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說「萬里長江,險在荊江」?

十八智


荊江,是長江自湖北省枝城市至湖南省岳陽縣城陵磯段的別稱,因屬於古代的荊州而得名,全長360公里。藕池口以上稱上荊江,以下稱下荊江。下荊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迴腸”之稱。荊江以北是古云夢大澤範圍,以南是洞庭湖,地勢低窪,長江帶來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積。東晉時代開始築堤防水,圍墾雲夢大澤,至明代形成北岸荊江大堤。由於泥沙不斷沉積,河床已高出兩岸平原,成了“地上河”。由於荊江河道彎曲,洪水宣洩不暢,故極易潰堤成災,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之說。

歷史上,荊江洪水給兩岸人民帶來過深重災難。從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到公元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荊江大堤共有91個年份潰口。從1931年到1949年的18年中,荊江兩岸有16個年份遭受洪災,幾乎年年遭災。

荊江的險要還在於它兩岸已發展成為人口密集的經濟發達地區。 由於荊江北岸的荊江大堤的保護範圍有18000平方公里、800多萬人口以及武漢、荊州、沙市等重要城市、江漢油田和京廣線,因此,中國把荊江大堤定為確保堤段。 一旦荊江大堤發生不測,將給人民帶來重大損失。有關論證預測,三峽工程建成之前,如果枝城上游發生每秒11000立方米的洪水,在採取了所有可能的應變措施以後,萬一在沙市的鹽卡發生潰口,潰口衝開的口門可達1500米,最大水量可達每秒5萬到7萬5千立方米,水頭高12米多;一天內進入江漢平原的水量將達45.7億立方米,10天進入平原的水量約400億立方米,將有2000平方公里水深達到2米;長江有可能因此改道。因此,在現有人口密度上,潰口造成的死亡人數,在白天至少50萬,在夜間至少在70萬。






地理答啦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是長江流域百姓自古以來的共同認知。荊江為何是長江干流的險要地段,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長江荊江段

首先,荊江段位於長江中游段,是長江流速與落差變化劇烈的地區,泥沙容易淤積。

荊江位於長江的上游與中游的交界處,是我國地勢上的第一

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交匯處。長江從巫山山脈流出,進入江漢平原,海拔從2000多米降到200米,流速迅速降低,上游帶來的泥沙迅速沉積,使得河床不斷抬高,形成地上河。

地上河並非黃河的特色

雖說長江的含沙量與黃河相比要少了很多,但是在長江的中游荊江段,地上河也還是存在的,因為泥沙的堆積,河道抬高,因為河道的抬高,泥沙更容易淤積,所以千百年來,荊江段河道彎曲,洪澇災害十分頻繁,是長江流域水災的多發地區。

其次,兩湖地區歷史上大量的填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對徑流的調節作用。

無論是湖南還是湖北,都是湖泊眾多,溼地豐富的省份。歷史上的雲夢澤,就是長江流域著名的溼地資源,湖南的洞庭湖原本是我國的最大淡水湖,湖北省更是有千湖之省的綽號。但是歷史上因為農業生產的需要,大量的湖泊被填,洞庭湖在不斷的圍湖造田中面積幾乎銳減了一半,而湖北省眾多的湖泊也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秦漢時代的雲夢澤

洞庭湖的不斷萎縮

湖泊是天然的蓄水池,在汛期到來之時,對於河流徑流量的調節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由於大規模的填湖造田,使湖泊的蓄水作用嚴重降低,致使汛期到來之時,水災格外嚴重,加劇了荊江段的水災危害。

與此同時,荊州自古以來就是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地區,歷來就是兵家必爭的先要之地。歷史上的荊州地區戰亂頻繁,社會生產生活常常因為戰火而受到影響。

荊江段廢棄的彎曲河道

荊江段廢棄的彎曲河道

三峽水利樞紐

建國後,為了治理荊江,中央與地方還是花了很大的力氣的。一方面,不斷的加固荊江大提,大大降低了堤壩損毀的概率。一方面,對於大量的彎曲的河道進行了人工開挖,截彎取直,疏浚了河道。同時,在長江的上游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設施,建設了生態防護林,通過蓄水防洪,減少河流含沙量,讓險要的荊江進入了相對安定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