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是大學生職場寶典?教育部原發言人的看法你會吐槽?

《延禧攻略》這類宮鬥戲容易過審,又是市場剛需,比起抗日神劇、諜戰片,還能湊合看,也符合“與人鬥其樂無窮”的中國式審美。有人將宮廷鬥爭總結出職場謀略,宣揚靠“手段”上位的成功學,似乎已經在大學校園中廣泛應用了……

《延禧攻略》是大學生職場寶典?教育部原發言人的看法你會吐槽?

《澎拜新聞》2018年8月25日刊登了教育部原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環球時報》的署名文章,講述了宮鬥戲對大學畢業生職場價值觀的影響。

據說當年火遍全國的宮鬥戲《甄嬛傳》已經被美國人買走了改編版權,這是中國文藝創作又一次“走向世界”的壯舉嗎?

中國出口的文藝作品其實並不多,影視方面更是捉襟見肘,在東南亞還能對付一下,到西方世界傳播的少之又少。

普世價值觀的缺失一直是“硬傷”。而像《甄嬛傳》《延禧攻略》這樣的宮廷“智鬥”,大肆宣揚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置之死地而後快,別說普世,感覺是典型的“毀三觀”。

《延禧攻略》是大學生職場寶典?教育部原發言人的看法你會吐槽?

不過這類劇很容易通過審查,又是市場剛需,比起歇斯底里的抗日神劇、邏輯混亂的諜戰片,宮鬥戲還能湊合看,也符合“與人鬥其樂無窮”的中國式審美。

王旭明老師在文章中提到,有人將宮廷鬥爭總結出職場謀略,宣揚靠“手段”上位的成功學,似乎已經在大學校園中廣泛應用了。

前一陣某高校的學生會幹部名單中赫然標註著“部級”、“相當於副部級”等官僚機構序列,散發著濃郁的官場氣息。

《延禧攻略》是大學生職場寶典?教育部原發言人的看法你會吐槽?

如今的學生會(也包括海外大學的中國學聯),已經遠不是我們想象的“社會實踐”、“服務校園”的體系了。

我曾在英國大學工作過,在國內做招生宣傳時接觸過一些學生會主席、幹部,學習成績都很不錯,一個個的做派更讓人大開眼界。

見到名校的首席代表,點頭哈腰,“大哥”、“大姐”地套瓷,一邊組織推廣活動,一邊套話,核心就是如果招生成功能分多少好處費,臨走還會悄悄地補充一句,“如果您考慮好了,我就留個人的銀行賬戶,咱們你知我知就行了,知道人多了也不好辦事。”

要是碰到排名一般的海外大學,一般都先開條件——“給我兩個全額獎學金名額,我保你招生不愁,下一屆的學生會主席是我兄弟,我給你說幾句話,以後幾年來我們學校做宣傳一路綠燈。”

學生會的“歷煉”不知道與宮鬥戲有沒有關聯,但思路倒是一致的,都是欺上瞞下、暗箱操作的伎倆,也算是“社會經驗”吧!

《延禧攻略》是大學生職場寶典?教育部原發言人的看法你會吐槽?

​大學生畢業時遭遇的社會其實也像《延禧攻略》一樣複雜,並不是“順應”或“不順應”這麼簡單。

思想教育與社會的脫節是大學生初入職場時最大的困惑。身邊不是照本宣科的道德論,就是神乎其神的陰謀論,固守單純和故作狡詐都不是智慧的應對方式。

我倒覺得《延禧攻略》可以看看,有助於我們辨識世界的紛繁複雜,但作為職場攻略還是太極端了,“玩手段”不是誰都玩得起的。

中國傳統哲學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開始關注人的處事原則。

《莊子·養生主》中提到的“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值得我們不斷地鑽研、體會。

《延禧攻略》是大學生職場寶典?教育部原發言人的看法你會吐槽?

國際教育知名專家,尚德在線教育海外合作高級總監,資深自媒體人,著有《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歐洲情調之旅》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