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每晚一本書 堅持到了21天!

感謝萬能的自媒體,讓我把#每晚一本書#堅持到了21天!

報了這班那班,加了這群那群,從來沒有堅持超過一星期,因為不好意思發朋友圈。還是《健腦學習法》的吉永賢一說得對,人要厚顏無恥才會進步。確認過眼神了,繼續在朋友圈發“晚書”,丟自己的臉,讓別人說去吧!

為自己打call!把這21天的經歷覆盤一下:

一、4月7日看完《快速閱讀術》,有了觸發:首先感覺與印南敦史有某種相通之處,他從不在書上做筆記,我也是;他每天至少看2本書寫1篇書評,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讀書方式。說來也有點好笑,這本書其實在春節放假當天就拿到了,但我沒細看就把它塞進了書櫃裡。更有意思的是,這期間我定下了“2018與讀書死磕”的年度目標。怎麼死磕,我琢磨了兩、三個月都沒思路。本來覺得這個雄心勃勃的口號快要歇菜了,直到無意中翻完這本書才有了轉機。現在想來,這其實是一種規律,你想盡辦法要解決一個問題,最後發現鑰匙就在手邊。

二、4月8日決定執行每天看一本書計劃。先蒐羅擬定了一份書單,涉及閱讀、寫作、文學、人文、自然、溝通、邏輯、心理、親子教育等各方面的必讀書目。做了三兩天,發現問題來了,我現在要考慮的不是能不能看完書單裡的書,而是如何保證計劃順利執行。趕緊調整方向,把挑選圖書的標準定為“簡單、易懂、字數少”,先不挑內容,優先保證能夠快速看完。

三、第一週特別痛苦。這是我第一次嚴格按照速讀步驟看書,完全打破了之前建立的閱讀習慣。但我還是樂觀地以為,作者半小時能搞定一本書,我花兩小時應該沒問題吧?結果看書、做筆記、寫總結、分享這套流程做下來,至少要花四、五個小時,下班後的所有時間都搭進來了。更難過的是,花了時間,還只留下一個走馬觀花的印象,心理這關過不去,開始質疑這樣做的意義何在。好在我每天至少在得到聽四本書,依稀記得聽過一本講如何堅持的書。翻出來聽完,知道自己正處於習慣養成的反抗期,於是意義什麼的還未有所行動就被團滅了。

四、第二週痛苦升級,從心理蔓延到生理。每天花費的時間依然多,導致爬上床都在零點以後,大腦像種了草,身體也開始反抗,腰痠背疼,甚至有了感冒的跡象。還好有個緩解的方法,不開車,每天上下班路上騎一小時單車。沒想到週末去海邊集訓,運動量過大,又暴曬了一天,結果感冒徹底爆發了,身上的痠痛也變成了針扎。這一週之所以能夠堅持下來,大概是因為本人善於自我催眠,認定大腦是身體的主導,像電腦一樣,混沌過後一定會重啟升級。

五、第三週走了一個痛然後快樂的過程。感冒還沒好,週一下班騎車回家,半路淋了雨,晚上發高燒,下半夜感覺特別冷。早上起來踩棉花,本想不上班,可是手裡還有急活。一到公司刷臉打完卡,返身搖晃著去了社康,量得38.7的體溫。一時成了重點關注對象,登記,驗血,10多分鐘出結果,幸好只是病毒感染。吃藥,頂著正在重啟升級的大腦,幹完上午的活,中午缺席每日讀報活動,早早睡了一覺,醒來後症狀有所緩解。晚上掃讀時,竟然發現每一行都有一些詞語自動清晰地呈現出來。果然是突破了呀!看來我的想法是對的,大腦和身體就是被逼得通過異常的生理反應在自動升級。第二天,感冒、高燒都散了。後面這幾天,因為眼睛和大腦開始同步吸收關鍵詞,一本書已經能在兩小時內看完並做好筆記。

六、現在寫下這些文字,感覺過去的21天怎麼有點稀鬆平常?人只有身處痛苦中時,痛苦才會加倍放大;一旦痛苦過去,那些記憶便也慢慢消失。如果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那也說明我們確實可以通過不斷逼自己來跳出舒適區。但我不知道這種高強度地逼自己,一定會導致身體出現磨合反應,還是天氣、訓練這些因素恰好做了神助攻,才導致出現這種狀況?

七、目前看的書以日本、歐美作者居多,這麼系統一比較,感覺創作理念的差距就出來了。歐美作者注重“術”,通過大量實驗、案例和數據來推導結論,給出解決方案;日本作者講究“道”,喜歡以個人經歷、觀察、領悟來總結規律,哪怕一件小事,最後也要強行拉高到一種看似很深奧的層次。論實用,當然是歐美圖書;但若要在一本書中尋找分裂感,可能日本作品更能考驗讀者的知識修養。

八、當你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時,總會有一種“如果早一點這樣做就好了”的懊惱。我常拿這個來衡量自己是否喜歡一件事。就像我在這個過程中終於確定了自己今後只需要做的三件事,就是留下主幹目標,剔除細枝末節。21天是個好的開始。下一步計劃是堅持到6月。6月過後,如果還有鬥志,可以開始主題閱讀,看一些專業、深度的圖書。2018的目標是看250本以上的書。加油!如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