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訓練新軍,爲什麼清廷不能對其有效控制?

吳少洪


這個的得從曾國藩創建湘軍說起。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清朝政府賴以生存的江南錢糧之地都被太平軍攪的一塌糊塗。曾國藩奉命創建湘軍部隊,但是朝廷根本拿不出那麼多錢來供養這支軍費遠超現役的八旗、綠營兵部隊的民團武裝。出不了錢只好出政策,允許曾國藩在南方以各種名目自籌資金。於是曾國藩依靠在佔領區向過往的本地商人課以重稅的方式以及搶掠太平軍佔領區的錢糧來維持湘軍龐大的資金運轉。後來的李鴻章部淮軍、左宗棠部楚軍也都如法炮製,收復新疆的軍事行動所需軍費基本是靠商人胡雪巖通過借貸籌集而來。久而久之,內地各省均開始效仿,清朝統一的財政、人事制度逐漸被破壞。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滿清王朝絕對控制下的最後一支軍隊——滿洲貴族榮祿統率的武衛軍消耗殆盡,連首都北京都處於不設防狀態。於是,清王朝決定仿照西方軍制組建一支新式軍隊,具體由精通西方軍事理論學說的漢人袁世凱主持。

在袁世凱的精心安排下,確定了在全國編練36鎮(每鎮1.2萬人)新軍的練兵大綱。同樣因為中央財政吃緊,依然是由朝廷出政策、各地自籌資金的模式。

歷時兩年,全國各地總共編練出23鎮的新軍部隊,其中圍繞首都北京的直隸省有6鎮,因為是由北洋大臣袁世凱統領,因此這6鎮新軍習慣上被稱為“北洋六鎮”,無論是裝備及軍餉都優於全國其他各軍,成為袁世凱後來縱橫天下的一柄利劍!

全國各地的新軍基本上由當地的地方軍政大員組建,因為中央財政拿不出太多的錢,只好向地方政府讓渡人事權,由地方政府自籌軍費。由於革命的思潮在全國逐漸蔓延,再加上近幾十年朝廷不停的向海外派遣的留學生接受了新思想後歸國,形成了一支具有新思想、新眼界、新政見完全區別於愚昧皇權的新式文化青年隊伍。在一些開明大員如湖廣總督張之洞的號召下,紛紛加入地方新軍併成為基幹力量,成為引爆清王朝的定時炸彈。後來20世紀初縱橫中國大地的軍閥大佬閻錫山、蔡鍔、許崇智、李烈鈞這些人就是在當時以進步青年的身份加入了地方新軍隊伍。

1908年,滿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先後去世,年僅4歲的宣統帝溥儀在24歲的父親攝政王載灃扶持下爬上帝位。血氣方剛的載灃一上臺就玩起了歷代封建統治者那一套——排除異己、掌控權力,完全將國家權力置於滿洲皇族的控制下。在載灃的擺弄下,袁世凱、薩鎮冰這些兢兢業業為大清軍興不懈奮鬥的老資格軍界領袖被迫因病退休,代之而起的是他的弟弟、青年派領導人載洵、載濤和一位叫蔭昌的滿洲貴族。

整個新軍部隊上上下下被載灃這一任人唯親的舉動感到心寒,特別是北洋六鎮,其中有五鎮的軍官團均是由袁世凱一手栽培,袁世凱雖然不掌權但卻完全可以做到遙控指揮。從這個意義上說,載灃的這一舉動對軍隊的控制力不但沒有加強反而更加減弱。

武昌起義爆發後,由湖北新軍演化而成的革命軍迅速控制了武昌城,打出了革命軍政府的招牌。載灃急忙命令蔭昌、載濤、載洵率北洋六鎮陸軍南下鎮壓革命軍,出於實際需要,又將被自己下令退休的海軍將領薩鎮冰請出來指揮海軍配合陸軍作戰。

武昌前線,北洋六鎮陸軍根本不聽從蔭昌等人的指揮,基本上是處於出工不出力的磨洋工狀態。海軍更絕,薩鎮冰乾脆和革命軍搞了一個相互停火的協議。

中央軍部隊尚且如此,那地方軍呢?

武昌起義可以說是革命思潮的大爆炸,其衝擊波迅速蔓延到了全國各省。僅僅12天后,南方大部和北方一部紛紛宣佈獨立,成立各省自己的革命軍政府。而很多省的軍政大員都是被本省的新軍中基層軍官殺死後自己取而代之,比如統治山西長達38年的閻錫山,當是就是山西新軍的一個相當於團級幹部的標統,殺了巡撫和協統,自己當了革命軍政府的都督。在雲南,當地新軍協統蔡鍔在革命黨人唐繼堯幫助下發動兵變,拿下總督府,宣佈雲南獨立。而第一個衝入總督府的則是後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人、開國元帥朱德!

到12月底,大清帝國治下的23個省級行政單位有15個宣佈獨立,帝國完全陷入土崩瓦解的狀態。無奈之下的載灃只好重新請袁世凱出山指揮北洋六鎮繼續鎮壓革命軍。袁世凱掌握軍權後,其實也毫無回天之力,只是以此逼迫清王朝解散皇族內閣實行憲政,然後攫取了清朝皇室最後一點家當——300萬兩白銀壯大自身實力並最終成為清王朝的送葬者。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清朝末年的新軍失控,表面上看是革命黨與舊勢力的矛盾爆發。實際上,在暗地裡卻是滿漢官員之間的權力鬥爭。



清朝入關後,有一套比較完整的防備漢人奪權的軍事體系。八旗在各地都有駐軍,而各省的總督、巡撫和提督、總兵,相互之間又有牽制關係。這樣一來,地方上的封疆大吏無法做強做大,軍隊的訓練和調動,也能始終掌握在清廷的中央政府手裡。(滿人的手裡)

但是太平天國之後,八旗形容虛設,綠營也不堪一擊,原先吆五喝六的滿蒙貴族,對軍隊實際上已經完全喪失了掌控。只不過當時清廷仍然還有點餘威,慈禧老太婆靠著他的政治手腕還能鎮得住地方的漢人實權派


但是八國聯軍侵華,給了清廷中央政府和慈禧老太婆當頭一棒。中央權威的盡失!地方的實權派完全不拿中央當回事。於是,清政府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立憲改革。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一定會說,咱大清也搞君主立憲了,這是好事呀!然而事實的真相卻並不是那回事。清末所謂的立憲,實際上是藉著立憲這個藉口,加強中央集權!把之前讓給漢人實權派的權力再收回來。當時就有不少頭腦清醒的人指出,慈禧搞立憲的目的,就是藉變法之名,以收集權之實。繼續維持滿洲人的統治地位。

既然立憲了嘛,那麼軍隊的指揮權,自然就要收歸到中央政府。當時的滿蒙八旗和綠營都是垃圾,地方實權派訓練的練軍(比如湘軍和淮軍),通通都作廢,統一改編為巡防營。朝廷另起爐灶,按照西式的標準,訓練了一批新式陸軍,也就是所謂的新軍



所以新軍的建立,並不完全是為了鞏固大清國防的需要,關鍵點在於:慈禧要把漢人精英官僚訓練出來的那些什麼湘軍、淮軍,全部裁撤掉!讓滿洲人重新掌握軍隊的指揮權,也就是掌控新軍

但是當時的新軍普遍也是漢人訓練的,比如袁世凱、徐世昌、馮國璋、段祺瑞等人訓練出來的北洋六鎮;

張之洞鼎力支持訓練出來的湖北新軍。這些新軍的指揮官,仍然都是漢人。等於軍權還是掌握在漢人手裡。於是慈禧想出了一個先砍頭,再剁手足的辦法。

1906年,慈禧前往天津閱兵,在閱兵場上逼迫袁世凱交出了北洋四鎮兵權,並且辭去各項兼差,僅保留兩鎮的指揮權;

1907年,御前會議上,載灃等人又逼迫袁世凱辭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的實權職務,明升暗降為軍機大臣和外務尚書。張之洞在同年也被免去湖廣總督的職務,明升暗降隨袁世凱一起調入京城。湖廣總督一職,由漢軍鑲藍旗出身的趙爾巽接任

1908年,慈禧病死後,身為攝政王的載灃拿出了光緒遺詔,聲稱要殺袁世凱。所幸當場的張之洞等人極力維護,袁世凱才免於一死。但被免去了所有職務,趕回河南老家釣魚,永遠不準出仕。



罷免袁世凱只是第一步,緊接著還要收回其它部隊的指揮權。比如載灃就自封為陸海軍大元帥,名義上成為全國總司令;滿洲正白旗出身的蔭昌為陸軍大臣,將北京附近各省的新軍指揮權收歸中央;滿洲親貴出身的載澤、毓朗和善耆等人掌管新軍指揮權。其實就是讓蔭昌接替袁世凱,讓載澤等人控制每一個鎮,直接指揮各鎮的行動。而原來各鎮的統制,比如段祺瑞、曹錕等人則要靠邊站,淪為名義上的指揮官。

另外,攝政王載灃還派自己弟弟載洵為海軍部大臣,把原本一直就是漢人指揮的海軍也收回到滿人的手中;並且載灃還下令,從滿洲八旗中抽調精幹之人,編練為禁衛軍,讓他的另一個弟弟載濤為軍諮府大臣,統領禁衛軍;並在北京設立了專收滿人的貴胄學堂,培養八旗自己的軍事人材。

通過這一系列的調動,在太平天國和洋務運動之後崛起的漢人實權派,蕩然無存!各省的漢人督撫,漢人軍官,也基本上被滿人和漢軍旗人所取代。




如果站在滿洲人的角度來說,載灃的這一套操作,是符合他們利益的。但是站在當時那個時代來講,載灃簡直蠢透了!據說當時袁世凱被撤換時,張勳就在一旁嚷嚷,乾脆他孃的造反算了!只不過袁世凱覺得時機還不到,沒有同意。但是讓載灃這麼一鬧,地方上的新軍指揮官就不幹了!

什麼意思?我們辛辛苦苦訓練的軍隊,你們直接撿現成的?撿現成的也就罷了,起碼給點補償啊!直接派滿八旗來接手,我們這些漢人怎麼安排?給你們白白打工了?

以後孫文的炮黨再鬧事,你們滿人去鎮壓吧!我們不會再給你們賣命了

所以在武昌起義時,蔭昌根本就指揮不動北洋軍!段祺瑞被馮國璋等人故意磨蹭,就是要逼清政府,讓袁世凱重新出山。因為袁世凱這個總司令不出山,他們這些師一級的將領遲早也會被撤換掉。落一個兔死狐悲、鳥盡弓藏的下場。



紫禁城的那幫滿洲貴族,最早還沒把武昌起義當回事,原本以為只是小股刁民鬧事,派軍隊去鎮壓就可以了。誰也沒想到,武昌新軍只是在湖北那麼鬧騰了一下,大清朝各省都跟著鬧獨立了。勢頭之猛,超乎載灃等人的想象。

江蘇巡撫程德全、廣西巡撫沈秉堃、安徽巡撫朱家寶、兩廣總督張鳴岐、山東巡撫孫寶琦等人,這些人可都是朝廷命官。面對載灃等人卸磨殺驢的新政,最後也跟著反了!他們認為反正也會被撤職,還不如搏一把。

後來迫於無奈,載灃等人只得把袁世凱又重新請回來。袁世凱這次回朝,心裡面門兒清,要不把那幫滿族親貴徹底搞死,自己肯定也是白白替人家打工。最後還是落個明升暗降,趕回老家的下場。而且老馮和老段跟中央政府頂著幹,肯定也沒有好果子吃。那麼,乾脆把這個大清朝滅了算了吧!

所以清末新軍不服從指揮,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新軍將領對滿洲貴族卸磨殺驢的做法不滿!


當然了,因為利益分配不公導致反滿,這個現象主要集中在北洋六鎮。而在南方各省的新軍中,情況與北洋新軍又略有不同。

比如湖北新軍,當年張之洞在位的時候,他對湖北新軍非常重視,投入了非常大的資金。但是當張之洞離職後,削減開支成了常態。這樣一來,新軍對清政府的不滿就可想而知了。在當時的湖北新軍中,革命黨的排滿宣傳基本處於公開化狀態!

舉幾個例子。在當時的湖北新軍中,像《揚州十日》、《嘉定屠城》、《孔孟心肝》這些痛斥滿洲人欺壓漢人的刊物,是可以在士兵中公然傳閱的。而像《商務報》、《大江報》等這些革命黨控制的報紙,因為他們經常會報道一些軍官剋扣軍餉、滿人欺壓漢人的報道,贏得了很多士兵的支持。以至於聲譽日起,報紙的銷量日增。

據當時人回憶:部隊裡的革命氣氛較濃,幾乎所有的士兵都剪了辮子,表示對清朝統治的反抗,誰要不剪,就會被罵作豬奴才

而且新軍的來源主要是兩部分:一是破產農民和城市遊民;一是小知識分子,尤其是海歸留學生。

這第一類人員本來就對滿洲人的統治沒什麼好感,再加上裡面有很多人都是窮人,很容易受革命派鼓動;第二類人員是因為受到西方和日本新思想的影響,對滿州人的獨裁統治也非常痛恨。



除了湖北新軍之外,雲南和廣西新軍也是反滿的重要據點。

據朱德回憶:當時雲南新軍和講武堂的官長,李烈鈞、唐繼堯、劉祖武、顧品珍等人,大多都是同盟會員,其他一些教官或者是同盟會員。有時候教官在上課時,說著說著就站在椅子上大聲高呼,讓滿州人的統治滾下去,大家不要當亡國奴!

南方新軍都是這種調調,新軍要不失控,還聽滿洲人的指揮,那才有鬼呢!

有人或許要問了:難道清政府不管嗎?

是的,清政府的各級官員還真的不管!上面不是說過了嗎?載灃一上臺就是各種理由收回權力,地方督撫誰敢當這個出頭鳥?要是被抓住了小辮子,丟官是小,丟命可就虧大了。而且還有一點,因為中央要集權嘛。所以地方督撫的任期都很短,通常就是幾個月或者一年,官員就要調走。這種流水官,他們才懶得管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呢。

所以新軍中的反滿革命宣傳,地方當局基本上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即使發現了,頂多解散組織、開除軍籍,採取的是息事寧人、不予深究的態度。



所以歸根到底的說,清廷對新軍的失控,其實是對官員的失控。雖然滿洲貴族一直在強調滿漢一家親的概念。但說的和做的,完全是兩碼事。在漢人官員看來,你吐出來的東西,還能再吞回去?如此厚顏無恥,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另一方面,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新軍士兵也是對滿洲人的統治早就不滿了。當南方的新軍和北洋新軍達成了共同目標後,清政府的完蛋,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Mer86


有網友問:清朝末年訓練新軍,為什麼清廷不能對其有效控制?首先,清朝建立新軍,操之過急,在全國各地建立軍校,各省分別負責新軍建設。這也就造成了清朝滅亡以後,軍閥分立的一個結局。

在清朝朝廷來說,就是根本無法掌握,各省建立起來的新軍。其次,清朝廢除科舉制度太快,科舉制度,是清朝存在的根本,當全國僅存的宣揚忠孝理念的那些士紳讀書人都開始因為,廢除科舉而拋棄清朝朝廷的時候,清朝還能指望誰呢?

清朝可是依靠這些人組成的湘軍,淮軍和各省練勇,才多維持了幾十年。清朝建立新軍,首先應建立一個真正的有權利的練兵處,朝廷直接掌管軍校,招收有功名的讀書人進入各級軍校。比如陸軍大學必須擁有初級軍校和秀才2個功名才可以報考。

清朝自己直接管控軍校,保存科舉制度,讓有功名的人進入軍校掌管部隊,同時直接掌控財政和發餉晉升環節。在各級普通學校加強忠孝教育。再由這些人再逐漸建立新軍,有一個團軍官就建立1個團,有一個師軍官就建立1個師。

清朝建立新軍,首先是就顧著招收小學文化,結果招募進來大批反清思想學生。其次交給各省督辦,就連軍校都是各省督辦,軍餉也交給各省,甚至個人發放。朝廷就擔任一個空頭總司令,結果就把新軍都搞成了,充滿反清思想的私人部隊。

其實,如同,在八國聯軍戰爭當中,戰績最好的,聶士成武衛軍一樣,那個時代,根本不需要招收小學水平士兵,直接招募樸實青年農民,到了軍營以後先教育忠孝思想,再教授軍事知識即可。


深度軍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知識分子那麼容易被控制嗎?

為什麼滿清能夠控制湘軍、淮軍?

因為湘軍、淮軍本質都是土農民,不學無術,識字的不多,只知道搶錢搶糧搶娘們,不難對付。

但張之洞的自強軍,也就是武昌起義的骨幹力量,就完全不同。

張之洞相對開明,強調唯才是舉,對於有能力的軍官一律招攬。

這樣一來,大量文化的知識分子,成為自強軍的軍官。

這裡面,頗有一些革命黨人或者傾向於革命的軍人。

在庚子事變以後,稍有常識的新式知識分子,都明白滿清朽木不可雕,不推翻它必然亡國滅種。

所以,在同盟會的宣傳鼓動下,自強軍中大量軍官都接受了新思想,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因為庚子事變的慘敗,中國被列強蹂躪,以及民不聊生的現狀就擺在眼前,這比任何宣傳教育都要管用。

同時張之洞自強軍,對於士兵要求也就高,希望士兵儘量識字。

一旦識字,就能看書,一旦能夠看書,就容易產生自己的思想,不會隨便被人左右。

所以,新軍士兵中也有大量接受革命思想的人。這就是天下大事,已經到了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而地步。

這種情況下,滿清已經控制不了自強軍,武昌起義也是必然。

至於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又是另一回事。他是一支相對封建的僱傭軍性質,完全成為袁世凱的私人護軍。

他們的本質同淮軍和湘軍區別不大,但實用新式武器,採用新式訓練和戰術,所以戰鬥力比較強。

不過,北洋軍的士兵大多不識字,也是為了榮華富貴作戰。

至於軍官文化素質也較低,比如段祺瑞自己也是靠袁世凱幫忙作弊,才通過考試保住地位。

這樣一支較為無知的部隊,比較容易控制,但絕非是滿勤控制,而是袁世凱控制。

其實,袁世凱為了控制北洋新軍花費了巨大的心血,不惜和段祺瑞、馮國璋等人結成姻親。

至於北洋新軍的軍官,幾乎都是袁世凱的人。如果不是袁的嫡系,哪怕你留學日美,軍事素養再高,也很難進入北洋部隊。即便進去了,往往也是不能帶兵,只是從事教學或者單純的技術工作。


薩沙


歷史的發展就像拍電影,偏離劇本是常有的事。誰能想到,大清三百年基業,最後竟毀在幾千名新軍手裡?最具諷刺意味的是,清廷編練新軍的初衷是為了救命,熟料培養的竟是掘墓人!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新軍會失控?

祥哥以為,這個問題涉及四股力量:清廷中央;地方督撫;革命黨人;新軍士兵。

新軍失控的源頭,還是在於清廷中央權威的喪失!

清廷編練新軍的目的何在?有人說是為了與國際接軌,提高軍隊戰鬥力。這恐怕只是一個層面,還有一個層面,就是藉此機會加強中央集權!這是慈禧搞清末新政的重要策略,即“藉變法之名,以收集權之實”,後來的攝政王載灃只是繼承、強化罷了。

一場持續1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徹底打破了清朝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結構,讓“內重外輕”、“滿重漢輕”的格局整個顛倒過來,後來出現的東南互保就是最有力的證明。清廷就是要打造直屬中央的新軍,破除地方督撫盤踞一方的格局。所以,光緒頒佈練兵上諭時,特別指出要大規模裁撤舊式勇營,在全國範圍重新編制新軍,為的就是改變之前湘軍、淮軍的“兵為將有”模式。

慈禧與載灃

清末新政說白了,就是一場中央與地方的權力爭奪戰。從開礦、築路到借款、軍權,統統要收歸中央,這勢必激起地方督撫的強烈反彈。比如,有人上摺子稱:“一省之治亂,責成督撫,若無軍事實權,將無從擔負疆圻責任。”赤果果威脅啊。民初有份報紙曾這樣寫:“前清督撫,常利用其中間地位,以施其狡獪之伎倆,當民氣強盛時,豫揣中央之意旨必將屈從輿論,則竭力鼓吹髮揚民氣,藉人民之後援以抵抗中央……清廷之失墜,其近因以此為著。”不過,清廷最初還是佔了上風,採取的辦法就是加強督撫流動性。最典型的例子,編練新軍效果最好的袁世凱和張之洞,都先後被調離。

但這終究只能治標不治本,練出來的新軍在本質上仍然是地方軍,而非中央軍。原因有兩個,一是新軍採取分省編練方式,兵源基本來自當地;二是為了吸引優質兵源而實行“厚餉制”,但中央財政根本沒錢,最終還是由地方自籌。換句話說:新軍效忠的對象根本不是中央。調離督撫的做法只能激化雙方的矛盾,而從中受益最大的,是革命派!(注:地方也缺錢,所以厚餉制根本無法實施,只能欠餉、減薪,勢必導致軍心不穩)

在人事和財政兩大核心層面,清廷都無法加以實質性控制,失敗是必然的!而清廷無法將新軍真正掌控在手裡,造成的直接結果是:革命派的排滿宣傳基本處於公開化狀態!

舉幾個例子。

在湖北, 革命黨人設立秘密印刷所翻印革命書籍, 因為通俗易懂而且可以歌唱, 在新軍中影響很大,“官長目兵, 公餘之暇莫不奢談革命, 互相砥勵, 其以 《揚州十日》、《嘉定屠城》、《孔孟心肝》 以及《民報》 諸刊物作為誘致之宣傳品”。革命派還掌握《商務報》、《大江報》等報紙, 以士兵利益維護者身份出現, 凡軍中有剋扣軍餉、 不合輿情之處無不盡情暴露, 以至聲譽日起, 銷路日增。

在南京第九鎮, 何遂回憶說:“部隊裡的革命氣氛是較濃的。 幾乎所有的士兵都剪了辮子, 表示對清朝統治的反抗, 誰要不剪, 就被罵作‘豚尾奴’。”

在廣西,“革命宣傳是多樣化的, 有時也是很大膽的。如何遂兼任幹部學堂教官, 常在課堂上闡說種族大義”。他曾經慷慨激昂地對大家演說, 聲稱“我們要讓滿州人統治下去, 不久就當了亡國奴”,宣傳“孫先生的黨徒遍於天下, 只要我們中間有人起來振臂一呼, 就會天下響應。”

在雲南講武堂,據朱德回憶,“總辦是李根源, 教官有方聲濤、 趙康時、 李烈鈞、羅佩金、唐繼堯、劉祖武、顧品珍等人。他們大都是同盟會員, 其他一些教官或者是同盟會員, 或者是受到了同盟會革命宣傳的影響的。 講武堂的學生有500多人,其中許多是不滿於現狀的青年。不久,就在講武堂中建立起同盟會的組織,秘密宣傳同盟會宣傳革命的書刊。大家經常討論和考慮的,就是怎麼發動革命起義。這樣,雲南講學堂就成為雲南革命力量的重要據點。”

……(此處省略一萬字)

就這勢頭,新軍不失控才有鬼呢!

有人或許要問了:中央鞭長莫及,難道地方官也不管嗎?恭喜你,答對了。地方當局基本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即使發現了,頂多解散組織、開除軍籍,採取的是息事寧人、不予深究的態度。為嘛?槍打出頭鳥啊,誰那裡出事,必定招致中央的干涉!當然,也有管控比較嚴厲的,像四川,但比較少。(北洋新軍情況比較特殊,不在此列)

當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新軍的人員構成!

新軍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破產農民和城市遊民;一是小知識分子尤其是留學生。

第一類人員本來就對清朝統治沒什麼好感,再加上裡面有很多是原先的會黨,很容易受革命派鼓動;第二類人員是因為受到西方新思想的影響,發揮作用的主要是留日士官生,辛亥革命後各省兵權幾乎都掌握在他們手裡,像蔡鍔、李根源、唐繼堯等(都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知識化的提高確實是新軍一大特色。這與清廷搞清末新政,大規模建立新式學堂,並鼓勵留學存在直接關係。再者,廢掉了科舉,一大幫讀書人沒有了出路,只好投筆從戎。(暗殺風潮也與廢科舉有直接關係)此外,這幫小知識分子大都處於青春叛逆期,滿腔愛國熱血無處釋放,引爆他們不需要費多大力氣!

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注重士兵文化素質,是張之洞編練湖北新軍的一大特色。但是,在他離開湖北後,協統王得勝、劉溫玉和標統李襄鄰一起公稟湖廣總督趙爾巽,要求以後“添練新兵不用讀書人”。張之洞聽說後,表示“殊屬可駭”。這件事很能說明新軍知識化對軍隊的影響。

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有一段話說得很精彩:

“一個社會想把軍隊西方化而讓其他方面保持原樣,這是空想;這在彼得式的俄國、十九世紀的土耳其和美赫麥德·阿里的埃及都得到了證實。因為不僅是一個西方化了的軍隊需要西方化的科學、工業、教育、醫藥,就是軍官本身也接受了一些和專業無關的西方思想———如果他們出去留學學習本行的知識的話那就更是如此。”

所以,祥哥一直認為:清末新政搞得越好,大清朝亡得越快!

個人淺見,歡迎指正!


讀史品生活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

一國的軍隊,朝廷指揮不動,不僅僅是清朝面臨的問題,中國兩千多年的歷代封建王朝都面臨這個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歷朝歷代的中央政權也付出過巨大的代價。

張之洞有個幕僚叫辜鴻銘,現在很多人都稱他為國學大師,其實他西學更好,對西方國家的認識遠遠深於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因為他是在西方長大的。


甲午戰爭之後,張之洞被召至京城面聖。袁世凱此時正是北洋練兵大臣,北京的佈防也主要由北洋新軍來擔任,為了張之洞的安全,袁世凱派了一隊北洋軍到張之洞府邸護衛。辜鴻銘也在這期間見到了袁世凱,兩人展開了一段對話。對話的主題就是題主問的這個問題。

二人一中一西,都是當時中國頂尖的人物,就算雅談,也必定意味深遠。

袁世凱首先發問:西洋練兵,其要旨何在?

不得不說,袁世凱此問,暗藏機鋒,因為此時張之洞也在練新兵。他或許覺得,有辜鴻銘這個精通西學的幕僚,練兵之法,總會有不同之處。

辜鴻銘回答說:首在尊王。

先不說西方練兵是不是首在尊王,辜鴻銘的回答實在是針鋒相對,語帶譏諷。因為辜鴻銘看不慣北洋兵只知袁項城,不知滿清朝廷。

袁世凱接著發問:聽說閣下撰寫過一篇《尊王篇》,我想聽聽,閣下的尊王到底是什麼含意。

辜鴻銘回答說:西方各國派國家的軍隊去護衛大臣的府邸,對於西方朝廷來說,都是異數,很不尋常。你今天卻派兵給同僚看家護院,實在有點用國家的兵去交好同僚的嫌疑。這些兵只知道自己的將帥,不知道朝廷,一旦拉出去打仗,豈不是無法統一指揮?因為都只認自己的上級,不認國家的號令。因此,就算這些兵訓練有素,號令嚴明,裝備精良,也難以打勝仗。因此鄙人覺得,練兵之首要,在尊王。讓兵都知道朝廷為大。


以上就是辜鴻銘袁世凱二人的對話。這段對話不是原文,我轉述的。

通過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出,這兩個人,都特別在意軍隊的歸屬問題。換句話說,兵聽誰的?聽上級的還是聽國家的?

總結起來說,軍隊是否應該國有?

在歷史上,一旦軍隊不能國有,即中央政權無法直接控制,就會致亂,甚至改朝易代。

東漢末年,孱弱的東漢朝廷根本無法控制地方軍隊,這就導致董卓的西涼兵趁虛而入。因為這些兵只知有將,不知尊王。後來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也是同樣的道理,十八路諸侯的兵都成了私兵。


問題就在這裡,朝廷因為控制不了國家軍隊,所以無法限制私兵的出現,曹操回到家鄉,輕而易舉就拉起來一支青州軍,天下有權有勢的都這麼幹,所以有了十八路諸侯,有了東漢末年的大動亂。

同樣的,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各鎮的軍隊只知節度使,不知唐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歷朝歷代的中央朝廷,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當然,也付出了很大代價。

例如宋朝,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今日宋太祖做了皇帝,如果不讓朝廷控制軍隊,那麼他日說不定又有哪個大將黃袍加身了。


宋朝還在制度上對兵權做了限制,就是用文官帶兵,並且不停地調換軍隊首領。

然而,宋朝為這種改變,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導致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整個宋代,由於這種改變,軍事上面對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一直處於防守的劣勢。宋代也是秦漢以後,明清以前,唯一一個沒能大一統的長期王朝。

清代,為了解決軍隊歸屬的問題,雍正帝設立了軍機處,縮短了軍隊跟朝廷之間的通道,傳統的兵部,不再具有對軍事的決定權。皇帝本人可以直接在軍機處指揮千里之外的軍隊,如臂使指一般靈活。

但是,由於清朝八旗軍和綠營兵的驕奢懶散,戰鬥力極快地降低,面對太平軍強大的攻勢,不得不允許地方私兵的出現,這時候江忠源的楚勇,曾國藩胡林翼的湘軍,開了地方團練的先河,接著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這類私軍不斷湧現。


這些地方團練軍隊,都是隻知有將,不知朝廷。很多團勇,都是家人父子,親戚朋友,同鄉同學所組成,為了維繫這種軍隊的戰鬥力,組織團練的曾國藩等人,就不斷宣傳同袍情義和將領的權威恩惠。

以至於,很多團勇,他們打仗的目的不是為了朝廷鎮壓地方叛亂,而是保衛家鄉免受騷擾,為了升官發財,為了效忠統帥。

袁世凱北洋練兵,也承襲了這種團練色彩,甚至猶有過之,朝廷完全無法越級指揮北洋新軍。在北洋軍眼裡,袁大帥比朝廷大。

這也是辜鴻銘為什麼要對袁世凱滔滔不絕論述“尊王”的原因,袁世凱的北洋軍號稱“新軍”,卻完全跟西方的軍隊國有背道而馳,無怪乎,辜鴻銘在書裡罵袁世凱為賤種。


其實,當時清朝中央朝廷已經非常孱弱,別說指揮軍隊了,連地方官府都指揮不動了。清末就有人說過,地方小官廳只知督撫僵臣,不知朝廷皇帝。

當年的東南自保,就是一個明例。

甚至那時有人預言,不用等洋人來劃分中國,中國人自己就把國土瓜分了。


西堤君



1908年之後,清政府,尤其是滿清朝廷中以攝政王載灃為首的新一代少壯親貴,當然想盡辦法,挖空心思要把新式陸軍這支戰鬥力最強的武裝力量控制在手裡,但是這裡有兩重大矛盾。第一重,滿漢之爭,這個大家都明白,當然還有第二重:新舊之爭。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判斷:軍隊往往是這些前現代化國家中最激進,最主張革命和改革的力量。為什麼呢?說白了,前現代化國家的腐朽政府要想鞏固自己的統治,最方便,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國防現代化。工業革命後的職業軍事機構,是高度職業化,技術化的,這就要求軍隊的骨幹力量,中下級軍官,必須用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但是這些年輕人經過系統的西化教育,接受了西方先進文明潤物細無聲的影響,自然而然就會對自己身處其中的腐朽落後制度產生厭惡,產生對其進行改造的慾望。接下來就是讓我們來看看晚清滿清朝廷努力掌握軍權的嘗試是再怎麼失敗的。


載灃一上臺,就始終不渝地把抓軍權列為自己的頭等大事。正如馮兆基在《軍事近代化與中國革命》中所說的那樣“對於軍事權力組織的優先重視,是晚清朝廷同時必須在列強壓力和國內革命趨勢中保持其地位的必然結果。”。對於年僅26歲的載灃來說,對於軍權的異常重視也與1901年那次印象深刻的赴德旅行密切相關。載濤在回憶錄中說,載灃受德國軍國主義影響極深,“因為他早年在德國目睹德皇族從幼年時起,就身受極嚴格軍事訓練,所以國勢那樣強盛,早就有心效法。”在德國的見聞,使載灃認識到,“欲使皇室強盛,必先集中兵權;欲使國家富強,必須重視武備。”在載灃乘坐貝仁號前往德國的旅途中,他就目睹:“有自上海返德之德國陸軍將官兵弁240名,每次在船操練兩次,下午各兵洗槍後呈其管帶官驗查,軍器軍裝,亦逐日檢視毋或稍懈,其軍中所蓄之犬能送信,尋覓救助被傷之人”,從而概嘆“德國陸軍之精歐洲稱最,於此可見矣。”1901年8月2日,在波茨坦會見德皇之後,載灃一行應威廉二世之邀前往但澤觀看德國陸軍演習,其軍容之強盛,以及德皇在普魯士軍國主義體系中的至尊地位更使載灃心嚮往之,:“觀德皇親自指揮騎兵操演,與將弁同馳,驟同勞苦……進攻退守如臨大敵,亦一大觀也。”屆時陪同檢閱的德國皇儲,與載灃私誼甚好的亨利親王告訴他,德國軍隊中從低級軍官以至高級將領,都有皇族,皇族為軍隊效忠對象,也是國家利益之象徵;這種論調無疑聽得載灃十分入耳。

載灃上臺後掌握君權的第一個舉動,就是宣佈裁撤近畿省份的練兵處,將其新編陸軍直接劃歸中央陸軍部指揮;1908年12月25日,剛剛接過攝政王權柄不過40天的載灃下令成立專歸自己統轄的禁衛軍,由北洋陸軍第一鎮滿兵中抽調組成,以其弟貝勒載濤、貝勒毓朗、陸軍部尚書鐵良為訓練大臣。這支部隊不僅裝備先進,而且待遇優渥:“悉著呢衣革履,一切領章帽記,製造均屬優良,以示判別面而壯軍容。”次年初,載灃諭令撤銷各省督撫所兼陸軍部尚書或侍郎銜,預備徹底剝奪地方督撫手中的兵權,對此,河南巡撫寶棻曾憂心忡忡地上奏摺表示:“督撫權限分析,宜加慎重,司法、外交劃歸中央,惟軍事一項宜勿奪其統屬之權,以資調遣,對此,載灃自然是嗤之以鼻,僅僅把奏摺留中不發了事,然而東三省總督錫良,乃至身為滿洲大員心腹的瑞澂亦相繼上奏表示反對,甚至發出:“兵政何能遙制,一有不慎,督撫臣不足惜,其如大局何?”的警示危言,弄得載灃只得妥協退讓,宣佈一旦地方有事需調軍彈壓,應由地方督撫與陸軍部協商後共同上奏,“請旨派用”。

為了從制度上保障滿洲親貴對兵權的絕對掌握,載灃於1909年7月15日,連下三道上諭,分別下令籌辦海軍處,並將陸軍部中的軍諮處分離出來,分割了原本歸陸軍部所有的一些重要權力,成為直接對皇帝負責的專職軍事顧問與指揮調度機構獨立機關:“凡關於規劃籌防用兵及重要事件,均由軍諮處慎密酌擬,呈請陸軍部堂官複核,會同軍機大臣具奏請旨遵行;”新獨立的軍諮處在建制和職能上仿照日本參謀本部,目的是要成為“贊佐攝政王統率陸海軍的總參謀部規模。”這個新機構被載灃交給皇族毓朗以及其弟載濤管理。為了進一步將軍權攬於己手,與陸軍部相對抗,載灃又於1911年改組“皇族內閣”之時,正式將軍諮處改為凌駕於陸軍部之上的軍諮府。

對於海軍這個曾經在甲午戰後一度被清廷忽視的軍種,載灃也堅定不移地試圖將其完全納入自己的彀中。1909年2月,載灃下詔,令肅親王善耆,度支部尚書載澤,海軍提督薩鎮冰等負責妥慎籌劃海軍事宜,5個月後,載灃以憲政編查館奏定憲法大綱內有關條款,發佈上諭,宣佈皇帝為大清國陸海軍大元帥,未親政前由監國攝政王代理;並命六弟載洵,提督薩鎮冰出任籌劃海軍大臣。10月,載,薩兩人受命出訪歐洲,乘坐客輪穿越蘇伊士運河,首先遊歷意大利,奧匈帝國,參觀軍港船廠,分別訂購了兩艘400噸級驅逐艦“鯨波”與“龍湍”號,旋即前往德國,這個晚清軍工技術採購引進最為頻繁的歐洲工業後期強國。兩人先後考察採訪基爾軍港,伏爾鏗造船廠,以及毛瑟兵工廠等地,並一次性訂購了三艘驅逐艦與兩艘內河炮艦。

載灃的另一個心腹大患,就是北洋六鎮。雖然袁氏已經貶官回鄉,但北洋六鎮精兵仍然為其遙制。在1906年11月丙午官制改革啟動後,慈禧與陸軍部長鐵良就迫使袁世凱主動奏請將第一,三,五,六鎮“均擬歸陸軍部直接管轄,無庸由臣督練”並在袁氏就任軍機後,解除其剩餘兩鎮的指揮權。1910年12月,陸軍部長蔭昌在載灃的授意下,宣佈解除了直隸總督對北洋第二,四鎮的指揮權,並將東北袁氏嫡系徐世昌麾下的北洋第五鎮調至山東,並將掌握近畿北洋第一鎮兵權的段祺瑞外放為江北提督。為了進一步打破北洋系軍人在新軍中盤根錯節的勢力,載灃,蔭昌等清廷少壯親貴開始倚重不為袁氏所看好的日本留學士官生,作為制衡乃至替換袁氏北洋系軍人的籌碼。1907年,在日本的軍事留學生總人數已經達到520人,此後人數更是螺旋上升。留日學生中最出類拔萃的“士官三傑”:吳祿貞、藍天蔚、張紹曾均被任命為清軍高級指揮官。吳祿貞取代段琪瑞出任第六鎮統制,藍天蔚出任第二混成協協統,張紹曾出任第二十鎮統制。在清政府於辛亥革命前編成的十四鎮(師)十八混成協(旅)四標新軍中,留日士官生出身的統制(師長)就達五人。在載灃等滿族親貴視為命脈的軍諮府和禁衛軍中,軍諮副使哈漢章以及第一至第五廳廳長几乎都是留日士官生;禁衛軍管帶蔣百里被良弼,載濤與毓朗“奉之若師”。然而為載灃忽略的是,袁氏之所以拒絕在北洋軍中任用日本留學生,並非是因為其軍事素養不如段祺瑞等留德系軍人,而是前者與海外革命激進團體越來越近的聯繫,留日士官生多數來自直隸,湖北,湖南,浙江等省份,然而其中的幾個沿海南方省份卻以立憲地方主義,和激烈的排滿傳統著稱,而日本為同盟會等革命團體之海外大本營;出生於紹興,後擔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的黃郛就是其中的顯著代表,1904年加入浙江武備學堂後,黃氏就被選為官費留學生進入日本振武學堂留學,期間參加了同盟會與黃興組建的激進革命團體“鐵血丈夫團”,每至放假回國期間,就偷偷將同盟會引發的激進傳單與讀物偷偷帶回,在浙江新軍同袍中散發,極力宣傳排滿興漢,建立民國。

有鑑於此,載灃很快就發現,自己苦心經營,倚仗的軍事力量只不過是一座被自己踩在腳下,時刻會噴發的活火山。1910年1月,當載洵結束歐美海軍考察,取道俄國西伯利亞大鐵路乘坐火車回國時,曾擔任安徽新軍混成協馬營和炮兵隊官的革命黨人熊成基曾佈置暗殺任務,事洩被捕,審訊中熊氏大義凜然,歷數清廷罪狀,第一條就是海陸軍權不予漢人;他質問說,近年來創設海陸軍,若真有自強禦侮之意,中國之大,豈無人才,為何偏要假手載濤,載洵等滿清近支親貴?再過一年後,正是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正式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長江南北的新軍迅速隨之起事。北洋新編第20鎮陸軍,第六鎮也在吳祿貞等新軍革命黨領導下於灤州,石家莊起事兵諫,正式成為了清王朝覆滅的直接掘墓人。


晴天有時下豬


所謂的八旗精銳,那些女真貴族,早就在入關後五十年內腐朽了,因為八旗子弟是世襲的,爵位官職也能世襲,而且年年都有朝廷的奉養銀,其實就是三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花錢養著這群八旗野豬!到了清朝中後期當時,能打仗的滿族人就更少了,而且朝堂之上有作為的滿族官僚基本已經沒有了!康熙重用漢人不僅是漢人能謀善斷,勤奮刻苦,而是一種無奈之舉!當時漢人綠營佔到滿清全國總兵力的百分之70,從地方縣令到像左宗棠這樣的封疆大吏,基本都是被漢人把持。





滿清向十一國宣戰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遏制義和團運動,拒絕承認滿清政府支持義和團的決議!這使得我國東南部免於戰火,史稱“東南互保”,在如此重大問題上,地方大臣竟敢而且能夠聯手抗衡朝廷!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滿清政府對地方的控制不斷的被削弱!這導致滿清政府威信掃地,統治下各省及各實力人物由此開始軍閥化!




徐梵澄在“蓬屋說詩”第十六則中記載:“有云:‘臣罪侍東南,不敢奉詔。’南皮(張之洞)奮然擲煙槍而起曰:‘這老寡婦(指慈禧太后)要駭她一下!改: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辜鴻銘甚至提出江南獨立計劃!

武昌起義後,各地紛紛獨立,除了北京及其周圍的省份還有幾個八旗貴族掌控著!其餘省份的大都擺脫了清政府的統治,可以說清政府滅亡有三點:①被八旗貴族玩垮的,②被西方列強打垮的,③被漢人擠垮的!



Ant一Hunter


庚子國變之後,慈禧太后感到深深的愧疚,因此在迴鑾的過程中,慈禧太后就下達了開始新政的諭旨。清末新政的一個核心措施就是編練新軍。之所以將編練新軍放在突出的位置,就在於清廷吸取了歷次戰爭失敗的經驗教訓,清廷意識到建立一支現代化的新式陸軍的重要性。

但是,清政府最終卻失去了對新軍的控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新軍的來源決定了清政府管理的難度。所謂新軍,就是完全採用西式的訓練體系,裝備的軍隊。實際上是與舊式的八旗、綠營兵相區別。新軍規劃在全國編練三十六鎮,但是直到清朝滅亡,這個計劃都沒有完成,不過其中實力最強的北洋六鎮倒是完成了編練。新軍在招募兵員時,採用的是新式的募兵制,因為待遇和前途都好於八旗、綠營,因此報名參加新軍的人甚多,這就給新軍的錄用提供了很大的挑選空間。最終被選為新軍的一般都是文化水平比較高的一些人。

特別是1905年科舉制被廢后,大量的讀書人沒有其他去處,因此許多人都選擇了參與新軍。如何管理這一批有知識、有文化、有思想的新軍,是清王朝始終解決不了的問題。1905年以後,大量的留日學生也學成歸國,實際上其中許多人在日本的時候已經被革命黨影響或者直接加入了革命黨(同盟會),他們中許多人也加入了新軍,這就讓清廷的軍隊管理問題更加複雜。

其次,清廷在最後的幾年時間裡面,已經意識到了軍隊逐漸在走向失控,因此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來監督軍隊的活動。比如,用舊式八旗部隊改造過的巡防營來監視新軍,相比較於新軍這樣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群體,巡防營則是一批沒有什麼文化的舊式丘八式的人,因此,新軍中許多人感覺自己被巡防營監視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侮辱,所以,對清廷的離心力不斷增加。

最後,清廷對於新軍的總體政策也是應該檢討的,清廷總是希望把本來應該作為國防軍存在的新軍作為國內政治的工具,新軍過多的參與國內政治,比如對保路運動的鎮壓等等,反過來,新軍也可能成為推翻清王朝的工具,事實上也是這樣一個情況。


青年史學家


清末清廷控制不了新軍最主要是兩個原因 清末慈禧光緒相繼去世 溥儀太過幼小 輔政大臣又相繼被暗殺 以及當時執政親王載灃太過懦弱 行事不夠果斷 貪生膽小 當然這是因為在慈禧的時候留下的陰影 當年清末溥儀登基就廢除了新軍首領袁世凱這本來是一招好棋 可是革命軍叛亂讓清廷卻調不動新軍 出現了有軍不能用的尷尬局面 本來只要載灃當機立斷斬殺幾位軍隊首領奪回軍權就好 但載灃膽小怕事不敢行事 無奈請出袁世凱重領新軍 這無疑是一招最爛的招 如果他讀過歷史我想也斷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各大朝廷末年都出現過類似的問題 如軍權不掌握在執政中心效忠人群中必定會導致政權更替 而袁世凱恰恰不是一個值得託付的人 畢竟他不是滿族皇親國戚 這種年月是斷不能用的 可惜載灃就是那麼天真 還以為袁世凱會忠心 重啟袁世凱也正如所期待的那樣 革命叛軍在不到三月就被拿下 僅剩下一城 如果袁世凱有曾國潘那麼忠心全部殺盡革命黨也只是旦夕之間 可清廷沒預料到的是袁世凱此時坐地起價 在恫嚇之間逼退溥儀 至此清廷徹底覆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