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0多米驻守“云端”的他们吸氧成标配!总有一批人撑起民族脊梁

总有那么一批人,撑起共和国的脊梁!

高寒缺氧,荒无人烟

他们坚守信念、甘于寂寞

他们,把守隧使命,写进军旅人生;

他们,把青春梦想,融入强军征程。

记得《战狼》里有这么一段话。“这里荒无人烟,寸草不生,但是在我们眼里它是最美丽的地方,因为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境线内”。

有一种信念如“磐石”

4800多米驻守“云端”的他们吸氧成标配!总有一批人撑起民族脊梁

和平安宁需要守护,你在享受岁月静好的同时,可别忘记那些替你负重前行的人们。被誉为“云端哨卡”武警青海省总队执勤支队执勤七中队的官兵就是这样一群人。

4800多米驻守“云端”的他们吸氧成标配!总有一批人撑起民族脊梁

位于可可西里无人区的两个哨位,海拔分别为4868米、4772米,6月温度经常在0度以下。这里6月也会狂风大作、飞雪漫卷、冰雹盖地,空气含氧量仅有海平面50%,行走步履稍快就会头昏脑胀、胸闷气喘,连平日晚上睡觉也要醒来10多次、常常彻夜难以熟睡,普通感冒都可能引发肺气肿、脑水肿……被世人称为“生命禁区”,心肺扩大、血液粘稠、胃肠动力不足等高原性疾病时常蚕食着人的身体健康。

有一种精神叫“乐观”

大自然造就了昆仑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荒凉孤寂之态,也赐予了它“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雄浑粗犷之美。

4800多米驻守“云端”的他们吸氧成标配!总有一批人撑起民族脊梁

指导员张海东说:“中队上勤近11年,入了队的官兵就无一人主动要求调离,每天都充满了战天斗地的勇气、快乐心情和干劲闯劲,每年退伍老兵都饱含着热泪向哨位告别,即使转业、复退的官兵也经常打电话关注、询问中队的建设情况,甚至千里迢迢回到中队看望,官兵的心就像隧道铁轨上的道钉一样铆在了昆仑山上……”

4800多米驻守“云端”的他们吸氧成标配!总有一批人撑起民族脊梁

有一种奉献是“无私”

距中队营区百米开外,远远地就可望见营区四周昆仑雪山上,错落有致地镶嵌着:“茫茫雪域写忠诚,丹心如虹映昆仑”、“高原缺氧虽辛苦,甘洒热血向天路”、“宁可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等激励人心的标语,及祖国地图、党旗、军旗等鲜艳夺目的图案。他们说,天天耳濡目染营区山体这些荡涤心灵的元素,心中就情不自禁地澎湃着“与天争锋、守好隧道”的热血。

4800多米驻守“云端”的他们吸氧成标配!总有一批人撑起民族脊梁

这里的官兵叫响“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是合格兵”的精武强能口号,群策群力摸索出了由室内到室外渐进性适应训练、用雪洗脸擦身极限耐寒训练和冰雪地追捕、格斗、射击等恶劣天候实战化专项训练“三种训练模式”。邀请高原运动训练专家来队指导,探索出了“吸氧练适应、减氧练耐力、断氧练提高”三步循环训练法,总结出了高原心率测量体能训练法。

4800多米驻守“云端”的他们吸氧成标配!总有一批人撑起民族脊梁

多年来,中队官兵坚持用实战眼光看待训练,相继总结出了“雪地追捕”“风中潜听”“养犬助勤”“梯次增援”“紧急避险”“消除雪盲”等宝贵经验做法。

在日复一日的执勤中,中队官兵还熟练掌握了“听音辨位”法,练就了“只要听声音就能判断出火车到达的概略时间、是货车还是客车、是上山还是下山”。凭着这项绝活,中队官兵先后成功处置了10多起突发事件。

4800多米驻守“云端”的他们吸氧成标配!总有一批人撑起民族脊梁

“青春的浪漫在雪绒花前,士兵的风流在关山月下,昆仑警营战旗猎猎漫卷如画!”执勤守隧、苦砺本领、血性担当、全心为民……一桩桩、一个个“生命禁区”的动人故事,无声地叙说着一茬茬昆仑武警守隧官兵信仰的海拔、赤胆的忠诚、强军的号角。

来源:中国军视网、人民网、学习进行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