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在靜海的傳說


姜子牙在靜海的傳說


歷史淵源

姜太公,東海上人(今河南省許昌市),姓姜,呂氏,原名姜尚,也稱呂尚,單字望,又字子牙,世人尊其為姜太公。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或曰:呂尚處士,隱海濱。”

《孟子·離婁上》《孟子·心盡上》載:“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稱渤海為“渤解”,《辭海》釋意:“渤解,古代稱東海的一部分,即渤海。”靜海一帶瀕臨渤海,即“東海之濱。”靜海區的子牙鎮亦在其中。

《燕山叢錄》中記載:“子牙鎮,相傳以為太公居此,所謂東海之濱也。河中有釣臺,浮雲煙波。”

民國《靜海縣誌》載:“邑西子牙鎮,相傳為姜太公釣魚處。故河名子牙河,鎮名子牙鎮。尤奇者,北有尚家村,多姓尚;鎮內多呂姓、姜姓,均自稱為太公之裔。”

《靜海縣誌》還載:“釣臺其高下,僅得於堤四為一焉。而水時,與堤爭,不能與臺爭。”

新編《大城縣誌》載:“縣城東北西子牙村東2裡(即靜海子牙釣魚臺),有高於地面1米,面積約90平方米的土丘,傳說是西周太師姜子牙的釣魚臺,子牙河因此而得名。”

清光緒《大城縣誌·清增太公廟祀議》中記載:“本縣城東北四十里,地名子牙鎮,有太公釣臺在河之中,二水合抱,浩蕩煙波,有江南水雲之狀。臺上有太公廟,塑像俱全,廟房門宇肅如也……孟子云:‘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似即此地。”

此外,《畿輔通志》等文獻對靜海區子牙的釣魚臺也有記載。

關於釣魚臺的情況除了文獻資料記載外,還有碑文記載。在子牙釣臺的遺址上,曾立有兩塊石碑。一塊是清康熙四十六年由欽差都察院右副都御使高承爵撰寫的《釣臺碑記》;另一塊石碑是靜海進士牛天宿於清康熙丙戌年撰寫的《周太師尚父釣臺廟碑》。這兩塊碑文的內容既有不同之處,也有相同之處。其中《周太師尚父釣臺廟碑》對於子牙釣臺是這樣記述的(摘錄):“大邑城北四十里(即靜海區東子牙的釣魚臺處),土益腴,徑益曲,林深而水駛,古堤東西立,各丈餘許。中來兩河相比而北下,介兩河之間,有土突出,高僅三尺,廣可數十步,搖盪于波光雲影中,則周太師釣臺雲……得非大聖人之道德功業,必不磨滅於天地之間,而精神之所眷注,尤在深山密林獨寐寤歌之地。故興周其後也,而渭水實先之;渭水又其後也,而東海之濱實先之……”

描寫姜子牙釣魚臺的部分詩詞、碑文:

釣臺煙水


明朝·張弘文


避世東來寄海濱,高臺環水日垂綸。


鷹揚一奮煙霞去,傾使周家奕葉新。


釣臺懷古


清朝·牛元靖


商周大老一魚臺,震世經綸此地開。


東海煙霞聊借隱,西歧風雨暗相催。


潮生斷碣侵丹宇,雲度荒祠蔭綠苔。


景物已隨人事改,磯前惟有月明來。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撰寫的《周太公尚父釣臺廟碑》碑文:

周太公尚父釣臺廟碑


邑人 牛天宿 進士


大邑城北四十里,土益腴,徑益曲,林深而水駛,古堤東西立,各丈餘許。中來兩河相比而北下,介兩河之間,有土突出,高僅三尺,廣可數十步,搖盪于波光雲影中,則周太師釣臺雲。噫!亦神矣哉。水之為物善變,而居漳水下流,其性又至暴。當其泉枯水涸,雖五尺童子,可褰裳而渡也。逮至河伯肆怒,浮地駭天,巨浪雄濤,朝夕不可方物世之。岸柳煙村不崇朝而入蛟龍之窟者,豈可一二計哉。而是釣臺高僅三尺,廣數十步,測其高下僅得於堤四之一焉。而水時,與堤爭不能與臺爭,乃至兩河交匯,狂瀾四出,不難掠堤而直下。顧此釣臺一片土,高高獨立,其為高三尺,廣數十步者,曾不能以尺寸減世之,儒者多不樂言奇事,以視此者,竟何如也。得非大聖人之道德功業,必不磨滅於天地之間,而精神之所眷注,尤在深山密林獨寐寤歌之地。故興周其後也,而渭水實先之;渭水又其後也,而東海之濱實先之。則夫東海片席中舉夫鷹揚燮伐之偉烈,敬勝義勝之心傳無不蘊。積於此,乘會際運則出其素所有者以應之耳。吾彲則龍 之夢不作,雖孤舟蓑笠寒江終老可也。此大聖人之眷眷不能忘情於此而天地為之默佑,鬼神為之護持者也。臺之上有祠,不知建於何代。即《燕山叢錄》一書備載:大城子牙窟隨水高下,雖大浸不沒,亦不言祠,故無所考。舊傳明季臺上有高像,仍坐時狀,噫,此其歷代之遺制歟。至萬曆二年,李公,名似海,乃更為祠,冕旒南面配以後世善兵法者六人,遵唐制也。明末,臧莊李公尹生截石為碣,將欲詳志其本末,會有土寇之擾,事遂寢。嗣此本邑大司寇劉端敏公修之。雲貴總督王公諱繼文者過此,又修之。而碑記獨缺李公玉友、尹生先生賢嗣也。不承先志偕弟侄謀諸宗族,出舊石於敗土中,鐫文以記。亦可見聖人為百世之師,而懿好尤有同然者矣。李公玉友,邑貢生,諱萼,性孝友,其家同居者七世。有張公藝、陳競之遺風,諸上司屢有旌表。蓋賢而隱者也,其不能無情一臺也亦宜。

康熙丙戌仲秋立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撰寫的《釣臺碑記》碑文:

釣臺碑記


欽差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候補延撫督理河道加四級高承爵謹撰

文林郎知大城縣事河趙齊家題額

防守子牙河縣丞加一級錢宗周書丹

大邑之東北四十里許,有子牙村在焉。村旁有河,曰子牙河。河干有臺,曰釣臺,邑志所載,即太公垂綸處。孟子所云:“居東海之濱者”也。川源幽秀,雲樹蒼深,河水自南來,繞臺之左,而支流繞出其右。兩岸皆為大防,防上林木扶疏,參差掩映。自臺而北,迤邐至王家口,河勢奔注,匯為藪澤,水與天際,杳無涯畔。雖去海上百有餘裡,而煙霞飄渺,若別有一天地焉。

意當商周之世,必為荒僻之區,人跡之所罕至,故公得避世而居於此。厥後,蜚熊入夢,遇文王於渭水之濱,則就養,後發跡所自。而是臺固其幽棲之鄉也。

臺故有亭,肖太公像其中,一竿一笠,猶然漁父時狀耳。至萬曆二年,其裔孫貢士呂小臺等,始因其故址而更新之。擴亭為廟,像以冕旒,略仿武成王廟舊制,而以漢唐來名臣之知兵者配之。但世遠年湮,階下僅有斷碣,字跡漫滅。今康熙四十六年,呂大生、呂潭、呂興鎬,丕承前志,復書其事於石,以垂久遠。

嗟夫,公固百世殊絕人物,跡其鷹揚著績,開八百年之姬錄,夫豈湖海中人哉!而世運未光,則寧淪為荒寒寂寞之區而不悔。蓋隱居行義為因其時。自古聖賢,未有心不超乎天下之外而能浮雲富貴,霖雨蒼生者。故公當日必有是臺之煙波蓑笠,自樂其樂;而後有他年之旄鉞丹書,以憂人之憂。此以知聖人之心,憂樂同原。窮達原無所加損,而前後顯晦之各異者,則運會使然也。後之君子登斯臺者,其亦可悠然想見古聖人素位而行之道也夫。

注:此碑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立於子牙釣臺上的太公廟院內,碑體坐南向北。

廟宇坐北朝南,中間是頭戴冕旒的姜太公,兩廂配有“漢唐以來知兵者六人”。這六人是:三國時期的趙雲;隋朝的韓擒虎;唐朝的李靖、尉遲敬德、李光弼和郭子儀。其中,韓擒虎、李靖、郭子儀配東廂;趙雲、尉遲敬德、李光弼配西廂。


姜子牙在靜海的傳說



歷史故事


姜子牙的故事在中國流傳已久,尤其在天津市靜海區,提起姜子牙來更是家喻戶曉,每個人都能講上一兩段姜子牙的傳說、故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姜子牙的傳說在靜海流傳這麼廣泛,還要從靜海的一個村莊說起。

在靜海的西南部,有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村莊。據傳說,三千年前的商周時期,姜子牙曾在這裡生活過並做了大官。民國年間編修的《靜海縣誌》記載:“邑西子牙鎮,相傳為姜太公釣魚處。故河名子牙河,鎮名子牙鎮。尤奇者,北有尚家村,多姓尚;鎮內多呂姓、姜姓,均自稱為太公之裔。”千百年來,靜海人民,尤其是子牙鎮一帶的人民圍繞著這一村、一河、一臺的來龍去脈口耳相傳著許多優美的民間傳說、故事。比如《姜子牙走“厄運”的故事》,講述了姜子牙因商紂王昏庸無道,辭官後和妻子馬氏來到靜海西南部,一個無名村子居住,為求生存想盡各種辦法,但屢遇挫折,妻子馬氏嫌棄他窩囊,也棄他而去。他經過演算八卦,得知自己正逢三年“困卦”,便決定找僻靜地方避災,就來到村子西面的那條河上釣魚。因此,也在那遇到周文王,才有了《姜子牙發跡的故事》。姜子牙釣魚只用一根繡花針,既不彎鉤,也不施餌,而且離水三尺,但卻釣上來一條神獸──“錦麟”,它吐出一本“天書”後就又回到水中,姜子牙從此一邊釣魚,一邊閱讀“天書”。3年後,寫出了一部包括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在內的《太公六韜》,修行成一位仙風道骨、神通廣大的奇人,並開始為周邊百姓化解困苦,解救危難,後來被周文王得知後,便以誠心請姜子牙出山保自己建立周朝。說到《姜子牙封神的傳說》更加精彩,遠古的時候,天上、人間和地獄三界統統由玉皇大帝親自管轄,為了便於管理,玉皇大帝想找一位德才兼備的人,委託他封360位神仙管理三界的事,便找到了姜子牙替他封神;而《掃帚星的由來》就又和他曾經的妻子馬氏有關,馬氏離開姜子牙後,聽說他當上了大官,就又找到姜子牙,想重修舊好但遭拒後,便撞死在石牆上,姜子牙封神時動了惻隱之心,將“馬氏”封為“掃帚星”,但人們都憎恨馬氏,覺得她是喪門星,便傳說“掃帚星”是喪門星,只要它一出現,世上就不太平……從此就將掃帚星列入凶神行列。至此,姜子牙封了360位神仙,但把自己忘了,苦於神位已滿,便給自己封了一個“太公在此”,寓意為“各路神仙都是姜太公所封,所以他就成了神上之神。如果有“太公在此”的牌匾,各路神仙都得讓位。姜子牙的傳說歷史悠久,直到如今,靜海人民為了驅邪納吉,很多居民的牆上、門窗上、屋樑上還刻有“太公在此”“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的牌匾。

現在姜子牙釣魚臺和太公廟的遺址、石碑仍在,碑文《周太公尚父釣臺廟碑》《釣臺碑記》仍清晰可見。清光緒年間編修的《大城縣誌·清增太公廟祀議》、民國《靜海縣誌》、新編《大城縣誌》均有記載。

項目特色


多年來,姜子牙的故事在靜海口耳相傳,至今靜海區的“子牙鎮”“子牙村”“子牙河”等記錄姜子牙在靜海生活經歷的鄉鎮、村街、河流的名稱仍在使用。並且,姜太公釣魚臺與姜太公廟遺址、石碑保存較好,《姜子牙的傳說》也被公佈為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