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遊列國的孔子,爲何就是沒去後來一統天下的秦國


周遊列國的孔子,為何就是沒去後來一統天下的秦國


在春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種思想和流派交織混雜,就是要將各個門派的思想,成為各個國家的主流思想。因此,各門各派並不是隱居深山著書立說,而是積極參加當時的政治生活,積極融入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之中。

作為儒家學說的開創者,孔子也不例外。他周遊列國,教化萬民,為自己的學說而奔波。各國都留下了孔子極其門徒的身影,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孔子周遊這麼多國家,就是沒有去秦國。這可能也影響了後來歷史的進程,秦國一直對儒家學說不感冒,自始自終奉行法家思想,哪怕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也不例外,甚至還發生了焚書坑儒的悲劇。


周遊列國的孔子,為何就是沒去後來一統天下的秦國


那麼,孔子為什麼不去秦國呢?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客觀原因,那就是秦國實在是太遠了,在當時就是邊陲之地。孔子出生在魯國,活動範圍一般是在山東一帶,離秦國的距離太遠。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孔子一行人要去秦國,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其實,他在四處碰壁的時候,還真打算去秦國碰碰運氣。那是在楚國遊說後,孔子提出要去秦國。沒想到,楚國令尹子西不僅不重用孔子,阻止他的學說在楚國流傳,而且還擔心秦國會重用孔子,便想出一個辦法阻攔。


周遊列國的孔子,為何就是沒去後來一統天下的秦國


那就是佯送暗阻,楚國人將孔子送至白羽城東郭外關隘,並且製造混亂局面來恐嚇他。孔子看到兵荒馬亂,只能望洋興嘆,扭頭而走,罷絕了去秦國的心思。後來韓愈還專門寫了一首《石鼓歌》,中間有一句“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就是惋惜孔子去秦的半途而廢。

其次是主觀原因,孔子對於秦國是非常瞧不起的。其實本身孔子就是一個很自傲的人,他對於不禮貌的人,對於蠻荒之地,總是嗤之以鼻的。在當時,秦國被東方諸侯視為蠻夷,就相當於後來漢朝對於匈奴,唐朝對於突厥的態度。

這樣的國家,至少在一開始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被孔夫子列為應該教化的國家。他的目標,一直是東方的禮儀之邦,最好還是當初周朝剛剛立國後的那些老牌國家,這樣才能體現出孔子的能力。


周遊列國的孔子,為何就是沒去後來一統天下的秦國


據說孔子剛剛踏入秦國地界時,就有幾個孩子在玩泥巴。孔子希望他們能夠讓自己的車馬路過,然而這些孩子卻說他們在堆城牆,哪有城牆讓車馬的道理。這讓一向能言善辯的孔子也啞口無言,只是長嘆一句:秦童尚且如此,秦人何須我來教化!隨後就離開了。

除了主觀和客觀上的兩個原因外,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秦國對於儒家思想並沒有多大的興趣。其實,儒家思想作為治國思想,在太平盛世自然沒有問題,然而在戰亂年代,不光秦國,就是東方的諸侯國,又有幾個能聽你講仁和不仁的故事?


周遊列國的孔子,為何就是沒去後來一統天下的秦國


別說秦國,就是當時東方的三桓,孔子都搞不定。可以這麼說,雖然後來儒家思想一統天下,成為中國統治階級的主流思想,但在當時那個年代,孔子的儒家在百家之中毫無優勢。

當時流行的是兵家、法家,即使是墨家也比儒家要吃香。這些門派的人,很多國君都慕名邀請,甚至不遠千里而求訪。但是,相比之下,儒家式微,儘管孔子是天下聞名的賢人,但是他的那一套太過理想,完全不能在亂世之中發揮重要作用。


周遊列國的孔子,為何就是沒去後來一統天下的秦國


於是,有了這三點原因,孔子就與秦國失之交臂,而且儒家思想始終沒有在秦國推廣開來。秦始皇一統六國後,確定法家思想,重用的是李斯這樣的人,還執行了焚書坑儒的政策,偌大國家後來只找出一本《尚書》。

也就是幸好秦國的國祚比較短,如果太長的話,說不定孔子的思想會完全失傳,世間說不定也沒有儒家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