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每晚一本书 坚持到了21天!

感谢万能的自媒体,让我把#每晚一本书#坚持到了21天!

报了这班那班,加了这群那群,从来没有坚持超过一星期,因为不好意思发朋友圈。还是《健脑学习法》的吉永贤一说得对,人要厚颜无耻才会进步。确认过眼神了,继续在朋友圈发“晚书”,丢自己的脸,让别人说去吧!

为自己打call!把这21天的经历复盘一下:

一、4月7日看完《快速阅读术》,有了触发:首先感觉与印南敦史有某种相通之处,他从不在书上做笔记,我也是;他每天至少看2本书写1篇书评,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读书方式。说来也有点好笑,这本书其实在春节放假当天就拿到了,但我没细看就把它塞进了书柜里。更有意思的是,这期间我定下了“2018与读书死磕”的年度目标。怎么死磕,我琢磨了两、三个月都没思路。本来觉得这个雄心勃勃的口号快要歇菜了,直到无意中翻完这本书才有了转机。现在想来,这其实是一种规律,你想尽办法要解决一个问题,最后发现钥匙就在手边。

二、4月8日决定执行每天看一本书计划。先搜罗拟定了一份书单,涉及阅读、写作、文学、人文、自然、沟通、逻辑、心理、亲子教育等各方面的必读书目。做了三两天,发现问题来了,我现在要考虑的不是能不能看完书单里的书,而是如何保证计划顺利执行。赶紧调整方向,把挑选图书的标准定为“简单、易懂、字数少”,先不挑内容,优先保证能够快速看完。

三、第一周特别痛苦。这是我第一次严格按照速读步骤看书,完全打破了之前建立的阅读习惯。但我还是乐观地以为,作者半小时能搞定一本书,我花两小时应该没问题吧?结果看书、做笔记、写总结、分享这套流程做下来,至少要花四、五个小时,下班后的所有时间都搭进来了。更难过的是,花了时间,还只留下一个走马观花的印象,心理这关过不去,开始质疑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好在我每天至少在得到听四本书,依稀记得听过一本讲如何坚持的书。翻出来听完,知道自己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反抗期,于是意义什么的还未有所行动就被团灭了。

四、第二周痛苦升级,从心理蔓延到生理。每天花费的时间依然多,导致爬上床都在零点以后,大脑像种了草,身体也开始反抗,腰酸背疼,甚至有了感冒的迹象。还好有个缓解的方法,不开车,每天上下班路上骑一小时单车。没想到周末去海边集训,运动量过大,又暴晒了一天,结果感冒彻底爆发了,身上的酸痛也变成了针扎。这一周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大概是因为本人善于自我催眠,认定大脑是身体的主导,像电脑一样,混沌过后一定会重启升级。

五、第三周走了一个痛然后快乐的过程。感冒还没好,周一下班骑车回家,半路淋了雨,晚上发高烧,下半夜感觉特别冷。早上起来踩棉花,本想不上班,可是手里还有急活。一到公司刷脸打完卡,返身摇晃着去了社康,量得38.7的体温。一时成了重点关注对象,登记,验血,10多分钟出结果,幸好只是病毒感染。吃药,顶着正在重启升级的大脑,干完上午的活,中午缺席每日读报活动,早早睡了一觉,醒来后症状有所缓解。晚上扫读时,竟然发现每一行都有一些词语自动清晰地呈现出来。果然是突破了呀!看来我的想法是对的,大脑和身体就是被逼得通过异常的生理反应在自动升级。第二天,感冒、高烧都散了。后面这几天,因为眼睛和大脑开始同步吸收关键词,一本书已经能在两小时内看完并做好笔记。

六、现在写下这些文字,感觉过去的21天怎么有点稀松平常?人只有身处痛苦中时,痛苦才会加倍放大;一旦痛苦过去,那些记忆便也慢慢消失。如果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那也说明我们确实可以通过不断逼自己来跳出舒适区。但我不知道这种高强度地逼自己,一定会导致身体出现磨合反应,还是天气、训练这些因素恰好做了神助攻,才导致出现这种状况?

七、目前看的书以日本、欧美作者居多,这么系统一比较,感觉创作理念的差距就出来了。欧美作者注重“术”,通过大量实验、案例和数据来推导结论,给出解决方案;日本作者讲究“道”,喜欢以个人经历、观察、领悟来总结规律,哪怕一件小事,最后也要强行拉高到一种看似很深奥的层次。论实用,当然是欧美图书;但若要在一本书中寻找分裂感,可能日本作品更能考验读者的知识修养。

八、当你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时,总会有一种“如果早一点这样做就好了”的懊恼。我常拿这个来衡量自己是否喜欢一件事。就像我在这个过程中终于确定了自己今后只需要做的三件事,就是留下主干目标,剔除细枝末节。21天是个好的开始。下一步计划是坚持到6月。6月过后,如果还有斗志,可以开始主题阅读,看一些专业、深度的图书。2018的目标是看250本以上的书。加油!如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