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成A股最大科技公司的富士康,何時能摘掉「血汗工廠」的帽子?

6月8日,富士康(工業富聯)登陸A股,首日即大漲44.01%,市值達到3905.58億元,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截止今日,工業富聯連續漲停,市值達到4725億元,位列A股第11位。

一邊是不斷高漲的股價,一邊卻是不斷的質疑聲。從2010年“富士康十連跳”事件被報道之後,富士康就跟“血汗工廠”、沒有核心技術的“代工廠”的標籤分不開了。廉價的勞動力加廉價的技術,富士康以此作為砝碼贏得了以蘋果公司為主的大量電子製造的訂單,雖然營收業績不斷上漲,卻一次次成為眾矢之的。2017年,富士康集團營收1589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蘋果手機的代工訂單。也是在這一年四季度,富士康打敗三星,成為全球最大手機制造商,同樣得益於蘋果手機的iphone 8和iPhone X訂單。

已成A股最大科技公司的富士康,何時能摘掉“血汗工廠”的帽子?

富士康的挑戰才剛剛開始。一方面,蘋果在全球的代工廠數量不斷增加,對富士康的依賴性不斷降低,所能提供的訂單增量也越來越靠近天花板,再加上蘋果手機銷量日益疲軟,富士康也必須另尋出路;另一方面,人口紅利漸漸消失殆盡,土地成本、匯率成本等不斷攀升,以前的模式已經走不通了。

所以,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把工業富聯在未來的戰略定位為工業互聯網公司,工業富聯也正是打著這個旗號上市的。“工業互聯網”這個詞確實極富想象力,比如國外的西門子、通用電氣等工業巨頭公司,富士康如果真能轉型成功變得如他們一樣,未來必定一片大好。但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郭臺銘理解的“工業互聯網”,是把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融合起來,再依託這些新技術,將傳統技術進行打包,向其他工業公司提供這類技術服務,打造一個工業科技服務平臺。在核心技術上,今年五月份,郭臺銘向《經濟日報》透露,富士康有自己的半導體部門,正在自主製造芯片。此外,在物聯網、大數據、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電動汽車、雲計算等方面,郭臺銘都有佈局。在新技術的浪潮中,富士康極力想擺脫過去以手機代工為主的業務模式,將核心業務向雲服務、物聯網和人工智能上轉型。

已成A股最大科技公司的富士康,何時能摘掉“血汗工廠”的帽子?

但是一組富士康機器人的銷量數據顯示,2015年,富士康機器人銷量為6100個,到2017年,銷量幾乎縮減了一半,降為3500個。雖然機器人單個售價在提高,單個利潤也在提高,但是這樣的數據很明顯不是富士康想要的。但另一方面,在自家的生產線上,為了提高自動化水平,富士康投入了大量自產的機器人,數量超過5萬臺,離郭臺銘提出的“100萬臺”的目標還有點遠。

目前,工業互聯網還處於初期的摸索階段,業內尚無現成的標準。就富士康來說,在人才、數據、設備、以及產業鏈佈局上,都有優勢。但是整個工業互聯的基礎設施,諸如5G通信、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產業尚不成熟,再加上富士康的核心業務轉型有待時日,純硬件生產的模式也暴露出軟件服務輸出能力不足這一不小的短板,而工業互聯網本質仍是互聯網,純硬件加工公司,想成為工業互聯網平臺級的存在,可謂困難重重。

已成A股最大科技公司的富士康,何時能摘掉“血汗工廠”的帽子?

​不巧的是,6月11日,據衛報報道,富士康一家衡陽的工廠存在諸多違規僱傭行為,比如不合法僱傭、報酬太低、沒有加班費等,該工廠主要為亞馬遜生產kindle等電子產品。亞馬遜對以上調查結果發表聲明稱,承認以上情況並表示亞馬遜有責任確保為亞馬遜生產產品的工人的權益。而截至目前,此事的主體富士康,還未就此事給出明確表態,所給的回應不過是敷衍了事的樣子。

由此更加覺得,富士康摘掉“血汗工廠”標籤,擁抱“工業互聯網”的轉型之路,實在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