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系形成較早期,地球屢遭強烈撞擊,爲何從恐龍時代大規模撞擊似乎減少了呢?有何依據?

來看世界呀


一開始太陽系是一片分子云,收縮的地方形成了太陽,周圍環繞的分子也逐漸聚集形成了類似小行星帶一樣的天體。大一些的天體逐漸撞擊吸收或者拋出它軌道上的其他天體,最終變成了我們太陽系現在這樣。可以說,地球也是經歷過無數次撞擊才形成的。



即使是今天,在太陽系靠外一些的地方,比如冥王星軌道上還有很多和冥王星大小差不多的天體。冥王星也是因為沒掃清軌道上其他天體,自己不夠成為行星的資格。

現在地球軌道附近,或者可以說幾乎和地球在一個軌道上的小行星還有很多。目前估計有20000顆左右近地小行星,其中可能有2000顆直徑超過一公里的近地小行星。目前可以估算出在未來一百年以內,地球只有九百萬分之一的幾率被撞。


並不是從恐龍時代開始大規模撞擊就減少了,最近千萬年其實都差不多。比如阿波菲斯小行星,直徑大概三百米左右吧,將在2029年接近一次地球,可能會橫插到地球和月球中間飛過去。

不過不用擔心,應該撞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