工作,還要友情出演人間悽美愛情故事中出身高貴、客顏美麗的漂亮女主角。

到了現代,織女神的工作職能再度升級,這次是將西方情人節的風俗引進來,傳統的七夕節,再次華麗變身,成為了中式情人節。織女神,作為愛情女主角,感情充沛,經驗豐富,當然就變成了在情人節給情人們施以祝福的神,和揹著翅膀拿著弓箭到處亂射人的愛神丘比特的工作特點差不多。

我們來大致梳理一下,七夕節的節日流變過程:宇宙間一顆普通而平凡的小星星→變身為織女星→主管人間紡織業→增加了水果與珍寶的管理職能→與牽牛星隔空對視→友情出演人間愛情劇→返回天界繼續做神仙→變身悲情女主角→變身愛神。

記得某位著名人物說過,要經常“仰望星空”。若干年前,有位大神,這麼做了,他仰望星空,想出了一個流傳千古的愛情故事。今天,當我們仰望星空時,有沒有啟發呢?

談七夕:人類的願景越多,神靈的工作任務就越重

​畢大費/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