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容易吃虧的孩子,小時候有這些特性,趕緊改!

長大後容易吃虧的孩子,小時候有這些特性,趕緊改!

從小我們就被父母教導“吃一塹長一智”“吃虧是福”,吃虧並不代表沒出息,但是虧吃多了人也會有脾氣的,畢竟虧不是白吃的,吃了虧也要長記憶,只是,有些孩子在小時候沒有養成好的習慣和作風,不及時糾正,長大容易受到同伴的排斥。

長大後容易吃虧的孩子,小時候有這些特性,趕緊改!

兒子今年7歲,有些調皮,大人講道理會頂嘴也因此經常捱打。做作業不專心,喜歡看電視,去商場看到任何東西都要去摸一,看中東西就賴著不走。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在說自己的孩子,其實綜合孩子各方面的表現,孩子雖然有諸多不良行為習慣,但並不是無法去改掉。

俗話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想要讓孩子改掉一身的不良行為習慣,父母得先讓孩子弄明白哪些行為舉止是不對的。

長大後容易吃虧的孩子,小時候有這些特性,趕緊改!

在以往的相處過程,或許你們也說過無數遍類似的話:

  • “看什麼電視,作業都沒做完!”
  • “看電視這麼認真,做作業從沒見你這麼認真過!”
  • “別動,不許動,別人的東西你幹嘛去動?!”
  • “說你幾句,還頂嘴?!看我不揍你?!”

孩子調皮,父母氣急了,說些狠話、氣話,尚可理解,但無論如何,父母都不能動手打孩子。

因為每打一次,孩子的心離父母就遠了一寸,等到相隔太遠的時候,你說的話就成了孩子的耳旁風,根本聽不進心裡去。

打罵教育,永遠是下下策。

長大後容易吃虧的孩子,小時候有這些特性,趕緊改!

因此,想要孩子改變,首先要改變我們作為家長的教育方式。停止對孩子的打罵苛責,用冷靜理智的方式去處理問題,才能讓孩子找回理智和冷靜。

在這給您兩個建議:

1.採取自然後果法

這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來的。即如果孩子犯了錯。造成了不良的後果。讓他自作自受,親身體驗並承擔自己犯錯誤造成的不良後果,從中接受教訓。家長不要擔心孩子走彎路,孩子親身經歷的事情,比家長的勸說更能讓孩子印象深刻。

比如,如果孩子早上總是賴床,媽媽可以讓孩子睡過頭,讓他體驗上幼兒園遲到的後果;有的孩子不願意吃早飯,媽媽可以提醒孩子,“過了早飯時間就沒有飯吃了,如果餓了只能等到中午再吃”,如果孩子仍然堅持不吃早飯,媽媽可以讓孩子體驗一下飢餓的感覺。

最後,當不良後果出現時,父母既不要嘮叨和埋怨,也不要幸災樂禍,否則可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起到相反的效果。

讓孩子自己意識到犯錯的後果,遠比我們通過打罵教育來得及時有效。

長大後容易吃虧的孩子,小時候有這些特性,趕緊改!

2.適當滿足、理解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逛商場,喜歡東摸摸西看看,這很正常。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只是,應該注意分寸。

長大後容易吃虧的孩子,小時候有這些特性,趕緊改!

比如,在孩子去摸之前,鼓勵和引導孩子去徵求別人商場人員的同意;比如,孩子摸的時候告訴孩子注意事項(不能把東西碰壞,不能把東西弄髒)如果孩子一不小心把東西弄壞,要讓孩子自己親自道歉並賠償。(賠償錢的話,可以讓孩子以做家務的形式慢慢掙取)

其實孩子最擅長的撒嬌手段就是哭鬧,得不到玩具時大哭起來,有的家長心一軟就滿足孩子的要求。可想而知,下次孩子仍會使用這個管用的“殺手鐧”。

家長最好無視孩子的哭鬧,在視線可見範圍內先離開孩子,給孩子時間發洩情緒並且冷靜下來。在所有事情上,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吵鬧都是沒有用的,不哭不鬧是原則。

久而久之,孩子看到新奇物品,第一反應就不會去摸,而是去思考和觀察了。

教育孩子,其實很簡單。

把最小的細節當做最大的問題,把最大的問題,化為最小的細節,去一步一步地引導和糾正,相信孩子會迴歸到那個可愛、懂禮的好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