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運河邊,退休工程師每晚開講運河歷史!

吃過晚飯,張文友騎上電動車,直奔南港碼頭。到達目的地,7點半還不到,這裡,已經有好幾個老聽客在等他。停好車,來到常州古城變遷圖旁,老張清清嗓子,又開始說開了大運河和常州城。

常州大運河邊,退休工程師每晚開講運河歷史!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北伐齊國,在揚州東北,經射陽湖到淮安入淮河的運河,因途經邗城,故得名‘邗溝’,這被大家認為是大運河的開始。其實,大運河最早開鑿處不在揚州,而在我們常州。大家請看……”一邊說,張文友一邊打開手機的手電筒,照向地圖,然後指著上面的南市河告訴大家,“這段河道,就是當初夫差當初命人開鑿的一條最古老的運河,也就是如今的西市河,它才是古運河的最初起點。當初,吳王夫差就是從這段河道運兵,北伐齊國,爭霸中原的。大家請記住,這條河的開鑿年份是公元前495年,比邗溝早了9年。”

張文友語速不緊不慢,聲音洪亮,口齒清晰,在周圍嘈雜的人聲中依然清晰。開講不到半個小時,周邊已經聚滿了人。人越多,他興致越高,連續講了一個多小時沒喝一口水。

張文友今年70歲,是一位退休工程師,也是一位文史愛好者。去年,南港碼頭作為運河景觀開放後,成了市民夏天夜晚納涼休閒的好去處,張文友也成了這裡的常客。一天,一時興起,他在運河邊,為遊人開講常州的運河之後,便一發而不可收,只要不下雨,他每晚7點半左右,都會到這裡講運河。

今年夏季,張文友仍然天天來開講。“每天都有新人來,所以也不太怕重複。”張文友說。事實上,有不少市民會連續來聽好幾次,有的則把他講課的圖片發到朋友圈裡,介紹朋友來聽。現在,張文友已經有了不少粉絲。他每天都要跟粉絲們通過微信互動。

不止一個聽眾曾問他,為什麼堅持在這裡講課?張文友的回答很幽默:“吃飽了撐的。”但他告訴記者,自己從20歲來常州,在這裡生活了半個多世紀,已把這裡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因此對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感興趣。

張文友是南京人,20多歲時,“因為愛情”來了常州。他的妻子是常州人,他中專畢業後就來了常州。在常州,他從一個技術工人做到助理工程師,後來又成了工程師。張文友平時喜歡讀書看報,寫寫文章。後來被調入郊區(現已併入天寧區)經貿局,一直工作到退休。

張文友說,自己當初來常州,就喜歡上了小橋流水的這座城市。50年來,張文友一直關注這個城市每一個市政重點工程的實施。就說南港碼頭,從2014年開建時,張文友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過來隔著圍擋觀看。後來跟看門的人都混熟了,看到他就直接讓進去了。 (殷益峰 圖文報道)

張文友,既不是專家也不是學者,為何他的關於大運河的講座會如此吸引人呢?記者認真地聽了張老師的兩堂課,聽了他講的關於江南運河的幾個主要知識點。

我國最早的運河叫胥浦河,在宜興溧陽境內

講座上,張文友講到了京杭大運河最早的開鑿段是常州的市河,開鑿於公元前495年,比揚州的邗溝早9年。但張文友卻說,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早的人工運河不是京杭大運河,而是公元前506年伍子胥開鑿的胥浦河。

張文友說,胥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中國現有記載的最早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的運河。當年,伍子胥的父親、兄長被楚王所殺,伍子胥逃到吳國。為報家仇,伍子胥輔佐吳王闔閭去攻打楚國,就開鑿了這條運河。運河從蘇州城南出發,途經太湖,出宜興,過溧陽、高淳一直到蕪湖後入長江。

那為什麼這條運河在歷史上沒有京杭大運河出名?張文友解釋說,這是因為這條運河的地理位置決定的,他形容這條運河為“歪脖子”運河,就像樹一樣長歪了,不能長成參天大樹,因此註定不能使用長久。張文友介紹說,因為這條運河東西走向,在蕪湖段水位是11.8米,而到了太湖段,水位只有3.5米,落差太大,不利於行船。

為了解決這一落差問題,這段運河上修築了4道大壩,用來泊船。但也正因為要泊船,導致船隻航運速度大打折扣。雖然如今這條運河的部分河段還在使用,但其沒能像京杭大運河那樣,被歷朝歷代不斷完善、不斷髮揚光大。

為何京杭大運河在鎮江京口入長江

大家注意到,江南運河從常州市區往西,到奔牛後,途經丹陽,最後在鎮江京口入長江。有人提出,大運河過常州後,可以直接往北直通長江,為何要往西從鎮江入長江?

張文友說,這也是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江南大運河入長江口的鎮江京口,這個地方屬於寧鎮山脈的東段地處,水位是6米,大運河流經常州、無錫到蘇州望亭大湖水閘,這裡的水位是3.5米,兩地水位落差為2.5米,在這樣的水位落差河道行船,船隻可以悠哉悠哉,不用設立水閘。

而且,張文友還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江南運河從鎮江到蘇州,串聯起來的城市如鎮江、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幾乎每個城市之間的航運距離是一天時間。船隻航行一天,到一個城市落腳、休息,然後第二天繼續行駛。大運河上南來北往的大小船隻,造就了這些城市的繁榮。這就是京杭運河被稱為“黃金水道”的原因。

常州南市河為何在東坡公園處有個回溝?

張文友說,常州的市河從青果巷到東坡公園由西向東穿城而過,最後在東坡公園的半月島匯入大運河。細心的市民會注意到,市河在半月島附近不是直接接入大運河,而是有個回溝。這是怎麼回事呢?

張文友告訴大家,其實,這就是常州的“都江堰”工程。因為這條河的走向由西向東比較直,因此水流較快。如果不設這個回溝,那麼枯水期就留不住水。其實,這個回溝的設計起了一個鎖水的作用,它放緩了水流速度,使得運河水緩緩流過常州城,滋養了這座城市。“這也是我國古代先民的大智慧。”張文友說。

專業:講的內容受到專業人士稱讚

張文友不僅講大運河的歷史變遷,對於江南地區、太湖流域的地理狀況也是爛熟於心,對於江南地區的每一條運河,他能隨口說出開鑿年份、航運、水流等情況。而且,其中有不少他自己的觀點。

因此,每天會有不少市民會慕名而來。其中,有些聽眾還成了張文友的粉絲。

常州大運河邊,退休工程師每晚開講運河歷史!

在這些聽課的市民中,經常會有一些業內專家。有一次,張文友在講“引江濟太”工程時,有一位聽眾專門加了他的微信,後來他才知道,這位聽眾居然是“引江濟太”工程的設計師。張老師自嘲關“公門前耍大刀”,但那位工程師卻誇他研究深入,有見地,講得非常專業。

殷益峰 圖文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