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三國:呈現了特定的歷史和社會風貌

這是三國演義的開篇,作者以黃巾引出劉備,並以黃巾造反的側面形象烘托出劉備等人的正面形象,雖然這與史實中黃巾是官逼民反的農民起義不符,但此處作者如此敘述卻絲毫不做作,反而十分合情合理。初次出場,劉備便顯示出異於常人的膽略,先是很容易便說服富商得到資助,再者初戰即勝,此怎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由此可見劉備日後必定成就霸業。

盤點三國:呈現了特定的歷史和社會風貌

還有,導演開篇便描述了眾官剿滅反賊的情景,大漢依然不乏仁人志士,暗含了作者對保國安民國家統一的熱烈渴望,導演此卷電視劇的主題也可見一斑。

或許是因為在襄陽生活過一段時間整個城市都與孔明相關,耳濡目染讓我時常對這位壯志未酬的英雄無比嘆息,年輕時據荊州入川蜀,戲謔天下梟雄,後來深入蠻南之地七擒孟獲,出師北伐,天下似乎已定,敢問誰能阻擋?

盤點三國:呈現了特定的歷史和社會風貌

四大名著裡最早了解到是西遊記,但是四大名著裡買的第一本書是三國演義。那是小學三年級的春節,我用壓歲錢花了15塊在一家小書店裡買下了這部大部頭。當時也只是隨便買來打發時間,但是我越看越上癮,終於在寒假結束前把三國演義看完了。

最早看三國的時候,受傳統的影響,以漢朔為正統,以劉關張為主角,把東吳跟魏國當成反面人物,看到劉關張及諸葛亮最後都死去,蜀國被滅的時候難免心裡非常難過。現在重新再讀三國,就覺得東吳魏國皆是人傑,倒是蜀國人才凋零,被滅也是難免的。

盤點三國:呈現了特定的歷史和社會風貌

三國在日本非常流行,在我們自己國家反而人氣不高,有人從這本書裡學到商道,有人從這本書裡學到兵法,還有人從這本書裡學到權謀。三國演義之所以被列為四大名著之一是有其道理的。五星強烈推薦!

名著,就是那些經過時間考驗而已被公認為一流的著作。《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感覺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文學符號了,更像是一個文化象徵了。影視、音樂、遊戲等娛樂形式在演繹它,政治、經歷、商業等思想形式在挖掘它,它的派生品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也不知它在與時俱進呢,還是漸行漸遠呢?

盤點三國:呈現了特定的歷史和社會風貌

《三國演義》以漢魏為歷史背景,呈現了特定的歷史和社會風貌,具有現實意義,儘管它是小說,可一樣不乏真實性。以現實主義為表現形式的小說也有缺點,就是生命力不足,寓言可以讀上千年,而現實主義作品一旦失去了時代共鳴也就少有問津了,被歷史塵封的實在太多了。名著的強大,就強大在這裡,具有超越性。

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我中學時代就讀過《三國演義》,可現在僅有的印象已沒多少它的美了,替代的是影視和遊戲畫面,當年看是看熱鬧,現在看還是在看熱鬧。儘管我們結識的很早,但我們的距離很遠。

盤點三國:呈現了特定的歷史和社會風貌

一般認為名著應該是人人都看過的,令人遺憾的是真正看過的人其實很少,而拿它娛樂消費的卻很多。難道隨著時間和興趣的轉移,它們原來的誘人之處已不再誘人?現在要看它們,真的很需要有點毅力也需要花一番工夫,因為我已被名著的衍生品滲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