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聪明的父母,从来都是用“帮助孩子”代替“斥责孩子”

欢迎来到娘娘说,说养娃的科学和哲学

娃爸田太医: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三甲医院儿童神外主任医师

娃妈周娘娘:清华妈妈,前新华社记者,女性创业者

文/辣妈菲爷

娃最近有段时间,不知道为何总是频繁眨眼睛,每隔几秒就连续眨几次那种,被他爸瞧见了,立马斥责娃这种“坏行为”,过了好一会,娃还是眨眼,娃爸就开始威胁再眨眼就要打她了,凶的孩子立马跑出她爸爸的视线,怯生生地待在一个角落,想哭又不敢哭。

起初注意到在角落还是在频繁眨眼的娃,立马过去抱着她,问“宝宝,是不是眼睛不舒服?”娃直接回答“没有”。我立马转头对一旁还在生气的娃爸说“你也别说她了,娃一直眨眼睛肯定有原因的,我们要做的不是斥责她,而是帮助她把原因找出来,解决它。”

百度之后发现娃频繁眨眼睛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有异物,也有可能是缺乏某种营养元素,还有可能是视觉疲劳,我也不能确定到底是哪一种,第二天就带着娃去了医院,医生仔细检查后让我不要担心,直接开了一只抗疲劳的眼药水,让滴几天看看。

回去之后我也给娃停了电子设备,读书的时间也减少,滴眼药水的同时还给娃补充复合维生素,几天后,娃就不眨眼了。

看吧,很多时候,当孩子出现异常行为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除了斥责还有帮助。

正面管教:聪明的父母,从来都是用“帮助孩子”代替“斥责孩子”

2.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理念?因为我小时候也有相同的感受。大概十几岁的时候我不知道得了什么毛病,喉咙里老是有痰,一定要把它吐出来才舒服,于是我被迫成为了一个随地吐痰,粗鄙的小孩,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我总是挑角落的位置坐,那样才能把痰吐在沙发的缝隙里,要是被父母抓住我这个行为,换来得自然是一顿打骂,“你这孩子怎么那么恶心!”

父母的打骂伤尽了我的自尊,但是当时我也只是满心羞愧,无言以对。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几年,直到我17岁考上大学去北京读书,从闷热潮湿的南方去到了干燥冰冷的北方,我的症状居然自我痊愈了。

如果用我今天的观点看,为什么当时我的父母没有选择帮助我去找原因,而是直接因为这个结果斥责我,而让我一直因此被责骂了几年呢?

如果帮我分析一下我的这种行为究竟是病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究竟是需要药物治疗还是心理疏导,那么我相信,我一定会更加爱我的父母。

不过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孩子大部分都是糙着养过来,那一代父母也没几个懂得科学的养育理念。

今天,我把如此不堪的事情说出来,也只是作为一个曾经的孩子,现在的妈妈,我深深担忧着,有多少孩子在家庭中蒙受他们不可控的冤屈,有多少父母,在用斥责孩子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改掉坏毛病,而感受不到孩子心里的求助?

正面管教:聪明的父母,从来都是用“帮助孩子”代替“斥责孩子”

3.

这种推理逻辑我们可以应用到很多和孩子“死磕”的日常场景中,都可以尝试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孩子不听话→她需要我什么帮助?

比如到时间吃饭了,孩子就是不肯老老实实呆在餐桌上,我们可以试着勾起她们吃饭的欲望:“看,妈妈给你买的新餐具,你喜欢吗?”“今天有你最喜欢吃的西红柿耶……”“妈妈给你讲个好饿好饿的毛毛虫故事吧~(用榜样的力量唤起孩子的食欲)”

比如到时间了,孩子该睡觉了,却还在床上翻转腾挪,按照以往已经被孩子折腾得耐心全无的父母必然是大吼,你快给我睡觉!明天还要不要起床上学了?

如果切换到帮助孩子的思维,首先就是询问孩子今天是不是特别没有睡意?我们把台灯调暗一点会不会更加好睡?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哄你睡觉好不好?要不你躺下来,妈妈给你挠挠背?……

总有一种方法能把娃哄睡,尤其是你和孩子都认可的方法。让孩子心甘情愿去睡觉肯定比责骂一番孩子带着委屈入睡好得多,孩子的睡眠质量也会更好,这方法也更加持久有效。

孩子的学习不太好,与其责骂孩子不争气,不如静下心来询问孩子“你有哪些不懂呀,妈妈/爸爸看看有什么方法可以帮你……”

正面管教:聪明的父母,从来都是用“帮助孩子”代替“斥责孩子”

4.

以上的理念,全部来自“正面管教”理论,想必熟悉此理论的父母已经瞧出来了:正面管教的核心并不是控制他人,而是学着改变自己。

正面管教的许多工具和方法,都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能力,在今后遇到问题和挫折的时候,拥有直面挫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的几个小技巧是我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实践证明是非常切实有效的:

①多用“启发式”沟通的技巧

启发式的沟通思考方式除了可以锻炼孩子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认可她将要做的事情。

就拿“饭前洗手”这件小事来说,有时候孩子就会跟你唱反调,坚决不洗手,每次吃饭前都要因为这种小事而折腾上老半天,许多父母都会暴跳如雷。我家自然发生过这种情景,后面我发现一个技巧,就是通过询问“她为什么不想洗手”等一系列问题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你为什么不愿意洗手呀?”“水太凉了……”我给她换成热水;

“洗手台太高了”我给她拿了张凳子垫高;

“衣服袖子好紧,要弄湿衣服……”我帮她把外套脱下,袖子解开……

看,孩子的每一个“借口”你都能完美击破,最后还不是乖乖去洗手。

②认可孩子的感受

当你下班回家的时候,你因为疲惫想在沙发上休息30分钟,但是刚看到你回家的孩子兴奋地在一旁吵闹,想让你陪着她玩,与其呵责她安静点,还不如心平气和地蹲下和她说“妈妈现在好累,想休息30分钟,不如我先和你玩5分钟,然后30分钟后再来找我,好吗?”

孩子一般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听你的话,并且会遵守承诺。当你和她建立好良好的尊重关系,她就会明白她不能随意捣乱,你尊重她并履行诺言,她亦如此。

③对孩子的期待合理

一个家庭里有了孩子,家里必然不会像家具杂志那般整整齐齐,你也不会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孩子更有可能不是别人家的天使宝宝,更大可能是高需求宝宝;她/他或许不能很快掌握好各种新技能,也许不比别的孩子健康聪明……

面对这些情况,我们为人父母的,就要学会适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来迎合孩子,不勉强自己成为一个“完美妈妈”,同样地,也不勉强孩子成为一个“超级宝宝”。

用平常心去面对育儿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对孩子有合理的期待,从此你会发现孩子也没你想象中的那般调皮。

5.

即使是各种科学育儿理论已经被鼓吹的今天,我依然能听到有人说,“乱棒底下出孝子”这种话,遇到事情经常就是“不叽歪,直接打”。

为什么要拒绝呵斥和惩罚孩子呢?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你只是通过呵斥和惩罚孩子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对问题的解决毫无帮助,甚至会雪上加霜。本来就不愿意吃饭的娃因为你的呵斥直接放声大哭,直接抱住她奶奶,怎么说都不愿意吃上一口饭。

如果对孩子打骂多了,非但不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还会越打越油,相信我,你的体力永远比不上一个正在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岁月悠悠长,打骂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

更重要得是,这特别容易传递给孩子“暴躁情绪”,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都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孩子就更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等将来他们在社会上就更难立足,四处碰壁,极端一点的,还会走上毁灭之路。

说实话,作为一个佛系妈妈,看多了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祸害,也会生怕自己一个细小的举动就会给娃带来毁灭性的伤害。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我们能和孩子建立一种友好,亲密又有效的沟通方法,也能帮助我们轻松育娃,孩子也能从中获益。

育儿路漫漫,何必太紧张,先育好自己,就不会怕教育不好孩子。

欢迎来到娘娘说,说养娃的科学和哲学

娃爸田太医: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三甲医院儿童神外主任医师

娃妈周娘娘:清华妈妈,前新华社记者,女性创业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