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當日本人進攻北大營時,東北軍做了哪些抵抗?

哎呦不錯還可以


“九一八事變”是我們永遠也無法忘懷的恥辱和傷痛,但因此而斷定東北軍沒有血性我是不認同的。



不抵抗命令確實是老蔣下的,但九一八事變後日寇佔領瀋陽,老蔣態度就變了。他要求張少帥不得退出錦州,必須誓死抵抗。

但少帥畢竟年輕,雖然實行了東北易幟,擁護了國家統一,但本質上還是軍閥。所以遇到利益相關的事情,第一反應就是自己的得失。

正是他對日本錯誤的理解,沒有看透日軍背後的戰略意圖,打算以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和日方的爭端。

他以國民政府在國聯大會上和日方並沒有達成共識的,被迫放棄的“錦州中立化”方案為基礎,撤出錦州守軍,向日方作出了自己的誠意。

但張學良的這一思想已經和南京國民政府相沖突了。

1931年12月8日,老蔣親自發電報要求張公子務必死守,不得退出錦州;而在此前的12月3日、5日,國民政府著名外交官顧維鈞已經先後兩次發電要求張公子抵抗日軍。

日軍進攻錦州時,12月25日,30日,國民政府還急電張公子,要求他務必固守國土,誓死抵抗。

但張少帥一意孤行,最後的結局就是1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3000萬人的同胞,於1932年2月全部淪喪,處於日軍的鐵蹄下苦苦哀鳴!

其實,早在九一八事變前,不抵抗命令在張少帥的簽署下,就已經完成了一級級傳達。

軍人當以服從軍令為天職,上級有令,你讓普通的東北軍戰士怎麼敢去抵抗?何況槍支彈藥都被後勤部收起來了,面對日軍的進攻,只能真的是被殺成仁了。


但即使如此,也有違抗張少帥不抵抗命令的鐵血男兒!

時任東北軍第7旅620團團長王鐵漢,是九一八事變當天,唯一向進攻瀋陽北大營日軍開槍的人。

東北軍第24旅旅長李杜,於1932年1月31日,率領吉林自衛軍參加了哈爾濱保衛戰。李杜堅持了五天,被日寇擊敗,不得不退守賓縣。

而真正拒絕張公子亂命,對日寇發起抵抗並打響中國人民抗日第一槍的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時任黑龍江省代主席的馬占山將軍。

1931年11月4日,馬將軍率部在哈爾濱江橋阻擊日軍三天二夜,這是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第一次大規模的抗日運動,鼓舞了國人的抗日信念和愛國熱情!


最後,張公子的不抵抗政策是他一生不可洗去的汙點!

雖然1933年的長城保衛戰、以及雙十二事變後他本人思想的轉變,那也是無奈之舉。

丟了自己的老家,身處輿論的漩渦中,猶如無家之犬。

他要是再不做點事,不要說對不對得起老張創業的艱辛,當年楊廣拒絕回關中的教訓還不夠明顯嗎?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的東北軍不抵抗以致國土淪喪已經是人所皆知了,且不管究竟是誰下達的“不抵抗命令”,我們或許要問的是:

為什麼不抵抗?!

事實上,東北軍當時的整體實力不容小覷。據1929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東北軍與蔣介石的中央軍相比雖然屈居第二,然其海空軍佔據優勢。

如1930年中原大戰時,張學良率東北軍入關武裝“調停”,其陣容之強大,令各方側目。



當時,東北軍每旅3團,旅直轄騎兵、衛隊、通信、重迫擊炮4個獨立連。其中,每團3500人,每旅1萬餘人,關內各軍的每旅兵力僅相當於東北軍一個團。

此時的東北軍,不但軍容整齊,武器也最先進,其衛隊清一色的手提機關槍,所部士兵一律為歐戰後德國造新式79步槍。

而在九一八事變之時,日本在東北有陸軍14760人,鐵道守備隊5400人,憲兵分遣隊2561人,飛機52架、人員1110人,鐵道界及領事館內警察共3051人。全部算起來,日本在東北的軍事人員共26882人。



此時,遼寧駐軍6萬人,吉林駐軍8萬人,黑龍江駐軍5萬人。不過,這些部隊大多是張作霖拜把子兄弟手中的一些烏合之眾,戰鬥力可想而知。

而當時的瀋陽,東北軍只駐有15000人,數量上並不佔優勢。從這個意義上說,“九一八”事變當夜,因為情況不明、兵力也不足,暫時退讓並無太多可指責之處,

但在事變之後,形勢已經明朗,當時的東北軍總兵力約30餘萬,除11萬人被調入關內,留在東北地區的部隊尚有20萬人。其中,可戰鬥兵員當不下15萬。

以如此兵力,卻在3個月內放棄東北,張學良尚有何言可說?



當然,東北軍內部也不是沒有抵抗。在9月19日凌晨時,長春寬城子兵營及南嶺兵營的東北軍對日軍堅決抵抗,日軍傷亡數百人,佔整個日軍所謂的“滿洲事變”(即武力佔領東三省,包括江橋抗戰等)期間傷亡總數的1/4。

張學良與東北軍在“九一八”事變中的醜陋表現,說白了就是保全實力,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他們還有一個華北可以撤。

是啊,中國人的哲學就是,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與其在東北將軍隊全部拼光,倒不如繼續在華北苟延殘喘,這或許是張學良與東北軍高級將領們的共識吧!

換言之,即使張學良下令抵抗,真正聽他命令前去送死的恐怕也沒有幾個呢!逼急了,東北軍出現大量的漢奸將領投敵也未為可知!


坑爹史冊


1931年9月18日夜,日寇進攻北大營。張學良不抵抗命令卻早已一級級傳達。

時任620團團長的王鐵漢,當時駐守北大營。當日寇進攻時候,上級軍官喊著“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在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日本人開始是用刺刀扎,東北軍赤手空拳被當場扎死,很多鑽到床下的士兵都被機關槍掃射而死。可惜了無數東北軍兄弟,就這樣窩囊死在日寇槍下。

“一將無能累計三軍”

為了突圍,王鐵漢違抗軍令,命令士兵若日寇走進便開火。此夜過後,日軍傷亡僅僅25人,而駐守北大營的東北軍精銳第7旅,傷亡失蹤500餘人。

可以說王鐵漢打響了九一八當日第一槍,但畢竟零星抵抗並未對日軍造成什麼實際影響。

次日,瀋陽淪陷,“松花江上”很快唱遍了東北。日寇在瀋陽這個補給站接收了張學良將軍贈與的大量嶄新噌亮的雷諾坦克、各式重武器、大炮,彈藥不計和東塔機場276架飛機,還有張作霖大帥經營多年的奉天軍械廠也一起附送上去。張學良可以說此戰成功打倒了日本國內的主和派,畢竟3000 VS 10000傷亡僅25人的大勝利啊。豪賭勝利的關東軍和國內少壯派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1931年11月4日,在張學良繼續拱手相讓了遼寧、吉林後,日寇繼續向黑龍江省進犯。馬占山將軍不顧不抵抗命令,調兵遣將所部和地方武裝10000餘人堅守,江橋戰役爆發。

1931年10月16日,擊潰來犯叛軍張海鵬部率3個團偽軍。

11月4日,日寇集結4000餘兵力在飛機掩護下強攻江橋。陣地多次易手展開白刃戰,但終被奪回。當日敵方傷亡1000餘人,我軍亦傷亡300餘人。

11月5日,日寇集結日偽軍8000餘人強攻,在後續到來增援的飛機和野戰炮的掩護下,日寇成功渡江。第一道守軍防線被攻破後,日軍繼續向第二道防線猛攻。但由於馬占山指揮得當,步兵正面抵抗,騎兵側翼包抄,來犯日寇傷亡大增,被迫撤退就地防禦。

11月6日,日方增援的2個步兵大隊,3個炮兵中隊到達,繼續在火力掩護下攻擊並企圖救出被困日軍未果,後日寇第29聯隊、騎兵第2聯隊、野炮兵第2聯隊、臨時野戰重炮兵大隊、工兵中隊和混成第39旅團的1個大隊馳援江橋。但守軍拼死抵抗,喊殺聲震天,陣地奪回多次易手的陣地。此日我軍犧牲1850餘人,擊斃日寇2000餘人,但無奈陣地已經完全毀滅,連夜鏖戰,馬占山率部退守三間房第二陣地。

11月7日,大量日寇在10餘架飛機掩護下猛攻三間房,仍被馬占山所部擊退。犧牲300餘人,擊斃日寇600餘人,並擊落飛機1架。(中國軍隊擊落的第一架日寇飛機,日寇飛機從此不敢低飛)

次日,日軍暫作休整直至11日,日軍在嫩江北岸集結多個炮兵聯隊等總兵力超過3萬人,並且第2師團也在馳援。

11月12日,日軍繼續進攻三間房陣地,守軍毅然反抗。直至14日擊斃日寇和偽軍2000餘人,日寇倉皇撤退。

11月16日,日寇第2師團主力到達,在飛機坦克掩護下開始進攻,守軍多次擊退日軍但傷亡慘重。戰至次日陣地早已被毀,守軍獨木難支加上後續到來的坦克,只得被迫撤向主陣地。

11月18日,在飛機和炮火洗地一個多小時候,馬占山指揮部隊奮力抵抗,多次擊退日寇,日寇又增援飛機12架、坦克12輛、大炮30餘門,守軍面對數倍之敵毫無懼色,但糧倉被毀,彈藥告罄,主陣地也在轟炸下完全毀滅。18日下午,馬占山下令撤出戰鬥。次日,齊齊哈爾淪陷,江橋戰役結束。

可以說,馬占山將軍是領導中國軍隊抵抗有組織抵抗日寇第一人,並且孤軍奮戰多次擊退數倍敵軍,雖敗猶榮。張學良期間還曾電令馬占山死守勿退,但他自己駐防錦州部隊卻是毫“無戰鬥準備”,也未支援一兵一卒。

抵抗是不可能抵抗的,這輩子不可能抵抗的。盼國聯又盼不來,就是撤這個操作,才能維持得了東北軍這樣子。


以上。


木劍溫不勝


要回答這個問題一定要知道當時的背景,




圖為當時東北的鐵路線

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日本獲勝,獲得了從中國旅順到大連等地的租借權和長春到旅順鐵路(即為南滿鐵路)以及附屬設施的財產權力,而關東軍就負責鐵路沿線的警備工作,所以日軍才能夠在瀋陽這一東北腹地發動直接攻擊。

1929年的中東路事件,東北軍失敗,中蘇關係徹底斷絕,這使得長久以後日俄(蘇)雙方在東北的均勢被打破。從張作霖時代開始,東北軍就是在兩者的夾縫中生存的,中東路事件直接促成了原本敵對的日蘇兩國在東北問題上的緩和,至於國際上的其他大國由於大蕭條更加沒有興趣湊熱鬧。而且更重要的問題在於由於早先張學良是得到南京政府的首肯才做的,並且答應出兵援助,結果由於蔣馮戰爭,南京沒有派遣一兵一卒,東北軍上下對於南京政府的信任不足。

之後就是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央軍打下濟南,勝局已定的時候,張學良才宣佈支持南京,並且率領十幾萬東北軍進入山海關,輕易佔領華北晉、冀、察、綏四省和平、津、青島三市,成為中原大戰的最大贏家。

所以一年後的九一八事變發生的時候,張學良和東北軍就處於一種很尷尬的境地。






九一八事變日軍進攻圖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南滿鐵路守備部隊將柳條湖段鐵路炸燬一小節,同時就兵分南北兩路分別進攻瀋陽和北大營,高曉松在《曉說》裡說的日軍進攻北大營的日軍因為日本政府反對所以赤手空拳,純屬瞎扯,日軍的整個行動完全就是蓄謀已久的行動。日軍南軍為平田幸弘指揮關東軍第2師步兵第2旅第29團,北軍為島本正一指揮的鐵路守備隊第2營。




日軍對北大營的航拍照片

當時北大營內駐守的是東北軍第七旅,旅長王以哲當時在瀋陽城中,旅參謀長趙鎮藩打電話請示,時任東北邊防司令官公署軍事廳長、東北軍參謀長榮臻下達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最為奇葩的命令:“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




圖為時任東北軍第七旅第620團團長王鐵漢

當天夜裡第七旅兩個團按照旅長王以哲的命令撤離北大營,只有620團團長王鐵漢在接到旅長命令“不抵抗,等候交涉”之後就失去聯繫仍然留在北大營,9月19日凌晨1點40分,日軍數百人開始進攻,王鐵漢頂著不許抵抗的嚴令下令抵抗。

到凌晨5點30分北大營陷落,由於不抵抗命令,東北軍軍心盡失,才被日軍以幾百人的兵力攻陷,而且自身傷亡失蹤800多人,日軍僅僅傷亡50人。到9月19日,日軍就佔領了瀋陽、四平、營口、鳳凰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沿線18座城鎮。


戰壕


說到“九一八事變”,對於瀋陽人來說,真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大家都知道,1931年9月18日,日本僅僅幾百號的軍隊,進攻了瀋陽的北大營。當時駐紮在營地的是東北軍中裝備最精良的第七旅。結果就因為,領導層的一句“不抵抗”,整個部隊被日本侵略者一擊而破,而北大營也徹底被日本人佔領。

有不少史學家都認為,中國的八年抗戰,準確的說應該是十四年抗戰。也就是說從“九一八事變”之後就已經開始了。那麼究竟是誰打響了抗日戰爭的第一槍?“九一八事變”中,東北軍真的沒有做絲毫抵抗嗎?

(王鐵漢)

關於這兩個問題,其實都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王鐵漢(1905年2月24日-1995年12月15日),遼寧盤山人,國民黨將領。王鐵漢可謂是文武雙全,1923年從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第四期步兵專科畢業。之後,王鐵漢就加入了東北軍,駐紮在北大營,靠著自己的才幹,逐步升值為第7旅620團團長。

“九一八事變”時,王鐵漢和團中的士兵焦灼的等待著上級下發命令。終於在子夜時分,他接到了第七旅旅長打來的電話,但是命令中只有四個字“不準抵抗”。作為軍人,在部隊中軍令如山,士兵們面這個荒唐的指令感到空前絕後的屈辱。作為軍人,手中的武器本來就是用來守護這個這個城市的。結果如今,大敵當頭,上面居然不讓抵抗,很多士兵只能急的兩眼冒火,一腔的怒火無處發洩。

當進攻的日軍開始接近王鐵漢所領導的團時,東北軍參謀長再次來電話詢問情況,並嚴令不準抵抗。面對荒唐的指示,王鐵漢憤慨的回答到:“敵人侵我國土,攻我兵營,斯可忍,則國格、人格,全無法維持。而且現在官兵憤慨,都願與北大營共存亡。敵人正在炮擊本團營房,官兵不能持槍待斃。”

於是頂著上層的重重壓力,王鐵漢怒火中燒,毅然下令還擊。儘管北大營最終還是淪陷了,但是王鐵漢的抵抗對於整個“九一八事變”也具有重大的意義。為了帶領兄弟們突圍,王鐵漢冒著違抗軍令的風險,命620團士兵待日軍一走近就開火。據第二天統計,日軍被打死25個人。

當然,關於是誰打響了抗日戰爭第一槍。有人說是王鐵漢,也有人說另有其人。上面說的都是王鐵漢的事蹟,雖然很多人認為是王鐵漢打響了抗日戰爭第一槍,但也有人認為打響第一槍的人是馬占山。

馬占山(1885年11月30日—1950年11月29日),男,字秀芳,滿族,著名抗日愛國將領。1885年11月30日生於吉林懷德縣,祖籍河北省豐潤縣。陸軍中將加上將銜,被世人稱作“抗日英雄” 。1931年“九·一八”事變,馬占山在齊齊哈爾就任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軍事總指揮,率領愛國官兵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他指揮的江橋抗戰打響了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槍。

(馬占山)

江橋戰役後,中共滿洲省委發表宣言,號召東北和全國人民一道奮起抵抗,趕走日本侵略軍。毛澤東高度評價了馬占山等愛國將領的抗日壯舉。並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等著作中多次提到馬占山抗戰的事例,稱馮玉祥、蔡廷鍇、馬占山等是“風頭一時的抗日人物”。

以上是我的答案,歡迎評論!


瀋陽網


有網友問:九一八事變當日本人進攻北大營時,東北軍做了哪些抵抗? 我們就以當時的東北軍第7旅參謀長趙鎮藩和東北軍第7旅所屬第620團第3營第9連連長姜明文的回憶為基礎回顧1931年的那個夜晚。

1931年9月18日,是東北軍發軍餉的日子,發8月份的軍餉,軍官們從東三省官銀號領取了軍餉回來發給大家,所有人都很高興。晚上21點,熄燈號已經吹響了,所有士兵開始入睡。

到了10點,突然響起了巨大的爆炸聲和槍聲。所有東北軍在北大營的第7旅士兵,開始迅速起床,去領取彈藥。並且開始向預設陣地跑步前進。但是就在這個時候,第7旅打電話通知所有部隊都不能動,由長官進行交涉,要什麼給什麼,不要打。

隨後,所有士兵都回到營房,座在床鋪上等待下一個命令。這個時候,東北軍發現日軍打出來的子彈,都是空包彈,只是演習使用的子彈,沒有戰場殺傷力。到了晚上11點,團長王鐵漢再次騎馬向各個連傳達了不抵抗的命令。

在一些學兵隊,由於沒有武器,又接到了命令,不準反抗,在原地待命。結果日軍衝進來以後,使用刺刀將在床上的學兵挨個挑死。到了12點,第621團的東北軍士兵為了自衛首先開槍抵抗日軍。

到了凌晨4點,在北大營的東北軍開始撤退,在突圍的時候,發生了激烈戰鬥。東北軍使用大量機槍進行壓制射擊,掩護主力突圍進入城外。


深度軍事


九一八事變爆發時瀋陽駐軍不多,僅有北大營步兵第七旅6800餘人。黃顯聲的瀋陽警察總隊約2000人。東北空軍、海軍及憲兵司令部機關警衛部隊,全軍僅九千餘人。瀋陽周邊地區還有約11個警察總隊(未及動員),後期是義勇軍組建的主要力量。

遼寧駐軍: 獨立第12旅張廷樞部,駐錦縣;獨立第20旅常經武部,駐鄭家屯;騎兵第3旅張樹森部,駐通遼; 省防一旅於芷山部(投敵),駐山城鎮;省防二旅張海鵬部(投敵),輜重教導隊牛元峰部,駐溝幫子;

黃顯聲將軍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當夜,瀋陽駐北大營的東北軍步兵第七旅(7000多人)遭到日本關東軍蓄謀已久的突然襲擊。當時旅長和兩個團長都外出未歸,團長只有王鐵漢一人。第七旅奉命採取不抵抗政策和日軍對峙,傷亡慘重,但是在旅參謀長趙鎮藩和王鐵漢團長的的指揮下奮起還擊。日本人謀本舍三在《關東軍史》寫道:“因慮營內設伏,為激烈之反抗,故前線士兵,不敢十分挺進,只以極猛烈之炮火相恫嚇。”日軍分頭多路出擊,同時進攻的還有令駐紮吉林的關東軍第三旅團攻擊長春。

上圖可以看出作為瀋陽城的黃顯聲在現今的鐵西區抵抗,是瀋陽的老城區中心,北大營作為遠離市區的營地孤軍困守被三面包圍。

直到次日兩點多,鐵嶺,撫順的日本守備隊(1600餘人)相繼來到,總兵力合計達到近2500人。敵人兵力增加後才勉強迫近北大營四周的鐵絲網,從南面突入營垣。中國官兵與敵展開巷戰,雙方隔著馬路互仍手榴彈並猛烈開火。激戰到三點多鐘,被迫含恨撤離。北大營之戰,中國軍隊傷亡中校以下官兵290餘人,日軍亦傷亡約50人。瀋陽淪陷之後第七旅餘部輾轉撤入關內。

王鐵漢將軍

與此同時瀋陽公安局長黃顯聲中將帶領提前組織的警察總隊2000餘人也奮起抵抗,打響了抗戰實際意義上的第一槍。但由於警察總隊只有輕武器,面對的是日軍第二師團的主力混成第15旅團的全力進攻,由於日軍第29聯隊一部還有1200名警察和憲兵之前始終駐紮瀋陽城內,同時由內而外展開攻擊,黃顯聲部遭到內外夾擊而失敗撤出。分赴各地開始組建抗日義勇軍。

九一八事變後撤入關內的部隊除北大營第七旅外還有錦州,通遼一線四萬多人,吉林和黑龍江各地東北軍仍駐防原地,先後共計十六個旅通電抗日。先後發生大小戰鬥數百起,影響較大的有馬占山江橋抗戰,雙城保衛戰,哈爾濱保衛戰,馬占山二次抗戰率部進行的八萬人齊齊哈爾反擊戰,李杜馮佔海的五萬人哈爾濱反擊戰,7萬人的吉林反擊戰。東北154個縣中有義勇軍活動的達到93個。在東北的日軍減員人數1932年為30,000人,1933年為42,149人,1934年為39,874人,1935年為54766人,合計166,789人---黑羽清隆:《日中十五年戰爭》第112頁。以東北軍餘部為主體組建的義勇軍僅用一年多時間發展到五十多路,三十多萬人,義勇軍曾經十一次攻打瀋陽,六次攻打長春,曾經佔領了十六個北滿縣城,給日軍以重創。


尋木之旅


陰謀始自柳條湖, 偽滿臭名軍國扶。 如使漢卿全力抗, 關東焉得受倭塗。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虎石臺獨立守備隊第二營第三連離開原駐地虎石臺兵營,沿南滿鐵路向南行進。夜22時30分。以部隊長官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耒守中尉為首的一個小分隊在奉天(現瀋陽)北面約7.5公里處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藥,炸燬了一小段鐵路。並將3具身穿東北軍士兵服裝的人屍體放在現場,反誣東北軍破壞鐵路。

爆炸後,日軍藉口自衛,於22時30分,駐紮中方北大營和瀋陽城的日軍兵分南北兩路,向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進攻。南軍為平田幸弘指揮的關東軍第二師步兵第二旅第二十九團.北軍為島本正一指揮的鐵路守備隊第二營。 北大營駐守的是東北軍第七旅,由於小六子事先命令部隊將武器封存,事變發生當晚,旅長王以哲竟離開營區去參加水災賑濟會,3名團長中有2名歸宿家中。少數官兵不顧一切地砸開庫門,奪取了部分槍械彈藥。官兵們“各持槍實彈,怒眥欲裂,狂呼若雷,群請一戰”。


有許多士兵已“裝彈入瞠.準備還擊”,在這緊急的關頭,上面不斷傳來“不許抵抗”的命令,什麼“軍隊的官兵一律不準輕舉妄動.更不得還擊,原地待命”,什麼“對進入營房的日軍,任何人不準開槍還擊,誰惹事,誰負責”。 1931年9月6日.張學良為“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分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給臧式毅、榮臻電稿。


李三萬的三萬裡


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的抵抗,其實有這麼幾個信息源,一個是時任獨立第7旅參謀長的趙鎮藩,另一個是時任連長的姜明文的回憶,還有就是當時的620團團長王鐵漢的回憶。

尤其是前兩者對於當時的戰鬥細節,講述得很清楚。

趙鎮藩提到,第7旅其實在8月16日就做出了迎擊預案:

如果敵軍進攻,在南、北、東三面待敵軍進到營垣七、八百米的距離時,在西面待敵軍越過鐵路時,即開槍迎擊;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全軍退到東山咀子附近結集,候命行動。為了應付事變,還採取下列各項措施:1,官兵一律不準歸宿;2,加強營垣工事;3,繼續加強偵查;4,為了防止敵軍偽裝我軍官兵進行偷襲,特將我軍官長改變姓名,更換符號顏色,放在兜內,以易於辨識。(《吉林文史資料》第11輯,趙鎮藩:《日軍進攻瀋陽北大營紀實》)

請注意,當日軍進攻北大營槍響之後,第7旅的旅長王以哲根本就不在軍營中,而趙鎮藩是當時在營的最高長官,他首先請示了東北軍在瀋陽的留守最高軍事長官——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榮臻,榮臻的指示是:

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這是命令,如不照辦,出了問題,由你負責。

這條命令與姜明文的回憶形成了佐證,在日軍已經突破北大營營牆,進入營房用刺刀扎死、扎傷東北軍多人的時刻,姜明文是值班連長,部下早已下發了槍彈(200發),正待出發抵抗的時候,卻被一名軍官攔回,不過他們並沒有收槍入庫。

事實上,在日軍翻越營牆時,即曾遭到哨兵射擊,死亡一人。

在這個時刻,趙鎮藩自稱曾想依據迎擊預案進行抵抗,但是所屬兩個團長和各營營長都不在營中,其中一位就是620團團長王鐵漢,不過王鐵漢在聽到槍聲、炮聲後趕回了部隊,時間已經是11點多了。

但是,此時,東北軍照樣沒有發動反擊。

而恰恰在戰場上的姜明文看到的日軍什麼樣呢?

當我再次集合各連隊伍時,日本兵發射的炮彈落在我們營的講堂、兵舍、廚房、庫房等處,但都沒有爆炸,說明炮彈頭上是沒有“引信”的。

俄頃日本兵到了北大營大操場內,吹起前進號、衝鋒號。槍聲不斷,聽其聲音都是放的“空包”,因為沒有“子溜子”聲音。這種“空包”是軍隊平時演習時用的……在樹上的士兵有時向大操場放幾槍。這樣,日本兵始終沒有朝我們這個方向前進,沒有接近我們的營房。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夜間十二點多鐘。

另據姜明文的回憶,12點鐘之前突入北大營的日軍主要是用刺刀闖入營房刺殺中國士兵,其火力並不強,衝鋒也並不堅決。

此時,無論是趙鎮藩也好、王鐵漢也好,還是姜明文也好,都“嚴守命令”,沒有反擊幾乎拿著燒火棍子的一箇中隊的日軍……

而他們日後所自稱的抵抗,比如趙鎮藩,是在日軍已經打到旅部附近,調動旅部衛隊連對日軍發動反擊。

此後,在日軍援軍逐步趕到時,幾乎無所事事的東北軍軍官們,順理成章地執行了“預案”,就是“跑”。

根據趙鎮藩在《日軍進攻瀋陽北大營紀實》中回憶:

當部隊突圍時,仍有部分軍官盲目執行榮臻的不準動的命令不肯走,最後硬由士兵架著突圍而出,始免於被日寇俘虜。

綜上所述,駐紮北大營的東北軍,完美地執行了“不抵抗的命令”,哨兵偶爾開了兩槍,造成了日軍個位數的傷亡。

事實上,9月19日的凌晨,在長春的寬城子兵營和南嶺兵營的東北軍,同樣接到了不抵抗的命令,卻堅決抵抗,造成了日軍數百人的傷亡,佔整個日軍所謂的“滿洲事變”(即武力佔領東三省,包括江橋抗戰等)期間傷亡總數的1/4。


劉三解


回答: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晚上10點半,瀋陽駐軍北大營,一聲爆炸驚得睡眼朦朧的大營哨兵驚慌不安,還沒有回過神,又是幾發炮彈在營房內爆炸⋯

東北邊防軍總司令在北平醫院養病,副司令張作相回老家奔喪,只有邊防軍參謀長榮臻在家,接到日本人炮擊北大營情況指示:一定要沉住氣,不準扺抗,不準動,把槍都放在庫房,等事情查清再說。

早在八月份,旅長王以哲到北平見張學良請授應對之策,張學良沉呤良久,病容滿面的張學良才開口:⋯還是那句話,萬事不得扺抗,避免和日軍發生衝突。

當晚發生炮擊北大營時,電話緊急打到北平,榮臻接到回電:張副總司令去前門外中和劇院看戲去了。

北大營,七旅參謀長趙鎮藩接到榮臻嚴厲指示:槍械歸庫,這是命令,如不照辦,出了問題,由你負責。"要是日本人要命呢?""要命就給他,軍人以服從為天職。"


"參謀長,我是趙鎮藩,現在大營亂成一團,滿院都是日本人,搶劫,打死我中校軍械官一名,士兵數名,"旅長王以哲搶話說:"參謀長,情況嚴重,能否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們還不能動手嗎?"榮臻答道:"你回去吧,等我電話"。

北大營,日本兵肆意開槍殺人,士兵躲在被窩裡,一陣刺刀亂扎,東北軍士兵激憤中以頭撞牆、血流不止,士兵們跪在旅參謀長趙鎮藩腳下:"參座,我們跟隨你多年,救救兄弟們,救救七旅,嚎淘大哭聲激怒了趙鎮藩,嚎叫一聲:傳令:讓衛隊連發起反擊,再傳令張團長,掩護其他部隊撤往東山咀子"衛隊連一開火,日軍一陣混亂,槍口全部指向衛隊,其他官兵齊聲吼叫:操傢伙,打他狗日的⋯"撤!向東門撤!各部長官下達了最後的命令。

19日凌晨4時,七旅絕大部份官兵撤出北大營。

凌晨5點30分,數百日軍佔領北大營。

19日凌晨6點30分,日軍29聯隊向奉天城開了幾槍示意開門,城內六千多軍警全部繳械。至此,全城重要黨、政機關,金融,交通,通信,學校,社團全部淪陷。

此事變損失200億元,損失步槍15萬支,手槍6萬支,重、野炮250門,各種子彈300餘萬發,炮弾10萬發,300餘架飛機,現金7000多萬元。

這就是9.18事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