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一絕—飠它湯

說到徐州的小吃可是有很多滴,其中數“頭牌”的就是馬市街飠它湯啦!飥湯亦作“啥湯”,“飠它湯”,是徐州地區特有的一種湯類小吃。徐州古稱彭城,相傳是中國烹飪鼻祖--彭祖的分封之地。徐州飠它湯的歷史,要從4300多年以前彭祖的雉羹說起。當時,彭祖用野雞配些藥材和稷米制作出了味道鮮美的野雞湯,也叫雉羹,獻給生病的堯帝,堯帝喝了以後很快恢復了健康,於是把彭祖加封在了大彭氏國,大彭氏國就是今天的徐州市。彭鏗因為他的“雉羹之道”,被尊為“彭祖”。彭祖是我國第一位著名的職業廚師,被廚師們尊稱為祖師爺。雉羹是我國典籍中記載最早的名饌,被譽為“中華第一羹”。雉羹是飥湯的前身,可謂中華民族最早的湯羹。雉是書面的文字的東西,比較雅的,自古以來真正落在史書上的都叫雉羹,沒有叫飠它湯的。這個飠它湯是徐州人的土語,老百姓、廚師特地造的這麼一個字。

自從彭祖創制雉羹以來,歷代皇帝都把雉羹視為珍品。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到過徐州,品嚐此湯,很是愜意。便問廚師:“是啥湯?”。答曰:“就是飠它湯”。當乾隆看到、嚐到的同時,已悟出是雉羹;便又問廚師“啥湯怎樣寫的?”廚師文化不高頓時傻了眼,用手指比畫著“食”字右邊加個“它”字,即今天沿用的“飠它” 字。事後不久,乾隆傳詔:封徐州飥湯為“天下第一羹”。

徐州一絕—飠它湯

在徐州,要想喝到最正宗最地道的飠它湯,一定要去徐州解放南路上的馬市街飠它湯店。馬市街飠它湯開設於清代光緒年間,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徐州的傳統名小吃。早上6、7點鐘,來這兒吃早餐的徐州市民就已經排起了長隊,店堂內也是摩肩接踵,十分熱鬧。飠它湯乍看上去貌不驚人,顏色灰撲撲的,質地粘糊糊的,裡面摻和著幾絲蛋花,如果用筷子一攪動,立刻就會香氣撲鼻,喝一口進嘴裡品一下,那更是鮮美醇香,糯軟滋潤。馬市街飠它湯店一天製作平均在1800碗左右,分店也都在一天幾百碗,整個算起來,一天也得達到2800碗左右。

徐州先鋒飯店,解放前叫馬市街飥鍋店,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老店,飥湯是它的傳統產品。飥湯沒有門派之分,但有正統之爭。據說,清末徐州西門口汪玉林糝湯店有一付對聯:“古彭鑑雉羹傳世,今汪家糝湯飄香”。可見糝湯是從雉羹演變過來的。也有人說,民主南路和大馬路交叉口的飥鍋店是正宗。這個歷史舊案在徐州飲食界也沒有最後結論。

從史籍記載,馬市街的名稱,最初出現在明萬曆版《徐州志·疆域》“街十四”條下,即有“馬市”。馬市街是東西街,先說路北。徐州著名小吃馬市街飠它湯,即在馬市街東首路北,據說開設於清代光緒年間,起初是一家小飯鋪,而今成為徐州人美味早餐。

徐州馬市街位於戶部山內,馬市街是徐州僅存的古街之一,明代末期至清代中葉,因騾馬市聞名,陸續演變成集馬鞍具、染料坊、雜貨鋪、小吃鋪等商家雲集、買賣興隆的商業街,記載著徐州興盛的貿易流通史。而戶部山位於徐州中心商區,具有2000多年曆史,300多年商業史,成為徐州商業文化、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譽為“千古繁華地,徐州不夜城”。

古時,徐州地區是養馬、產馬之地。楚漢之前,南山之下就已經出現了馬的集市,駿馬聚集。正因為此,項羽便會命部下來此山此市,挑選徵集馬匹,為征戰服務;才會在南山上築臺。如此促使南山下的馬市愈加興盛,宋楚齊魯之地的馬商集聚。

古時,徐州是兵戰之地,徐州地區也是養馬、出好馬之地,南山在徐州城南,馬放南山,自古有之。因此楚漢之前,南山之下就已經出現了馬的集市,駿馬、良馬聚集。相傳酷愛戰馬的項羽親自蒞臨,挑選、徵集馬匹,為其征戰服務,並在南山上建築高臺,觀賞山下舉行的賽馬活動,進行兵馬操練。反之,也正因為項羽在此徵集良馬、操練兵馬,促使南山下的馬市愈加興盛,宋楚齊魯之地的馬商亦趨之若鶩,南山下寶馬雲集,經久不衰。至於說項羽在南山築臺戲馬在先,那應是公元前206年的事,項羽27歲,引兵西進,攻陷咸陽,放火焚燒秦朝皇宮後,沒有接受定都咸陽的建議,而是還師彭城,並非常自信地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於是,分封諸侯後,自立為西楚霸王,還都彭城,統轄梁、楚等九郡地區。“秋風戲馬”當在是年秋天,項羽呆在彭城,登南山築高臺,觀看兵士在南山下操練兵馬,這就是戲馬臺的原始與來歷。

其實項羽在南山上“戲馬”,觀看操練兵馬,是在他滅秦之後,此際秋風戲馬,雖是兵馬操練,也是顯示威風。“尚想巍臺上,鐵槊擁萬馬。酒酣笳鼓鳴,旌旗蔽原野。”(元·陳孚)何等恢弘!那英雄氣概,使得南山的鐵馬雄風沿襲下來。

馬市街之名確切始於何時?暫無考證。馬市街55號院裡,有個古董馬槽,老態垂垂,何時制、何人用,無人知曉。戶部山某院有根栓馬柱,相傳為項羽遺物。這些風物似乎告訴後人:馬市街確實存在過馬市。

明天啟四年(1624年)六月,黃河淹城,洪水3年不退,徐州先遷城至雲龍山東,後遷城至城南二十五里堡。戶部主事張璇將戶部分司署遷至南山戲馬臺聚奎堂,因此,南山改名為戶部山。隨著徐州城域的擴張,特別是城南的建設,行商坐賈,達官貴人開始湧向城南,商家選時經營,官人擇地建宅。樓臺庭院鱗次櫛比依戶部山而建,徐州民謠“窮北關,富南關,有錢的住在戶部山” 。馬市街已經形成貫通東西,並且與戶部山街巷相通的鋪面林立的繁華大街。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徐州升為府,徐州外城除有南關土城,又增建西關土城和北關土城,隨南關人流的增加,因其他商業發展的需要,南關已不適宜再設馬市。清光緒年間,將馬市遷往設有演武廳教場,並且較為空曠的西關土城。從此,馬市街上百貨、紙張文具、油漆染料、棉紗等商業經營逐漸興盛起來。

“文革”期間更名為育紅街,1971年因馬市街東首的三民街更名為解放路,而改稱解放街,1981年恢復為馬市街。2001年後隨著戶部山商城的建設,馬市街進行改造,現在馬市街成為戶部山商城中一條集餐飲、茶葉、服裝、禮品、旅館、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商業街。

徐州一絕—飠它湯

經過幾千年的變遷,飠它湯的用料也變得豐富多樣起來,野外放養的母雞代替了原來使用的野雞,當初選用的稷米、黍子米,變成了種植廣泛的薏仁、麥仁等等。飠它湯的製作也越來越講究,從選料到熬製,都有嚴格的標準。

製作飥湯需要特製的甄鍋,它是用鮮紫柳木箍成,甄鍋木中有柳淚,氣味清香,可給飥湯帶來無限美味。飥湯的製作過程,首先是選料。在採購飥湯主體老母雞時,要求挑選比較肥的,相對比較嫩的,並增加了鷳豬骨,用當年去皮麥仁取代麥糝,這樣製作出來的飥湯,味更鮮美,營養更豐富。從中午十二點開始投料,首先把清洗乾淨的老母雞、豬骨、麥仁投入甄鍋,用武火(大火)煮熟,然後用文火(小火)把它煮爛,一直煮到第二天凌晨四點,共計16個小時。從凌晨四點開始清理,剩下雞肉和麥仁放在甄鍋繼續蒸煮,同時加入澱粉,一邊加澱粉,一邊攪拌,並用大火燒開,分三四次才能完成。

做飥湯的配料很多,有五香、生薑、大蔥、紹酒、精鹽、澱粉、味精、胡椒粉、香油、米醋等作料。有些作料需要早放,用布袋裝上和母雞、麥仁一起蒸煮。有的作料需要後放,在勾芡後加入精鹽、味精和胡椒粉,香油和米醋則在出鍋時,點在飥湯上。

在櫃檯上付錢買了票,去不同的地方取餐。最奇葩的要數服務員問我湯里加不加雞蛋?習慣性地說:加。結果服務員竟然遞給我三個生雞蛋,我也是醉了......我也算吃了半個中國了,獨一份哈......

雞蛋是這麼用的......

徐州一絕—飠它湯

飠它湯也是徐州市唯一被中國烹飪協會主辦的首屆“中國名小吃認定會”認定的“中華名小吃”。飠它湯雖然是徐州的名吃,賣飠它湯的大小店鋪遍佈徐州各處,但正宗的飠它湯店就數位於馬市街口的有百年曆史的老店馬市街飠它湯店了。現該店已移址解放路上。製作飠它湯的主要原料有:老母雞、豬肘子、豬大骨、麥仁等,配料有:大茴、丁香、豆蔻、白芷、肉渣、蔥姜、麵粉、胡椒等十幾種。第一鍋飠它湯從配料、下料、熬製、成品都不能低於20小時。現在每天早晨出售的飠它湯都是前一天的上午11點前開始熬製的,在飠它湯的熬製過程中還要嚴格掌握火候和時間,只有這樣熬製的飠它湯味道才鮮美。為了保證名品名店的信譽,所有店均以100碗為一個標準單位,統一配料,統一製作方法,統一操作程序,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名小吃有更長的生命力。

據講,只有用紫柳木製作的甑鍋燒製的飠它湯才別有風味。在主料下鍋後,先用大火燒開,再改文火煎熬。熬製過程中,師傅可用空間準備其它配料了。在餘下的十幾個小時的燒製過程中,師傅要時刻守候在大鍋旁,不斷的調試溫度和火候,觀察鍋中的熬煮狀況。

排隊取油條......

徐州一絕—飠它湯

八股油條:

江蘇徐州著名的漢族小吃,以水面團制條。八條合攏,炸制而成。脆香可口,成形別緻。因有八坯,故稱八股。在徐州已有100多年曆史。有車輪形和橢圓形兩種。因成品色澤金黃、酥香味美、呈分佈均勻狀,故稱之為八股油條。2000年被評為“中華名小吃”。

著名的水煎包......

徐州水煮煎包也叫一絕。豐縣煎包是徐州名吃,說說豐縣煎包由來:相傳2000年前,劉邦與其母被秦兵追殺,逃至豐縣東門時已是黃昏時刻。當時母子二人又飢又渴,恰好遇到一家包子鋪正欲收幌關門,其母便向店主討食。店主看母自兩人可憐,就把燒湯剩下的粉絲剁細,再加上調料做成包子,隨後又把包子放入平鍋中煎熟,並且用豆麵,小米麵混在一起熬成粥,讓母子而人食用。劉邦與母親食後感覺精神倍爽,並得以順利逃至沛縣,免遭劫難。後來劉邦登基做了皇帝,其母卻仍然念念不忘那頓救命飯。劉邦特意從家鄉請來了當年豐縣開包子鋪的那一家人,將他們遷至長安新豐官(今臨潼驪山新豐官),,圓了其母想吃水煎包與面粥的心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