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推出科技专才计划,每月最高可获津贴3.2万

导语

创新科技署昨宣布,以先导形式推出为期5年的科技专才培育计划,包括博士专才库企划和再工业化及科技培训计划。博士专才库可为从事研发的「博士后专才」提供每月3.2万元津贴。

香港推出科技专才计划,每月最高可获津贴3.2万

图为香港科学园

【香港商报】

为培育和汇聚更多科技人才,创新科技署昨宣布,以先导形式推出为期5年的科技专才培育计划,包括博士专才库企划再工业化及科技培训计划。博士专才库可为从事研发的「博士后专才」提供每月3.2万元津贴。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表示,人才是发展创科的致胜关键,鼓励户主多利用这项计划。业界人士对此表示欢迎,相信有助吸引国际人才来港和栽培本地人才。

政府推出科技专才培育计划

创科局在去年预留5亿元启动「科技专才培育计划」,目的是要训练和汇聚更多科技人才,鼓励他们在创新和科研方面发展。昨天启动的「博士专才库」企划,旨在资助企业聘用创科博士后专才,从事科研及产品开发等工作。同时,会以配对形式资助本地企业人员接受先进制造技术,尤其是「工业4.0」的培训,为推动「再工业化」注入动力。

香港政府今年相继推出措施,积极吸引及培育顶尖人才,壮大发展创科产业所需的人才库。继6月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后,又推出科技专才培育计划,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资助,招聘专才从事研发活动,以及培训现有的员工应用高端科技为业务增值。

资助港人接受高端科技培训

根据创新科技署宣布的计划,博士专才库企划资助获创新及科技基金(基金)拨款的机构,以及香港科技园公司和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的培育公司及从事创科工作的租户,聘用最多两名博士后专才从事研发工作。基金会为每名博士后专才提供每月32000元的津贴,最长24个月。有关博士后专才须持有由本地大学或世界大学排名榜就科学、科技、工程和数学(STEM)相关科目位列前100名院校颁授的STEM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

再工业化及科技培训计划以2:1的配对形式,资助本地企业人员接受高端科技培训,尤其是与「工业4.0」有关的培训,计划由职业训练局负责管理。学员须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并受聘于非政府及非受资助的本地企业。

科技专才培育计划大受欢迎

全国政协委员、经民联主席卢伟国欢迎创新科技署推出为期5年的科技专才培育计划。他指,对科研机构而言,人才是最重要的资产。他认为,计划触及到高端的科技人才,对于科研机构的研发工作有正面作用。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岛各界联合会会长蔡毅形容科技专才培育计划是好事,有利香港建设创科中心,要尽快实施。他说,高新科技行业中,培养创新人才是重要的基础,在行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否则所有高新技术都只是空话。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葛佩帆对当局的计划表示欢迎。她表示,政府的措施是针对性地做专才培育,让其从事研发活动,应用高端科技为业务增值,有助吸引及培育顶尖人才在本港发展创科。她强调,吸引国际人才来港及致力栽培本地人才同样重要。

香港推出科技专才计划,每月最高可获津贴3.2万

【新闻报告】港府八方面加强创科发展

创新科技不是单一产业,而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为此,香港政府将从八大方面加强创科发展。

1.增加研发资源。当局定下目标,在本届政府5年任期结束前把本地研发总开支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倍升至每年约450亿元,即由0.73%增加1.5%。

2.汇聚科技人才。创科局会启动5亿元「科技专才培育计划」,目的是训练和汇聚更多科技人才,鼓励他们在创新和科研方面发展。当局亦会扩大「实习研究员计划」,让更多企业和「科学、科技、工程和数学」(STEM)毕业生受惠。

3.提供创投资金。创新科技署去年启动20亿元「创科创投基金」,以配对形式与私人风险投资基金共同投资本地创科初创企业。

4.提供科研基建。特区政府正与深圳市共同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提供香港历来最大的创科园地,并透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港深合作,贯通创科产业的上中下游,打造大湾区国际创科中心。

5.检视现行法例及法规。扫除妨碍创科发展且不合时宜的条文。

6.开放政府数据。政府已经提供超过3100个数据集及1000个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让公众免费使用。

7.由政府带头改变采购方法。研究加入创新及科技为相关要求,不单以价低者得为考虑,藉此鼓励本地科技创新。

8.强化科普教育。教育局除了已两次向所有公营小学和中学发放一笔津贴外,亦更新了科学、科技和数学学习领域的课程,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应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培养他们创造、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商报时评

香港政府以先导形式,推出为期5年的「科技专才培育计划」,包括资助合资格的公司聘请专才从事研发工作,为合资格专才提供每月32000元的津贴,最长两年。政府必须充分运用既有优势,并致力打造适合创科人才发展的产业环境,做好住房、交通、子女读书等配套,以足够的诱因吸引、留住人才,才能更好推动创新科技和创意产业,不至于事倍功半。

根据创新科技署昨公布,「科技专才培育计划」包括「博士专才库企划」,以及「再工业化及科技培训计划」。前者将资助获创新及科技基金拨款的机构、科技园公司和数码港培育的公司,和从事创科工作的租户,聘用最多两名博士后专才从事研发工作;后者则以配对形式,资助本地企业人员接受高端科技培训,并明确要求学员须为香港永久性居民。近年全球新经济、新科技、新应用崛起,各地都出现人才荒,一流科创人才从来都是供不应求,香港大力培养本地科技专才,提升整体劳动人口在科技新世代的竞争力,为人才库增添大量的生力军,是长远的致胜之道。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加上有河套创新及科技园的合作平台,以及有粤港澳大湾区作为背靠,香港已具备发展成为一流国际创科中心的条件,此时正是用人之际,需要大量的人才,汇聚智慧,合力研发,才能创造成果,开拓发展。除了本地培育外,香港也要果断地行动加入外地人才争夺战,毕竟创科人才多多益善,何况香港现时科技人才仍处严重短缺状态。邻近内地城市深圳发展势头迅猛,是因为引进人才先行一步,出手早、奖励多、优惠全,形成了对全球科研人才的巨大「磁吸效应」,此成功之道值得本港借鉴。

香港拥有多方面传统优势,包括国际化、低税率、成熟监管和法例、保护知识产权等,辅以税务优惠,财政补贴,以及简化审批手续措施,各种利好之下,香港还是具备吸引创科人才的能力。相比于「聚人」,「留人」的挑战可能更大,居住、生活、教育成本高昂,缺乏创科人才施展身手所需要的产业环境,配套未到位,这些都是香港「留住人」的短板,建立一个有利人才在港生活的经济、社会和发展环境,是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问题,否则不说输入的外地人才留下效力成疑,香港自己培养的科技人才能否留住都很难讲。香港发展创科,成事要靠人才,政府应展示最大的决心和承担,吸引及培育顶尖人才,壮大发展创科产业所需的人才库,并营造合适环境,建立「栖息地」,为香港创科发展打好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