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那麼多,爲何偏偏明朝皇帝多「奇葩」?

彭勇 | 文

有人說,明代的歷史充滿了專制、獨裁和暴力,明代特務政治把社會變成了人間地獄;有人卻認為,明代的歷史洋溢著睿智、新奇和文明,商業社會開放,思想文化活潑,中西交流順暢,開啟了近代中國社會的新紀元。迥異的觀點似乎讓人莫辨是非。

明朝是中國傳統帝制的延續,專制統治不斷強化的體制之內也不乏反傳統的思潮,融入世界的足印清晰可循,甚至一度仍然走在世界的前列。在明代,垂死與方生並存,腐朽與神奇共生,有機遇,更有挑戰。

近期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彭勇做客澎湃問吧(id:pengpaiwenba),與讀者談談明代的歷史與文化。本文系問吧精選問答。

為什麼明朝皇帝奇葩較多?

ywq:彭老師,為什麼明朝皇帝奇葩較多?是否與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有關係呢?朱元璋的畫像是否如真人一般鞋拔子臉,還是後來清朝統治者歪曲的呢?

彭勇:明朝的皇帝奇葩多,簡單概括,我認為原因有二,一是皇帝制度的選拔比較嚴重遵循了“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的嫡長子繼承製,生而為皇帝,導致皇帝的素養不是最高的,而皇權又是高度集中,當皇帝的比較放肆。二是明朝的皇帝制度運行中,行政機構運行制度相對完善,內閣六部等權力機構可以很好地保證國家權力運行,皇帝不是事必躬親。

朱元璋的畫像,目前比較清楚了。

首先,朱元璋長相既沒有歷代帝王像那樣漂亮,也不是尖嘴猴腮醜陋無比。俊相過於美化,標準和規範,醜陋的那個是人為的想象和歪曲。它們都是似像非像的寫意畫。

其次,那幅醜像,並不是清朝的汙衊。朱元璋的畫像在明朝就已經被“醜化”了,或者說被“異化”了。不能讓清朝背這個鍋。

俊的那張正像,為官方標準畫像,宮廷所繪朱元璋真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長, 面如滿月,須不盈尺。與民間所傳奇異之像大不類”。

醜的異相,一副彎月型的臉龐,容貌險奇怪異,有的還滿臉布有黑子,多被民間奉為真身,實際是民間的想像和異化。

明清的帝王很多,為什麼太祖會出現如此截然不同的、一俊一醜兩類畫像?研究者認為,一是太祖以農民之身而成帝業,民間傳說甚多,他本身就是個傳說、傳奇;二是朱元璋的雙重性格,他既是雄才大略的曠代聖主和明君,又是嗜血的暴君和兇徒,無知 、猜忌、多疑、濫殺的故事,在明代中後期民間流傳。

換言之,名人八卦多,朱元璋特殊的出身、背景、性格,在明清時期不斷被演繹,於是出現了兩張完全不同的畫像。

古代王朝那么多,为何偏偏明朝皇帝多“奇葩”?

朱元璋兩幅不同的畫像

喜多寶:你怎樣評價朱元璋?

彭勇:朱元璋推翻元朝,統一全國,並採取措施安定社會、發展生產,奠定了明初盛世的基礎。他親手擘畫的典章制度不僅為他的後代子孫所遵循,而且也多為清代所繼承。他創建的明王朝享有長達277年的綿長國祚,成為中國歷史上統治年代僅次於唐朝的王朝。當然,朱元璋強化專制主義皇權統治,濫用刑罰,屠戮功臣的惡劣做法,對當時和後來都曾產生很大的消極作用。但總的說來,他不愧是古代帝王中一個有作為、成就的突出人物。清聖祖玄燁稱頌明太祖和明成祖說:“朕觀《明史》,洪武、永樂所行之事,遠邁前王。我朝見行事例,因之而行者甚多。且明代無女後預政、以臣陵君等事”。他曾為明太祖的陵墓題詞曰:“治隆唐宋”。銘刻這一題詞的石碑,至今猶屹立在南京明孝陵之前。

相信就存在的力量:您好,彭老師。請問明末崇禎帝真的很勤儉嗎,還有為什麼明末明明是一個王朝的衰垂之際卻還名將輩出?

彭勇:崇禎皇帝與前面的幾位皇帝相比,算是比較節儉,也是很勤勉。主要原因是他生活的那個時代,內憂外患,還真需要他小心應對。

亂世出英雄,明末出幾位名將,也算是正常,時代的需要。不過,相比較明朝中期,與戚繼光、俞大猷和李成梁相比,明末的名將,還是差點事。

書極卜凡:如何評價明孝宗朱佑樘?能算明朝好皇帝嗎?

彭勇:孝宗即位,改明年為弘治。即位之初,在即位詔中,他即對成化年間的裨政予以修正,佞幸李孜省、太監梁芳和外戚萬喜等人受到撤職或流放。不久又裁汰了成化年間的傳奉官二千餘人,罷遣濫發、濫封的禪師、真人和西番法王、國師等千餘人。在斥罷權閹奸佞的同時,他還廣開言路,刷新政治,朝中出現了一批中正廉直的官員,如王恕、馬文升、劉大夏、劉健、謝遷和李東陽等,政治氣象為之一新。

後世史家對孝宗評價頗高,《明史•孝宗紀》評價說,明朝的16個皇帝中,除太祖、成祖之外,值得稱道的只是仁宗、宣宗、孝宗三位。仁、宣時期,國家大勢穩定,綱紀修立,民風淳樸。成化以後許多歷史時期,看似天下太平無事,實則安逸之下,易於沉溺在怠政和貪歡之中,驕奢滋生。孝宗能夠親行節儉、舉止有度,勤政愛民,兢兢業業,堅持“保泰持盈”的治國之道,倡導朝野清明安寧,百姓安樂豐實的理想生活。後人認為,只有孝宗明白《易經》中所說的“沒有始終平直而不遇險阻的,沒有始終往前而不遇反覆的,處境艱難而能堅守就不會出現禍害”道理。比較而言,孝宗有建立“治世”的理想,“法祖用賢”,所以遠比他的父親勤政得多,他能約束自己,親賢遠小。

但孝宗並未始終如一,早在弘治八年(1495),在宦官李廣的誘惑下,他著迷於齋醮、燒煉,長期深居內宮,閉門不出,以至於等待他處理的奏章有“稽留數月,或竟不行。事多壅滯,有妨政體”,根本談不上召見大臣、共商國是了。而且他的一支“用賢”隊伍嚴重老化,因循太祖、太宗舊章有餘,創通與革新不足。因此,與其說孝宗在“中興”,不如說是帶有濃重的保守色彩的復古活動,與快速發展的商品經濟和求新求變的社會風尚相比,孝宗的中興反而有“拉歷史倒車”之嫌。

歸隱:老師,天啟皇帝傳統看法說他沒文化,昏庸,忠奸不分,但是我看到一些新的看法和傳統看法完全不同,您怎麼看呢?

彭勇:天啟皇帝他的父親不受神宗(天啟的爺爺)待見,到16歲時還沒有給派老師教學,後來派的老師因為口音的問題,也聽不太明白,所以早年讀書確實很有限。但說他是文盲,一是比較其他皇帝他的文化水平不高,二是形象的比喻。實際上,天啟皇帝是接受的教育,因為是皇子、後來當了皇帝,經筵和日講教學還是比較系統的,從傳世文獻看,他的文化水平還是可以的。

只不過,由於早年的經歷對他影響太大,而且明朝到了末年,國家局勢如此,尤其是魏忠賢當權,他的能力又極其有限,很難有大的作為,這也是事實。

:“明亡,實亡於萬曆”,對於這句論斷老師您怎麼看?

彭勇:萬曆在位達48年之久,是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長達半個世紀的任期,對大明帝國的命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把萬曆親政作為明後期的開始,意味著萬曆之後的明代革新政令的努力宣告結束,明代政治走向全面衰落。

萬曆朝政局的巨大轉變是從張居正去世後不久開始的,這又源於對張居正和馮保二人的清算。大婚與成年之後的朱翊鈞想擺脫二人的政治影響,獨立施政,而宮中的宦官與朝中的大臣之間的權力爭鬥則提供了這種可能,加速了這一進程。

在親政的前幾年,朱翊鈞憑藉獨立執政的熱情,堅持一貫的勤政作風。但萬曆十四年後,他又成為一位出了名的怠政皇帝,數年不臨朝治事,前後迥異、看似矛盾的風格,卻倒出其複雜的內心世界和真實的精神生活。

明中期以後的黨爭激烈,奏疏空疏,朝政無序,也讓他萌生了對政治的厭惡、對朝臣的反感。

他本人過分的迷信權力、相信明王朝的國力,以及他認為某些日常“瑣事”無須勞力傷神的想法有關。基於這種心態,他在權力的巔峰舞蹈,有專斷、也有玩弄和忽視。正是他的這種心態,導致了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產生了無可挽回的嚴重惡果。

古代王朝那么多,为何偏偏明朝皇帝多“奇葩”?

明神宗朱翊鈞

明朝專制獨裁還是活潑開放?

rui孫:明朝時期也有一些禁海政策,相比於清朝來說明朝的禁海政策是較為寬鬆嗎?

彭勇:明清海禁的相似之處都是為了防範來自海上的敵對勢力,採取了措施,但並不能稱為海禁,有禁令而未見嚴禁禁止。這一時期,因擔心流亡海上的原方國珍、張士誠舊部與倭寇互相勾結,危及明朝的統治,洪武四年(1371),太祖下令實行“海禁”,“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明太祖實錄》卷70)。海外貿易主要通過官方朝貢。明成祖即位後,恢復了明州、泉州、廣州三市舶司,歡迎各國入明朝貢,但禁止私人下海通商貿易。實際上,這個時期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海禁。

清初的海禁政策是為了防範鄭成功,他的手段和措施更加嚴厲。從順治十二年(1655年)開始,清廷為斷絕東南抗清勢力的軍餉及物資供應,禁止沿海省份帆船入海,此後又將局部地區居民趕到內地,實行遷海政策。順治十八年,全面實行海禁,在沿海各地發佈遷海令,派大臣前往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五省“立界移民”,“不許人跡至海澨,片板不容入海洋”。同年,再發布《嚴禁通海敕諭》,稱“鄭成功盤踞海徼有年,以波濤為巢穴,無田土力可以資生,一切需用糧米、鐵木物料皆系陸地所產,若無奸民交通商販,潛為資助,則逆賊坐困可待。”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收復臺灣後,才下令全面復界,持續二十二年的遷海政策始告結束。

明清初期的海禁都隨著政權穩定之後,又有所開放。明代中期私人海上貿易和交流越來越繁盛。清廷開放海禁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便有20餘艘中國商船抵達日本長崎,四年後有193艘,可見對日貿易的迅速發展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日本在長崎港建造專供中國商人居住的唐人坊。

明清中期也都有海禁,明朝是為了防禦倭患(嘉靖大倭難),嘉靖帝正忙於“大禮議”,無暇處理外交爭端,對各國朝貢也不感興趣。嘉靖三年,他重申明初的禁海令,下令加強福建、浙江和廣東沿海的監管和巡邏。嘉靖十二年,再次重申禁海令,要求浙江、福建和兩廣官軍厲行海禁,派兵防剿,“一切違禁大船,盡數毀之。自後沿海軍民,私與賊市,其鄰居不舉者,連坐”,措施是非常嚴厲的,可稱之為海禁。

康熙未年,到雍正時間,對外政策出現了大的波折,很大程度上是清朝與西方交流中發生的障礙。比如與西方傳教士發生了激烈衝突,影響了中西交流;英國等國商人在中國沿海的衝擊與騷擾加成。乾隆二十二年,關閉漳州、寧波、雲臺山(今江蘇連雲港)三口,只允許廣州一地為通商口岸,稱為“一口通商”。這是比較典型的閉關鎖國時期。

嘉靖大倭難解除後,到隆慶年間,很快明朝又開關了。隆慶元年(1567),明廷應福建巡撫涂澤民的奏請,下令部分開放海禁,允許在漳州月港(今福建海澄)出海,“準販東西二洋”。私人海上貿易很繁盛。明代海外貿易迎來了大發展時期,並不存在閉關鎖國。

在清代的“閉關”時期,日本以及英美等西方國家通過海上至廣州、上海等地進行貿易的船隻和貨物逐年增多,中國與歐美等國的貿易規模仍在擴大,來到中國的歐美商船數量仍在逐年增加。原因是中國商品與西方相對強大的比較優勢。在1840年之前,中國在對外貿易中一直處於出超地位,使得白銀大量流入中國。

所以,有的學者認為,說明清閉關鎖國是個偽命題。但兩個王朝一度都曾實行嚴禁的海禁政策,二者的區別是防範的對象不同,採取的措施嚴厲程度不同,產生的影響也有很大的不同。對明朝似乎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但對清朝及其以後產生的影響卻非常大,無論是清初的海禁還是乾隆時期的海禁,其破壞力都遠超過明朝。主要原因是時代不同了,不僅國內的形勢不同,國際形勢也發生了變化。

範五爺:明代是否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思想最為開放個性最為明顯的王朝?

彭勇:我很喜歡嵇文甫先生在《晚明思想史論》一句話,“晚明時代,是一個動盪時代,是一個斑駁陸離的過渡時代。照耀著這時代的,不是一輪赫然當空的太陽,而是許多道光彩紛披的明霞。你儘可以說它‘雜’,卻決不能說它‘庸’;儘可以說它‘囂張’,卻決不能說它‘死板’;儘可以說它是‘亂世之音’,卻決不能說它是‘衰世之音’。它把一箇舊時代送終,卻又使新時代開始。這在超現實主義的雲霧中,透露出現實主義的曙光。”周作人對晚明也有濃厚的情結。

那是一個怪物:明朝有沒有一些君主立憲的影子,文官集團是否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皇權。

彭勇:應該說是有的。文臣集團可以在一定程度制約皇權,比如廷議就是重要的形式,科道監察體制也可以發揮較大的作用,雖然最終決定權仍然在皇帝,但在許多事情上,大臣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意見,並且對皇帝的行為進行建議、甚至是批評,從而影響最終的決策。

晚明時代,許多思想家以民本主義為武器,猛烈抨擊專制帝制,要求多方限制君主特權,甚至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主張。劉宗周說:“天下事可以一人理乎”?[ 《劉蕺山集》卷2《除京北謝恩疏》。]主張“以天下之聰明為大聰明”,“以天下才任天下事”[同上卷4《敬陳聖學疏》。]。黃宗羲認為:“天下為主,君為客”,“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 《明夷待訪錄·原君》。]唐甄也有類似的想法,說“天子之尊,非天地人神也,人也”,他甚至認為:“自秦以後,凡為帝王者,皆賊也”[ 《潛夫·抑尊》。]。他們企圖通過“置相”(接近於近代責任內閣總理)、“學校”(接近於近代議會)來實現他們的“有法治而後有治人”的政治理想。有的學者還對未來社會提出美妙的設想,何心隱就設計了一個“相友而師”的類似於烏托邦的基層社會組織。他要求破除一般的身家,建立一種超乎之上的師友關係,從“齊家”開始,在廣泛的社會範圍之內實現“治國”和“平天下”的理想。

Martyr:明代對外來文化的接觸的態度如何評價?明代的封建專制制度真的到達了頂峰嗎?皇權的自由度究竟幾何呢?

彭勇:明代對外來文化總體是包容的,以傳教士來華在明後期的境遇就可以說明。當然,他們的觀點還是引起不小的爭議,並不是一路無阻地傳播。明代的專制度並沒有達到頂峰。皇權還受到一定的約束,批判和反思皇權專制的思潮也都有。

不老男神:如果再給明王朝一百年時間,會不會實現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彭勇:就晚明進代的思想文化、社會生活、商業經展、中外交流、國際貿易以及民間基層社會發展看,如果給一百年,是有可能的。只是明朝解決不了他面臨的社會矛盾、民族矛盾等,滅亡也是必須的。

關於明朝那些事

路西法:明末三大案是否真是存在?請問您如何看待?

彭勇:神宗病逝,他的兒子常洛登極,是為光宗。萬曆時糟糕的境遇導致常洛的身心都受到極大摧殘,登基後,他放縱自己,身體狀況更差。時光宗患有痢疾,病情一直不見好轉,有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獻紅丸藥,光宗服過兩丸後不久便駕崩,引起朝臣的種種猜想,進而演化成激烈的論爭,史稱“紅丸”案。由於圍繞進“紅丸”和“移宮”等行為各有一批官員參與,加之天啟朝東林黨與閹黨之爭時,常常圍繞“國本”、“紅丸”和“移宮”事件相互攻訐,故被冠以“案”字,“三案”之爭鬥一直持續到南明時期,外朝、內廷官員黨同伐異,朝堂上烏煙瘴氣,嚴重影響到了官場正氣之風。

也人云:彭老師,建文帝的生死下落最近學界有什麼新發現嗎?請問您對這個問題持什麼觀點呢?謝謝。

彭勇:最近的新發現,就是在湖南和福建有建文遺蹤。

建文帝流落何處?民間傳說甚廣。明清之際著名史學家查繼佐在其《罪惟錄》中搜集了他所見的建文下落說法,共有23種之多。此後的說法又添數十種,真是“眾說紛紜”。據諸說,建文帝浪跡幾乎整個大明版圖,尤其是在西南地區,如湖廣、兩廣、雲南和四川等地。在江蘇、浙江、福建等地也都有關於建文下落的故事和相關遺蹟。

有的牽強附會頗為明顯,有的還有幾分道理,畢竟歷史研究就是在拼接歷史的碎片,證實是一件極其艱辛的事情,更何況是這樣的難題。建文帝下落仍然是一個謎,有關於他下落的新說法和新解讀肯定還會不斷出現。

不穀:您怎麼看徐階老先生?

彭勇:徐階在明代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一是他被認為是“嚴嵩時代”的終結者,二是徐華亭在江南地方社會頗有影響,三是徐階是嘉隆時代的參與和見證者。

徐階的性格,《明史》本傳記說:“為人短小,白皙,善容止。性穎敏,有權略,而陰重不洩”,個頭不大,相貌好看,聰明,沉穩,城府很深。

徐階與嚴嵩很大的不同是,一是實踐方面,他早年有豐富的地方行政經驗,而且是從推官開始做,到州同知,按察僉事、按察副使,是檢察官出身,從事司法檢察工作者,在分析、判斷方面有過人之處。二是性格方向,他也有特長,“性穎敏,有權略,而陰重不洩”,這樣的性格在與嚴嵩的鬥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嘉靖末年的政局,政客們都在琢磨歷史的走向,世宗迷信權力、性格暴躁偏執,如何利用皇權打擊政敵,手法顯得異常重要。徐階把握時機,利用世宗和嚴嵩的“弱項”,一次次從化險為夷,到佔得先機,再到最終完勝。

徐階既有著南方人(上海人)的精明強幹,又有基層司法實踐經驗,做事滴水不漏,思維能力超強,他分別藍道行和三法司官員,說明把握機會的能力很強。嚴嵩即便再強大,也不是時間的對手,更何況還有個坑爹的兒子,再遇到了徐階這樣的強手,命運也就註定了。

嘉、隆時代,是閣臣權力最大、鬥爭最激烈的時期,一批精明能幹的大臣,能力是真有,手段足夠狠,有人品的因素,也是現實的需要。政治鬥爭不正是如此嗎?

如果有興趣,鬥爭的過程,建議閱讀胡凡、卜鍵等人的《嘉靖傳》或《明世宗傳》。

拉個狼謝:明朝的帝王是如何處置貪腐的?

彭勇:通常認為明初洪武朝反腐力度最大。洪武一朝對違法亂紀、貪汙受賄的官吏處理極為嚴酷,既有大規模的處理,也有個案處理。由於措施嚴厲,一再追查,元末遺留的吏治腐敗現象大為好轉,締造了明前期的盛世。《明史•循吏傳》稱:“一時守令畏法,潔己愛民,以當上指,吏治煥然丕變矣!下逮仁、宣,撫循休息,民人安樂,吏治澄清者百餘年。”

此後的歷代,對官員的操守都是重要的考核內容。對貪腐官員的懲治都很多,只是在執行力度上與明初相去甚遠。

Pengfei

:老師,可以介紹一下東林黨嗎?

彭勇:以顧憲成、高攀龍為代表的東林黨人,面對“天崩地陷”的嚴峻現實,提倡士大夫“居廟堂之上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為學宗旨,以“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作為他們救世濟民的崇高理想。萬曆年間,明神宗派出的礦監稅使橫徵暴掠,敗壞了政治、擾亂了社會經濟,也動搖了明帝國的根基。東林黨人為民請命,百折不撓,大膽率真地批評帝王怠政作風。在東林黨人看來,判定政事的是非曲直,並非惟君主和朝廷的意旨,而是由天下公論決斷。

以楊漣、左光斗等為東林黨人以為官清正自居,他們也曾試圖整頓吏治、澄清銓政,減輕百姓的經濟負擔,清理被拖欠的軍費等。然而,東林黨人大多是一些意氣用事有餘、治國謀略不足的讀書人,他們並沒有深刻認識到社會矛盾的複雜性,沒有深刻地認識到解決社會問題的難度,其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團結各方面的力量、減輕改革的阻力上,而是把心思放在對所謂“邪惡派”官僚的秋後算賬上,人為地製造敵對勢力,使整個朝野充斥著黨爭,增加了官場的仇恨與爭鬥。這讓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從中漁利,他們聯合被東林黨打壓的敵對勢力,對東林黨反攻倒算,東林黨在受到殘酷無情地殺戮之後,人們再想聽到正直的聲音就相當困難了。

霖.漓:彭教授您好,我是一位來自深圳的中學生,正在利用課餘時間研究鄭和下西洋對於世界經濟的影響。我們知道在鄭和時代,明成祖一反祖訓派出偌大的船隊出使海外,但內卻仍嚴謹私自出海。請為這是不是可以稱之為官方和民間對海上利益的爭奪?或者說您認為官方主導的貿易對國內經濟有何正面影響?

彭勇: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學術界也存在一定的爭議。有一種觀點確實如你所說,元時期的私人海外貿易很發達,到明朝嚴厲私人出海,代之以官方的朝貢貿易,有學者認為是歷史的倒退。

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蹤跡建文說、耀兵異域說、發展貿易說、宣諭來朝說、聯印抗蒙、推行其價值觀說、獲取奢侈品之說、宗教信仰說等等。

規模宏大的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歷時30年,歷永樂、洪熙和宣德三朝,他的目的不可能是單純或者惟一的。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有宣傳明朝的國威,擴大在海外的政治影響,招諭各國前來朝貢的目的,也有發展以朝貢為形式的海外貿易的意圖。明成祖在位期間,積極開拓,不排除其認識海洋,瞭解世界的目的。至於其尋找建文帝、聯印抗蒙和滿足皇室奢華之需等目的,則不太可能是其重要或惟一目的。

客觀上講,鄭和下西洋打擊了私人貿易,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明朝經濟走向世界的步伐。

古代王朝那么多,为何偏偏明朝皇帝多“奇葩”?

有哪些能夠全面瞭解明朝的史書?

秋月白:老師您好,非歷史系畢業生了解明朝歷史應該閱讀哪些書呢?曾經看過清修明史,但感覺編的太奇幻了,沒有繼續。

彭勇

:非歷史專業的,瞭解明代的歷史,我建議閱讀幾部經典的教科書,如朱紹侯、寧欣、張國綱、陳支平等主編的《中國古代史》。二是讀讀明朝的斷代史,可以系統瞭解,如湯綱和南炳文的《明史》,趙毅、陳梧桐和彭勇、王天有和高壽仙等主編“明史”等。清修明史,仍然是瞭解明史的重要文獻,建議堅持閱讀一段時間,會有收穫的。

Mr. Wang:老師您好,你覺得樊樹志老師的書如何?有哪些書值得比較著看?

第二,要了解明代社會生活,哪些史料比較有價值?《三才圖會》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