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康乾盛世,真的是康乾盛世吗?

巧铃


是否为盛世,看如何定义盛世的含义。

如果从领土面积和人口来定义的话,那称为盛世毫无争议,但如果从人们生活的富足程度,社会环境来定义,是否为“盛世”就有一番争论了。

康乾盛世指的的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乾盛世时期的大清帝王达到鼎盛时期,不仅抵御了沙俄的侵略,更是收复新疆,平叛西藏动乱,消灭准噶尔汗国,收复台湾,改土归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领土辽阔的时期,统治的疆域面积仅次于蒙元。在这100多年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不过,也就是在这所谓的康乾盛世,中国失去的,远比得到的还要多。

闭关锁国制度彻彻底底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也进一步使得中国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其影响持续到现在都未断绝。

此外,这三位“有为”的帝王大兴文字狱,尤其是雍正和乾隆时期,整个帝国上下的文化思想万籁俱寂,凡是有点骨气的知识分子都被杀头。导致统治者乾纲独断,而官员人人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腐朽的官僚制度使得整个帝国失去了生机。

乾隆登基后,由于康熙和雍正在知识分子中的口碑十分差,在其执政前10年的时间中,几乎没有特别重大的文字狱发生后。接下来要提到的件事,成了转折点。

卢鲁生和刘时达为了阻止乾隆皇帝劳民伤财的南巡,伪造了一份孙嘉淦指责高宗的奏稿,乾隆下令彻查,却发现自己的南巡确实是不得人心的,变草草结案,将卢鲁生和刘时达被全家处斩。乾隆认为这是反清知识分子有意所为,开始大兴文字狱。

乾隆二十年,为了打击鄂尔泰的势力,乾隆皇帝特地将大学士胡中藻的《坚磨生诗抄》中的 “一把心肠论浊清”摘出,并指出文中称“清”为“浊清”居心不良,恶意诋毁,下令将胡中藻斩首。

乾隆还摘出已经死去多年的诗人徐骏的《一柱楼诗》。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和“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

乾隆认为“清风”指的是清王朝,而“壶儿”便是骂自己为“胡儿”,这首诗是在诽谤皇帝,诽谤政府,嘲讽满人没文化。于是下令将徐骏剖棺焚尸,徐骏的子孙后人全部被斩首。


煮酒君


是不是盛世,看你站在谁的角度上看。

如果站在统治者的角度看,那确实是盛世了。

当时的中国政局平稳,内外敌人皆被打败,不至成为心腹大患。人口猛增,国家富裕,皇帝的钱花不完,官员们也跟着喝汤。康熙、乾隆几次下江南,可谓风光无限。

如果站在被统治者的角度看,恐怕很难称得上是盛世。

清代人口猛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红薯等高产量作物的引进,导致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但是很多百姓仅仅是不被饿死,生活质量是十分低下的。而且由于满清钳制思想,大兴文字狱,推行奴化教育,人民毫无尊严。可以说当时的中国百姓并非由独立人格的人,而是为统治者提供膏脂血肉的牲畜。

乾隆年间,英国派遣使团来中国访问,使团团长叫做马嘎尔尼。马嘎尔尼使团来中国之前,欧洲对中国的想象是无比美好的。欧洲人认为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统治者是“充满了仁慈”的,老百姓则是诚实而礼貌的。

然而当马嘎尔尼使团来到中国后,真实情况让他们大吃一惊。英国人发现,满清的统治充满“暴虐,压迫和不公”,而老百姓对政府和官员则是“畏惧,欺瞒和忤逆”。

英国人看到,在暴力统治下,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出现了很大的扭曲,缺乏自尊心,冷漠,自私,麻木。他们撒谎、偷窃、偷奸耍滑,而且从不脸红,哪怕被当面揭穿。

更让英国人吃惊的是,中国人对于自己同胞的冷酷无情。使团的船在运河中撞翻了一艘看热闹的小船,却没有人去救援落水的同胞。使团的人劝说船员开过去救人,却得不到响应。最终有数人丧命河中。

当然英国人也知道,这不是中国人的本性,而是满清统治的结果。

在物质方面,英国人也注意到了中国百姓的穷困潦倒。他们记录下一个细节,当时使团的船上有一些鸡和猪死掉了,他们将尸体抛入海中,不料围观的百姓争先恐后地去抢夺,可见他们并不能经常迟到新鲜的肉类。

英国人最后得出结论说:“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试问,这样一个时代,怎么能算得上是盛世呢?


梦露居士


番薯盛世,全国人养几百万铁杆砖家,跑马圈地,他们吃肉全国吃红薯,瘦的骨头都出来了,清初杀了几千万,光扬州就杀了80万,比南京大屠杀还多,抢劫了江南的财富当然有钱了,拒绝研发火器,于是包衣奴才,投降满清的汉奸开始编写狗屁的盛世,乾隆编写四库全书不知道毁了多少中华文化,这是什么破盛世


零落的心绪


康乾盛世是一个虚幻的盛世,是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甚至是逆历史车轮的所谓盛世。

就中国传统而言,康乾盛世是个暴力的盛世。封建专制发展到了清朝,皇帝权力越来越大,士大夫完全奴才化。就像立储这种国家大事,从清初大家可以议议,到皇帝秘密立储,到最后西太后说谁就是谁,把国家公器完全变成一家人甚至某个人的私人物件。清朝把封建集权专制推上了古今中外的顶峰,完全背离儒家文化中君臣共治的思想,路只会越走越窄,这一头扎进死胡同的,始于康熙,成于乾隆,何来盛世?

就文化而言,广布文网,对全社会进行思想禁锢。弄得堂堂中华,文人只能去翻故纸堆搞考据。到了乾隆,借修四库全书,系统性地销毁和篡改典籍,对全社会进行奴化教育,把怏怏中华,弄成了一片思想和文化荒漠,这算怎样的盛世?

至于经济,现在的研究表明,所谓的康乾盛世,国人仅仅温饱,民无余财。一到灾年,大量农民破产,成为流民。康乾的表面繁荣,是建立在引进美洲高产作物后,人口爆炸的基础上。但是人口增加,只是方便了统治者的剥削和穷奢极欲,民众生活水平却是每况愈下。到了乾隆时期,民变不断,这算哪门子盛世?

康乾盛世,是一个依靠暴政,把全天下老百姓按在地上不准动弹的盛世,是一个为了追求皇权极端稳定而不计成本的盛世,是一个贫穷的盛世,饥饿的盛世。康乾时期,最多就是一个暂且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炎黄子孙在这个历史时期彻底失去了精气神。在其后在三千年未见之变局下,全民族表现出来的总体麻木和迟钝,其实就所谓的康乾盛世结出的果。


用户20247406


清朝初年,由于经过数十年的战争,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多遭惨杀,田土尽成丘墟”,各地多是“官虽设而无民可治,地已荒而无力可耕”。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集权统治,缓和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不得不实行一些恢复经济的措施。




1、清军入关后多尔衮采取孙之獬的建议,实行剃发令,由于天下人受到儒家礼教的长期影响,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致使反动分子鼓动群众反抗清军,导致了一系列清军屠杀事件,这是统治需要,如同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为了统一思想,避免分裂。男子有剃发令,女子有禁缠足,但是古代一向重男轻女,所以对女子也不怎么关注,所以禁缠足也一直没成,故有“男服,女不服之称”

2、文字狱事件:文字狱古来有之,汉、三国、南北朝、宋、元、明、清都发生过,以明清为最甚,明太祖、明成祖、明武宗、明世宗时期都发生文字狱,以太祖、成祖最严重,成祖反叛起家,为剪除旧党;清世祖、清圣祖、清世宗、清高宗,以世祖、高宗最严重,世祖刚入关,禁锢思想情有可原,而高宗逢迎盛世就不太理解,世宗则是九子夺嫡的赢家,杀戮心比较重。相较于其他王朝,以清朝最严重,今天的学者们仔细比较了“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发现,三朝的文字狱虽有程度不同、方式不同,但本质却是一致——皆是“热衷于皇权专制”的封建专制王朝的产物。考之中国三千年封建历史,并非每朝每代都有残酷的“文字狱”,汉唐封建盛世基本上没有大“文字狱”,宋代虽以苏东坡“乌台诗案”开了“文字狱”先河,不过是贬官三级 ,下放黄州流放琼崖而已;直到明代衰弱的万历皇帝,才创造了“中国第一思想犯”——将只是“不以孔孟之是非为是 非”的李卓吾,以“敢倡乱道”、“妄言欺世”罪名拿下诏狱,逼其自刎。




顺治去世后,年轻的康熙看不惯鳌拜专权,借机铲除,康熙亲政后就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

之后一系列事件又再次打扰了天下的修养生息,顺治封的三藩长期拥兵在外,对中央政权构成极大威胁,还空耗国家税收,最终引来了撤藩事件,历代撤藩必有风险,藩王不服便会引兵作乱,三藩就是如此。

就这样跟三藩斗了几年跟台湾斗了几年,又跟沙俄、准噶尔斗了几年,清朝终于安定下来,康熙可以着手于政务。

康熙五十年,清廷下诏永不加丁税即人口税,只收田租,但有人称此举只是恢复明朝旧制,然而明朝也只是在改革时期才如此,更何况康熙时期还不算改革。康熙还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引进外来农作物,使得清朝人口大大提升。他先后任用靳辅和于成龙治理黄河与大运河。

在六次南巡期间,康熙考察民情习俗,亲自监督河工。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安定社会秩序,他颁行十六条圣谕,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诫乡民。此外,为消除士大夫的民族意识和言论管控,实施文字狱。

康熙晚期,由于官员薪资过低以及法律过宽,导致吏治败坏,而太子一位反复废立也导致党争的始乱(九子夺嫡事件,中国古代史最后一次党争)。



康熙晚年两大权臣的斗争,索额图和纳兰明珠都是很早就跟随康熙帝的,他们在康熙时期建功立业,同时也树大根深,逐渐被康熙所发觉,最后都遭到了贬逐。

雍正是九子夺嫡的赢家,他是整个康乾盛世的关键人物,康熙晚年因诸子的争斗痛心不已,于是放松了吏治,导致官员腐化严重。雍正即位后针对康熙时期的弊端采取补救措施,他任用以干练、刻覆著称的张廷玉、鄂尔泰、田文镜与李卫等。雍正还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表示自己勤于政事,他在中央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派驻藏大臣接管西藏,蒙古则设置将军府驻军,亲自批改奏折,做到“事必躬亲”,中央达到绝对集权之时再高压控制地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其次削弱亲王势力,注重皇子教育,采取秘密立储制度以防止诸皇子争位的局面。雍正所派遣的特务遍即天下以监控地方事务,官员们的一言一行都被他掌握在手里,密折制度在此时期完善,这类似于明朝皇帝利用宦官控制百官防止权臣威胁皇权,然而雍正还屡兴文字狱箝制言论自由;经济上实施摊丁入亩,减轻无地贫民的负担。



为解决地方贪腐问题提倡火耗归公,耗羡费用改由中央政府计算;设置养廉银以提高地方官员的薪水。然而雍正即位的时候获得隆科多的协助,赖年羹尧平定青海乱事以稳固政局,后来因故赐死年羹尧、幽禁隆科多。

公元1735年雍正帝去世,其子弘历继位,即乾隆帝。乾隆时,清朝的文治武功走向极盛。乾隆帝继位后介于康熙帝的仁厚与雍正帝的严苛,他以“宽猛相济”施政。

此间江南与广东等地的丝织与棉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历史高峰,大量远销国外,所以后来中国得名Chian,就是瓷器的意思。

同时,银号在山西出现,大量的商业开始兴盛。乾隆期间清朝疆域最大,达1300万余平方公里,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誉,他平定准噶尔与回疆大小和卓之乱,使川黔等地继续改土归流,实际上除了对新疆作战,其他基本上都是惨胜。

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人,引发18世纪中国风的热潮。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

到了乾隆晚期,乾隆帝宠信贪官和珅,官员腐化使政治大坏;文字狱也是愈演愈烈;六次下江南所至铺张过盛,扰民有余,连年的征战致使国库严重损耗;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当时人口暴增与乡村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土地,乾隆晚期到嘉庆时陆续爆发民变,清朝国力日渐衰落。


白莲教起义:白莲教在明清二朝都发动过起义,但是都没有成功。

1、明初的唐赛儿起义是明成祖朱棣长年攻伐蒙古导致的民变,这也是明朝永乐盛世的结束标志,也反应了穷兵黩武所带来的危害。

2、明末徐鸿儒起义是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迫害忠良、压榨百姓而引发的民变,也是明末农民起义浪潮的序幕。

3、川楚白莲教起义是嘉庆年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起义,史学家把这次起义定义为康乾盛世结束的标志,因为人民开始反抗了,这也是乾隆晚期的挥霍、弊政和天灾催生的宗教起义,也意味着清朝开始没落。




到18世纪末,康雍乾盛世进入尾声,西方出现负面评价。与乾隆帝不欢而散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认为清朝已经衰落,已经不堪一击。

公元1795年乾隆帝因为誓言禅位于子颙琰,即嘉庆帝。公元1799年乾隆帝去世,嘉庆帝得以亲政,真正掌握权力,在乾隆倒下的那一个,他的宠臣和珅也面临灭顶之灾,嘉庆帝为了挽救清王朝的江山,果断地决定除掉和珅,于是刘墉等人在乾隆死后就抄了和珅府邸,但是嘉庆帝仁慈,放过了和珅的余党,和珅的家财尽用于平定白莲教起义,终其一生未能解决弊端,清朝继续走向衰退。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的领土几经扩张。到乾隆年间平定新疆,整个清帝国版图达到空前扩张,仅次于元朝,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史称“汉、唐以来未之有也”。

总体来说,康雍乾时期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让百姓足以修养生息,加以国家政策鼓励,人口迅速膨胀,但到了末期,人口基数过大,导致需求大,供给不足,加之天灾和政府救济不及时,所以出现了遍地饥荒的惨象,这也是盛世之下的颓势,避免不了。这也同样是在启示今朝,人口多未必好。


康乾盛世的最大受益者――和珅: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乾隆还将女儿嫁给和珅的儿子,又成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渐成大势。公元1799年(嘉庆四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抄家。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8亿两至11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15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49岁。


故往云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绪论:清代前期的社会经济有重大发展,诸如粮食生产、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生产、市场一体化,以及财政制度、租佃制度、雇工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均大大超越前代。清代社会经济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

康乾时期摊丁入地:数千年来力役之征一旦改除

以人口为对象的征税课役是国家对劳动者直接实施的超经济强制,是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在我国封建制度下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历史上,它一直是劳动者、特别是广大农民最苛扰、最痛苦的负担之一。摊丁入地取消了人口之征,实行一元化的土地税制,意味着封建国家从此解除了对生产劳动者直接的人身束缚,不再同地主争夺劳动人手,而使赋税制度建立在“富民为贫民出身赋,贫民为富民供耕作以输赋税”,即农民输租于地主、地主输税于国家的比较单纯的地租再分配机制的基础上。

“摊丁入地”这个转变是同封建后期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无疑具有历史进步的意义。

宋代有丁口之赋,有职役、役钱,元代有丁税、科差,明代初期有里甲、均徭、杂泛,一条鞭法改革后又有丁银,等等。清代摊丁入地在唐两税法改革、明一条鞭法改革的基础上,彻底废除对人口的征课,从而完成了封建后期以来历次税制改革并役于赋、人头税归入土地税的历史进程。

它既是以前历代改革精神的继承,又是其最终的总结。清代已有人说,摊丁入地标志着“数千年来力役之征一旦改除”,这个评价,应该说是不过分的。(《论清代的摊丁入地》,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增刊)

康乾时期的人口

“康乾盛世”时期中国人口大约从1亿增加至3亿,与何炳棣、赵文林等学者的测算结果较为吻合,其中乾隆年间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加280万左右,是康熙、雍正时期的5倍左右。具体而言,1670年的人口接近1亿,为0.99亿;1700年人口达到1.04亿,1750年人口达到1.8亿,1790年突破3亿大关,为3.01亿,1795年人口有所回落,为2.97亿。

康乾时期的粮食

康乾时期粮食总产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1665年的1163.7亿市斤增加至1795年的2576亿市斤其中18世纪增速尤为明显,粮食总产量实现了翻番。人均粮食产量、人均稻谷和小麦产量变化特点相同,17世纪缓慢增长而18世纪有所回落。

人均粮食产量从1665年的1183斤/人增加至1700年的1245斤/人,但18世纪则有所下降,从1700年的1245斤/人下降至1795年的867斤/人;人均稻谷和小麦产量从1665年的794斤/人增加至1700年的835斤/人,但从1700年的835斤/人下降至1795年的582斤/人。这主要是18世纪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因此人均粮食产量反而呈现回落趋势。

康乾时期的进出口

1760—1794年之间中国进出口总额和中英进出口总额均在不断增长,但后十年的增速明显加快,其中

中国进出口总量从1760年的554.6万两增加至1784年的700.1万两,从1784年的700.1万两增加至1794年的1322.5万两;中英进出口总量从1760年的290.6万两增加至1784年的338.5万两,从1784年的338.5万两增加至1794年的1085.1万两,而且中英进出口总量占中国进出口总量的比例在不断增加。此外,中国出口总额均大于进口总额,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康乾时期人口增长与世界人口增长比较

康乾时期中国和世界人口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中国人口从1662年的0.98亿增长至1795年的2.97亿,年均增长8.37‰;英国人口从1700年的0.069亿增加到1800年的0.108亿,年均增长4.49‰;世界人口从1700年的6.03亿增加到1820年的10.42亿,年均增长4.57‰,中国的人口增长率接近于世界人口增长率的两倍,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的经济是繁荣的,能够承载人口的快速增长。

康乾时期财政收入与英法财政收入比较

财政收入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财政收入从1661年的6162万两增加至1766年的8280万两,年均增长2.8‰。法国和英国的财政收入1680年分别为1440万两和616万两,1750年分别增加到4260万两和2760万两,年均增长15.61‰和21.66‰。[17]虽然17、18世纪中国的财政收入都要高于英国,是英国的近3倍,但1800年中国人口是英国人口的30倍左右,而且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只相当于英国的12.9%。

综上所述,康乾时期与同时期欧洲相比较,确实不如英国发展的好;但是站在纵向比较,连“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也(高昌王麴文泰语)”的李世民贞观朝都能被称之为“贞观之治”,那多项经济指标达到封建时代顶峰的康乾时期被称为“盛世”也不算过分。

(以上数据均来自论文《“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吗? ——基于经济数据测算的分析》)


兰台


所谓盛世只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此朝治理比彼朝强很多,比如社会安定,商品丰富,物价低而稳定,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强,边境安宁,政l治较清明,人口增多等,那么相对于彼朝来说算盛世了,康熙中期的状况基本上有以上特征,算得上一时盛世,但后期政治广庸懒,贪蔽成风,国库无余银应对自然灾害和边境外敌入侵,民生较苦,以致有:康熙康熙吃糠喝稀的民间传言,康熙朝算不上一个完整的盛世。


手机用户张12345678


所谓康乾盛世只不过是满清统治阶级自己勾画出来意淫的画面,经过代代刻意相传,在统治阶级的大力宣传下,就成了今天用以标榜满清功绩的证据!做为盛世,自康熙起,中国开始正式进入漫长而黑暗的思维地狱。利用文字狱,加强明版八股取士,用宣传机构禁锢人民思想,灌输愚昧思想,使中国进入全民介奴的境地,这是盛世的标志吗?在文化上,满清没有做到承前启后,而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残暴,而把所有不利于自己,有利于前朝的史记,文献都统统抹杀,改得面目全非,借用编写四库全书而把全国的史记书籍但凡不利的全部销毁,最终造成中国文化的大灾难。在经济上,明中后期开始出现的资产阶级苗头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却对前朝的病狗进一步发展,闭关自守,从而在科技,经济上进一步与世界脱钩,满足于小农经济不可自拔。清粉们常唱道清初人口大爆发就是盛世的功劳,而实际上只是美洲农作物普及的红包罢了,如果明末这些作物能够普及的话,就不会有那么严重的饥荒,就没满清什么事了,但凡事总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最后的功利被满清得到了,就被用来赞叹盛世之功未免太牵强吧。既然思想,文化,经济都没有什么可称赞的,科技更是可怜,那又有什么来唱赞歌的呢


沧海一声oo叫


理论上是,如果和现代生活对比不是。以普通百姓生活而言,在工业革命之前,几千年变化相对不大

唐宋元明清盛世是什么样子,和现代社会对比中外理论就不存在盛世

横向对比,唐宋元明清,康雍乾三朝百姓人均粮食产量,布匹消费等和前朝对比,应该说算是盛世


风中小草59


我虽然不反感清朝,毕竟清朝有开疆拓土之功,但我不得不说康乾盛世不是真的。

乾隆末期英国使者马嘎尔尼带着他的商团还有他儿子一起来华请求中国开放通商,并寻求国家平等关系。乾隆严词拒绝并把他带来的新发明全扔进了茅厕。中国就这样丧失了一次和世界先进文明接轨的机会。

这段历史有一个细节,记在了马嘎尔尼的日记本里。马嘎尔尼怀着对东方富庶的神秘国度遍地黄金的幻想,飘扬万里来到中国。他下船的时候把放置过久而腐坏的牛肉扔进了海里,结果看热闹的群众成堆的跳进海里抢肉。这一幕直接打破了他的幻想,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清国百姓并不能经常吃上新鲜肉。这一幕也印在了他儿子的脑海里。后来脏乱的街道,百姓的苟且,统治者的迂腐闭塞。让他俩越发觉得中国并不富有。

40多年后,中英因为鸦片产生矛盾。小马嘎尔尼在英国国会上把中国比喻为一件易碎的瓷器,力排众议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