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照禅(42)|每一个让你不高兴的人都是你修行的内容

默照禅(42)|每一个让你不高兴的人都是你修行的内容

2018年第49期 | 总第 67 期 | 828日出版

2、安住当下,无心而照

默照禅(42)|每一个让你不高兴的人都是你修行的内容

发起了猛利的压倒一切的无上真正道意之后,接下来,对我们来说,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

安住当下,心行合一,正念分明;无心于事,无事于心;于见闻觉知,不起心动念。

在“默照禅的理论”这一部分中,我们曾提到过“直下承当”这个概念,并指出,“关于直下承当,从功夫的角度来看,就是把修行、解脱、成佛,落实在当下、当念、当机(正在做的事情、正在从事的活动)、当处,在念头上即信即观即证。”这一点,是在日用中修习默照禅最关要的地方。

如果你正在厨房里洗碗,厨房就是你的道场,洗碗就是你的修行。洗碗的时候只是洗碗,不起心动念,清清楚楚。不要一边洗碗一边想着赶紧把碗洗完、好早点进佛堂念经拜佛坐禅。

如果你走在路上,路就是你的道场,走路就是你的修行。走路就是走路,心里闲闲自在的,无事人一般,对整个走路的觉受了了分明,再没有第二念。不要一边走路一边想其它的事情或者想早点回家做功课。

当我们遇到某个不愉快的事情、内心起了烦恼的时候,这个念头就是你的道场,即时觉察这个烦恼的念头,不随它流转,当下消化它,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断相续心”,这个就是你的修行。烦恼的念头生起时,不要说“等我的烦恼过去之后我再好好修行”。

当我们置身于一个自己并不如意的环境中时,那个环境就是你的道场,在那个环境中所遇到的每一件烦心的事、所遇到的每一个让你不高兴的人就是你修行的内容,正视它,承当它,最后转化它。不要说“等我换到一个好的环境中,我再好好地修行”。

默照禅(42)|每一个让你不高兴的人都是你修行的内容

所以,修行贵在能够在当下、当念上,转得及,提起正念,将心念往道上会。离开了这一点,讲再多的大道理都是空的。

请看大珠慧海禅师的一则公案——参禅的人都非常熟悉,几乎成了“口头禅”。

越州大珠慧海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一日,源律师问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见《五灯会元》卷三)

这个公案把参禅人日用中如何用功的关节处点出来了。这个关节处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安住当下,心行合一,正念分明,不起心动念”。

凡夫的心与行是分裂的、错位的,缺少观照:常常是身在这里,心却在别处;手里做着事,心念却天南海北地到处乱跑;心里装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对当下的念头和行为没有觉照。

在日用中修行,首先就是要让心行从分裂的错位状态回复到一念未生之前的“一”上面来,不起第二念。

天童正觉禅师讲:

如着衣吃饭,念念无异思惟,心心不容染污,脱身空劫,撒手断崖,透根尘、穷顶底,孤明独照,廓彻妙存,自然心花发明,应现刹土,何曾间隔变易来!便能入异类、行鸟道,无碍自在矣。(《宏智禅师广录》卷六)

穿衣吃饭,念念无异思惟,不思前、不想后,历历孤明,轻松自在,这就是日用中默照禅的功夫。若能如是理解,则日用中的一切人事、境缘、举手投足、起心动念之当下,都是我们的禅座,都是我们默照的对象,都是我们用功夫的好时节。

默照禅(42)|每一个让你不高兴的人都是你修行的内容

要做到心行合一、不起心动念,最省力的办法就是放下一切,做一个“无事人”,让心处于一种空灵的状态。圆悟克勤禅师讲:

岩头道:“他得的人,只守闲闲地,二六时中无欲无依,自然超诸三昧。”德山亦云:“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寂而照。若毫端许言本末者,皆为自欺。”此既已明,当须履践,但只退步,愈退愈明。愈不会愈有力量。异念才起、拟心才生,即猛自割断,令不相续,则智照洞然、步步踏实地,岂有高低、憎爱、违顺、拣择于其间哉?无明习气旋起旋消,悠久间自无力能扰人也。 古人以牧牛为喻,诚哉!所谓要久长人尔!直截省要,最是先忘我见,使虚静恬和,任运腾腾,腾腾任运,于一切法皆无取舍,向根根尘尘,应时脱然自处,孤运独照,照体独立,物我一如,直下彻底无照可立,如斩一綟丝,一斩一切断,便自会作活计去也。佛见、法见尚不令起,则尘劳业识自当冰消瓦解。养得成实,如痴似兀,而峭措祖佛位中收摄不得,哪肯入驴胎马腹里也?(《圆悟心要·示张持满朝奉》)

“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寂而照”,这句话可以当作是在生活中修默照禅的要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