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力拔山兮,虞姬奈何兮

十面埋伏:力拔山兮,虞姬奈何兮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不管在哪個版本里,霸王別姬的故事,都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無論是小說一般的史書,還是重現在露臺上的戲曲裡,都缺少了一味可以觸及靈魂深處的藥引子。而他,便用了一曲琵琶,寫盡了對那段歷史的所有感悟。

這就是湯應曾的武曲《十面埋伏》,我國古代十大名曲之一。它的曲調時而趾高氣揚,時而悲壯蒼涼,時而慷慨激奮。它忽而快,忽而慢;忽而強,忽而弱。猶如霸王立滾滾大江之岸,雄心壯志,盡情怒唱: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又如大帳下,正翩翩起舞的虞姬和道:“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十面埋伏:力拔山兮,虞姬奈何兮

我們都知道,項羽其實是敗給了自己的高傲與用人不當。在多年的楚漢爭霸中,節節敗退,欲向彭城撤退的項羽,被劉邦大軍追到陽夏的南邊。而此時的劉邦,忌憚項羽的實力,卻下令停止了追擊,他派使者命韓信、彭越與自己在固陵會師,聯合追擊項羽。

此後的作戰形勢,在韓信的指揮下,很快構成了對項羽軍“十面埋伏”的戰略包圍。一是有韓信親率三十萬大漢兵馬自齊南下,成功的切斷了項羽向彭城的退路,二是彭越率數萬兵馬擔任正面主攻;三是劉賈與英布率兵北進,切斷項羽南逃之路。而在五、六十萬漢軍重重包圍,項羽十萬楚軍節節敗退,退至距彭城東南八十公里的垓下時,就寸步難行了。

十面埋伏:力拔山兮,虞姬奈何兮

可以這麼說,《十面埋伏》恰恰完美的體現了整個戰爭的開始、過程、結束。樂曲一開始就把一幅戰鼓雷鳴、旌旗林立、刀光劍影的壯烈古戰場畫面,展現在聽者面前。我們似乎聽到了古戰場上,轟鳴的的戰鼓聲與號角聲,看到了兩軍對壘的磅礴畫面。而這種典型的音調,造成異常緊張森嚴的戰爭氣氛。戰鼓節奏由慢到快,劃破心間的號角聲,在琵琶高揚的旋律中揉合,且生生扣人心懸,高亢明亮。

垓下戰場,殺聲震天。兩軍拚搏,你死我活。有人認為,“十面埋伏”應該功歸於韓信,因為這支琵琶古曲《淮陰平楚》,又名《楚漢》或者《淮陰平楚》。無論如何,這“十面埋伏” 都是對楚漢決戰的歷史再現。因為,《十面埋伏》 的琵琶曲又名《楚漢》,就是表現的 “楚漢戰爭”。

十面埋伏:力拔山兮,虞姬奈何兮

其實,在華夏曆史中,無論是韓信也好,關羽也罷,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戰神。終在湯琵琶的曲調裡,留下了太多的悲滄。

無論歷史怎麼講述,不只是激揚的文字,才可以描述一段蕩氣迴腸的故事。史書帶給我們的是“成王敗寇”的生冷殘酷,其真實的訴說,往往摻雜著太多的利益衝突。所以,有人讀史,只是一味的從文字裡生搬硬套;有人讀史,會結合民間傳說、野史來綜合所述。而像湯應曾這樣的人讀史,會望穿千年的時空,用聲符音調,來展現一段別樣的歷史記憶。它或許才能穿越時空,觸及人們的內心。《十面埋伏》之所以成為我國十大名曲,流傳千古,也就可以理解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