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大多數是單字名 根子在一百多年前的王莽那裡

李大嘴 大嘴讀史

熟悉三國人物的讀者,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三國人物中絕大部分都是單字名,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趙雲、張遼、曹仁、周瑜……

複姓不算,比如諸葛、司馬、夏侯什麼的,表字不算,比如孟德、公瑾、雲長什麼的。

比較有名的兩字名,邢道榮、武安國,是演義虛構的人物,黃承彥可能是以字為名,兩字名的鳳毛麟角,而且幾乎都是龍套。

三國人物大多數是單字名 根子在一百多年前的王莽那裡

這是怎麼回事呢?

追根探源,造成這一現象的根子在一百多年前的王莽那裡。

西漢時期,兩個字的名字還是比較多的,周亞夫、李延年、雋不疑、蕭望之、範明友、韋玄成、張釋之等等。

但到了王莽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

為了鞏固自己名不正言不順的統治,王莽高舉起所謂“新政”的大旗。

王莽的“新政”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那就是改名字。官名要改,地名要改,稱呼要改,人名當然也要改。

關於人名,王莽的政策是:禁用“二名”,不許取兩個字的名字。

三國人物大多數是單字名 根子在一百多年前的王莽那裡

據《漢書·匈奴傳》記載:“時莽奏令中國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風單于,宜上書慕化,為一名,漢必加厚賞。單于從之。”

王莽不僅希望在漢族人群中執行自己的“姓名法案”,還希望在少數民族中也有一定的市場。王莽派出使者到匈奴,暗示匈奴單于擁護並且執行這一法令。當然,只要聽話,賞賜沒問題。

匈奴單于囊知牙斯領會了王莽的精神,改個名字有啥大不了的?也不會少塊肉,有賞賜才是最實惠的,單于立馬上書稱臣,改名為“知”。

王莽的“新政”一方面是營造新氣象,一方面是樹立自己的權威性,但實際上是在瞎折騰。

王莽認為“秦以前複名蓋寡,遂禁複名”。

要推行“新政”,當然要有說法。王莽的根據是《春秋公羊傳》中的“二名非禮也”。

三國人物大多數是單字名 根子在一百多年前的王莽那裡

孔子在修訂春秋時,說到“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鄆”,然後《春秋公羊傳》為這句話作註解的時候說:“此仲孫何忌也,曷為謂之仲孫忌?譏二名,二名非禮也。”意思是仲孫忌本來叫仲孫何忌,為什麼孔子寫成了仲孫忌呢?是因為孔子譏諷他名為雙字,所以故意省去一個何字,成為單字。雙名是不符合禮法的。

為什麼就不是孔子粗心大意漏寫了一個字呢?或者是,孔子的典籍在傳抄的過程中抄漏了一個字呢?

太牽強了。

反正不管真實情況如何,王莽是信了,並且據此下達了法令。

據《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的長孫起先叫“王會宗”,按照王莽的法令,改成“王宗”。王宗性子急,坐在皇帝法定繼承人的位置上不安分,準備搶班奪權,事情敗露後,自殺身亡。

事後,王莽下了這樣一道詔書:“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

這道詔書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二字名是不合法的,可以是一種懲罰的方式。

王宗以前叫王會宗,按照法令改了名字,現在犯罪了,剝奪享用單字名的“政治權利”,回覆到不光彩的、上不了檯面的二字名。

因為王莽的關係,人們漸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而一旦成了習慣,就有一種慣性,整個東漢,單字名完全壟斷,佔據主流地位。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三國甚至西晉時期,差不多到了東晉,二字名才開始流行。

讓人納悶的是:按理說,單字名容易引起重名,可是《三國演義》中上千個人名,居然沒有一個重複的。

起名字果然有學問。

三國人物大多數是單字名 根子在一百多年前的王莽那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