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里横”的孩子,背后大多站着没有原则的父母

“窝里横”的孩子,背后大多站着没有原则的父母

1

下班去姐姐家,刚进门就听见外甥女妞妞在大声哭闹:

“我不!我就要现在看电视!”

姐姐在旁边用一种讨好的语气哄她:“妞妞乖,咱家电视要休息一会儿,已经看了两集动画片了,现在该关掉电视,休息休息眼睛了。”

“不行!”妞妞生气地随手拿起一个毛绒玩具砸向姐姐。

“干什么呢!怎么能拿东西砸妈妈!”妞妞听见我的声音,立马不吱声了。

妞妞是有些怕我的,因为她知道,在我面前耍赖没有用,我也不会惯着她。

只要有我在,妞妞从来都不敢提看电视的事儿,如果实在忍不住,就悄悄跟姐姐说:妈妈,小姨什么时候走?我想看电视,你跟她说说……

妞妞和很多孩子一样,在家里是一个“小霸王”,说一不二。稍有不合心意的地方,就对着长辈大发脾气,尤其喜欢“欺负”疼爱她的妈妈。

但是出了家门,妞妞就好像变了一个孩子。

妈妈有事儿出门,妞妞没处去,我带到家里,妞妞一天都乖乖巧巧,也从来不发脾气。带她外出玩儿,也坚持自己走,从来不让抱。

在家“小霸王”,在外“小绵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窝里横”。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反差,这要从家庭教育说起。

“窝里横”的孩子,背后大多站着没有原则的父母

2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俨然成为了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一个孩子身边围绕6位大人的现象并不稀奇。

妞妞之所以会这样,和妈妈的溺爱不无关系。

妞妞说要吃排骨,妈妈会顶着38度的大太阳去超市买回来;妞妞说要玩具,妈妈会趴不断从网上下单子。

每次提醒她不能这么溺爱孩子,她总是说:“她还是个孩子。”

妞妞仗着家人的宠爱,在家里肆无忌惮地指挥着所有人,为她服务。

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绕着某一个人转的。当孩子出去的时候,她会发现,周围的人并不是以她为中心,别人也不会事事顺着她。这时候孩子就会感到恐惧和不安,从而变得小心翼翼,不敢轻易招惹别人。

但是,每每这样,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就会炫耀:你看,我家孩子多聪明,Ta知道谁是家里人,谁跟Ta最亲,知道谁会惯着Ta,出了门,没人惯着了,就老实了,这孩子情商就是高!

有人说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可每个孩子从婴儿时期开始,就开启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探索之旅。即使还不会说话,TA就能很敏感的感受到家中每个人的脾气、性格、以及与自己的关系。

谁是温柔可亲的,谁是冷漠严厉的,谁是有求必应的,孩子小小的心可是门儿清。所以孩子和家中每个人的互动模式也是不一样的。不过总体来说家里人对孩子总是温柔关爱的,在家里孩子总能感受到温暖、安全、放松,所以家这个环境对孩子来说就是个安全的港湾,可以无所顾忌的释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当孩子到了一岁多两岁的时候,慢慢学会说话增进和家人的互动。家就成了孩子第一个人际交往和情绪训练的实验场。

细心的爸妈会发现,孩子并不从一开始就这样。有些孩子大概是从三岁起,或者更早一点两岁多,或者晚一些,才出现了“窝里横在外熊”的情况。

这就是孩子在之前的行为探索中形成了这种模式。

“窝里横”的孩子,背后大多站着没有原则的父母

3

“没有原则的父母,教不出有出息的孩子。”这句话不无道理。

妞妞的妈妈倒并不十分溺爱孩子,她甚至经常告诉大家不要对孩子过于宠爱。

她给妞妞制定了一张计划表,贴在墙上,时刻提醒家人要遵守原则。

妞妞在看动画片,妈妈提醒她,计划表上明确规定,每天只能看一小时的电视。

妞妞两眼盯着电视,不为所动。

妈妈将电视关上。

妞妞瞬间大哭,爬到地下开始打滚,大声嚎啕。

怕孩子哭哑了嗓子,妈妈不忍心哄哄,妞妞见状,更加卖力地哭闹。

妈妈坚持了一会,实在受不了孩子的“软磨硬泡”’,只能将电视重新打开。

这种情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妞妞在家人的行为中领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我一哭二闹三打滚,妈妈就会放弃原则,满足我的要求。

家人毫无底线的退让,没有原则的让步,让那张计划表如同虚设。

4

很多家长比较宅,喜欢把孩子圈在家里,孩子习惯了在家里被照顾,被宠爱的状态,到了陌生的环境会变得无所适从。

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小朋友,常年不下楼,突然出来玩,会远远地站在旁边,不敢和小朋友们打招呼,但是他们又很想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就通过大声地呵斥父母,和家人打打闹闹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这种“窝里横”是因为孩子不懂如何融入新环境,产生了退缩和畏惧的心理,便将无法输出的情绪能量反馈到自己家人那里,导致孩子在外人面前不苟言笑,在家长面前大呼小叫。

所以,孩子“窝里横”并非本性,而是后天养成的“习惯”。是不恰当的家庭环境和外界刺激导致了孩子“窝里横”。

所以身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反省。

“窝里横”的孩子,背后大多站着没有原则的父母

“窝里横”的孩子,背后大多站着没有原则的父母

“窝里横”的孩子,背后大多站着没有原则的父母

父母应该怎么做

孩子“窝里横”,并不是先天性的行为,而是后天在家庭教育中养成的习惯。

想要改变孩子的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著名主持人董卿曾说过:“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去做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在外面对别人谦逊有礼,和颜悦色,回到家后对着家人大呼小叫,恶语相加。那么,孩子耳濡目染,也很容易变成和父母相似的人。

其次,要守住底线和原则,不轻易妥协。

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经分享过自己的育儿之道,看完之后受益匪浅。

女儿小时候在超市里看上一辆小汽车,被拒绝后,坐在地上哭闹。

妈妈并没有因此妥协,而是将她带回家,陪她呆在自己屋里。

期间,无论女儿怎么哭,她都不为所动,只是在孩子哭累的时候为她擦把脸。

最后,女儿哭累了。

她淡定地问女儿:还哭吗?要哭继续哭。

这位教授用实际行动告诉女儿:原则就是原则,不会因为你的哭闹而有任何的改变。

“窝里横”的孩子,背后大多站着没有原则的父母

第三,和孩子好好沟通。

孩子做错事时,不要一上来就加以训斥,请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很多孩子脾气暴躁,就是因为父母不理解他的想法,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

最后,不要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常带孩子出去和同龄人交流,培养孩子正常的社交能力。

家长必读讲堂小古老师说过: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有没教好的孩子。

孩子“窝里横”,是一个家庭的责任。家长要即时纠正,认真反省。千万别让孩子将教养留给陌生人,将坏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

第四,让孩子学会社交。

经常呆在家里的孩子,缺乏人际沟通,身边来来去去就这么几个人。

而这几个人又对他百依百顺,俯首称臣。久而久之,让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当孩子走出去的时候,忽然发现周围的环境和人都变了。不再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让孩子产生了一种恐惧心里。

看到同龄的孩子,一方面想和他们打成一片,一方面又缺乏沟通技巧,不懂怎么交流,只能在一旁看着干着急。

心情不好的孩子回到家后,很容易将这种无处发泄的负能量,反馈在家人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