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计成本”的成本从哪里出?偶遇“长租公寓”

“不计成本”的成本从哪里出?偶遇“长租公寓”

偶然的机会,接触了一家经营“长租公寓”的公司。简单了解公司运作模式之后,出于习惯性的思考,在还没有完全搞明白其经营模式的情况下,各种关于“长租公寓”的媒体报道就扑面而来。今天也来分享一下“长租公寓”的实地见闻。

一、可能会被“玩坏”的又一个经济热点。

实地接触的这家公司,经营模式还是比较直观的。公司作为平台,一方面采购租赁市场的房源,进行统一的装修与规范。另一方面针对租赁客户,提供标准化的租赁服务。由于房源采购过程中与业主签订长期(一般5年以上)租赁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约束每年的房租递增比例,这其实为“租赁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具体支撑。任何所谓的规范与治理,绝对不是简单的舆论监督与政府监管就可以完全实现,还必须要依托行业内具备足够实力与影响力的企业的深度参与。

“不计成本”的成本从哪里出?偶遇“长租公寓”

二、长期来说,是有利于“租赁市场和价格”稳定的。

通过走访了解,公司除从现有存量出租房源入手外,也在市场收储“毛坯房”。部分不具备租赁条件的空置毛坯房,经过公司统一装修后入市,是在增加市场整体的供应量。另一个方向,是挖掘各种“潜在租赁物业”,其中一个项目就是某企业原有办公及员工宿舍转做“公共租赁”住房的项目,这也是应对“租赁市场供需矛盾”的有效解决方式。

那么好了,按小编这样的描述,各种负面舆论从何而来呢?我们书归正传。

三、任何“争抢”与“追逐”的直接反应,就是物价飞涨。

租赁行业有其特殊性,任何市场的进入者都必须要有筹码。而租赁行业的筹码无外乎就是“房源”。行业翘楚“某家”的宣传口号就是“房源”。那么好了,原有租赁市场的老玩家(传统中介)、二房东、还有来势汹汹的“长租公寓”,所有参与者对最重要筹码的争夺,第一件事就是会“推高价格”。据小编了解,目前的房源争夺,已经从简单的个体租赁业主,转而走向与物业公司、地产公司等的深度合作层面,但链条拉的越长,成本也就越高。

“不计成本”的成本从哪里出?偶遇“长租公寓”

​四、价值链“新玩家”的入场。

按理说房屋租赁的差价空间有限,难怪连房地产界的大佬都直呼“赚不到钱”,那又是什么催生的动力呢?通过互联网渠道的信息获取得知,部分长租公寓与银行有深度合作,租赁客户在入住前,需要配合平台与银行签订“租赁贷款”协议,银行一次性支付1-2年的房租给平台公司,而后业主每月支付的房租就变成了“分期还款”。这样的业务模式,从理论上讲是无可厚非的,银行、平台、租赁客户是多方受益的。银行拥有了“风险较小”的优质资产,业主可以通过银行资金一次性缴纳房租而享受“较低的价格”,平台也增加了经营收益,并快速收敛资金。

我想,分析到这里,明眼人早就看出了“门道”。

1行业准入必须建立,既然有人提出“租房”成为中国家庭的未来常态,那么它就是属于国计民生范畴的内容,无准入的“肆意竞争”,推高租赁价格只是问题的开始。

2、平台公司的“潜在风险”,收一套仅取得租赁权的“合同房源”,外加一份对外的“出租协议”,马上获得“1-2年房租”的现金流收益,任何财大气粗和不计成本都不是“无理由”的。

3、平台经营效率是关键。租赁差价空间有限,服务和金融收益完全看企业的经营质量和管理水平。只具备“快速资金回笼后的扩张冲动”,而不注重品牌、服务与口碑,势必将行业带入“面粉价格飞涨”而面包食之无味的尴尬。更深层的是造成行业价值链的整体损失。

4、租赁是属于经营活动,我们既要保证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也要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不受侵害,而目前而言,应对房租上涨可采取政府指导价,并配合累进制的税收调节。指导价与社会平均工资为参考,累进税制以个人所得税为参考。

我们不缺乏创业机会,缺乏的恰恰是愿意收获长远利益的参与者。所谓事在人为,希望越来越多可以“共赢”的事业,走出它应有的节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