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跟孩子解释“死亡”?育儿专家给出这些具体的建议

欢迎来到娘娘说,说养娃的科学和哲学

娃爸田太医: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三甲医院儿童神外主任医师

娃妈周娘娘:清华妈妈,前新华社记者,女性创业者

文/娘娘说

作者/不老的鱼

家长有必要提前跟小孩描述“死亡”的概念吗?

如何在不伤害小孩的前提下正确的跟小孩谈论“死亡”?

如何帮助小孩面对和接受生活中的“死亡”?

小孩能不能去参加葬礼?

……

这一系列的问题,恐怕是困扰了不少父母。

那么,“死亡”究竟是不是小孩应该避讳的话题呢?谈论“死亡”会让小朋友陷入恐惧和悲伤吗?

家长如何跟孩子解释“死亡”?育儿专家给出这些具体的建议

人类学家迈拉·兰伯纳做过一个研究,在整个姑息治疗领域引起过巨大轰动,并且研究结果以《濒死儿童的私人世界》结集出版。

迈拉·兰伯纳每天跟一群癌症晚期的儿童待在一起,细心观察这些处在死亡边缘的孩子们和这些孩子的家长们的心理活动。他惊奇的发现,尽管周围的大人,包括父母和医护人员,在谈话中都尽量避免提及孩子即将死亡的事实,但让迈拉·兰伯纳没有想到的是,孩子其实是知道自己将要离开的。尽管如此,这些孩子们在跟周围的大人说话的时候,还是会尽力避免暴露他们知道自己很快就要死去的事实。

像往常一样,大人们会问孩子圣诞节想要什么礼物,尽管知道他们根本不会看到了;小孩也会一本正经的讨论他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尽管知道永远不会有机会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孩子和大人互相伪装着,强颜欢笑着,为了让对方支撑下去。

然而,这种形式的情感支持看似令人感动,实则是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它依赖于强迫自己忽略不可避免的事实。一旦其中一方不小心说错话时,必须迅速地加以掩盖,说更多的话来找补,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很容易让双方陷入崩溃。

相反,大大方方地跟孩子谈论死亡,让孩子理解死亡,更有助于帮助死亡以更舒服的方式发生,也容易让孩子产生共情,当有一天真正要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不至于过度恐惧和悲伤。

育儿专家建议,让死亡成为正常谈话的一部分,对于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幼儿和学龄前的儿童,因为对于死亡,他们通常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描述他们的情绪和感受。

家长如何跟孩子解释“死亡”?育儿专家给出这些具体的建议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死亡的含义,国外专门研究死亡率的心理学家总结出四点:

普遍性——所有生物都会死亡;

不可逆性——一旦死亡,永不复生;

丧失功能性——一旦死亡,身体的所有功能都会停止;

因果性——导致死亡的原因。

通常,5到7岁的孩子对死亡的普遍性、不可逆性和丧失功能性已经有一些浅显的理解,但是对死亡概念更全面的理解,包括对因果性的理解,要到10岁左右才可以。因此,10岁是最好的时间结点,教孩子们理解何为死亡。

植物的枯萎可以帮孩子理解死亡的概念,比如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小树死掉了,它不能享受阳光和雨露了,也不会呼吸了,没有办法长出新的叶子,它的叶子会一点一点变黄,一点一点变皱,最后消失在土里。”

宠物生病也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死亡的概念,比如家里的小狗得了重病,可以跟孩子说“小狗生病了,妈妈和医生想了各种办法,还是治不好,所以很遗憾它要离开我们了,以后我们都听不到它叫了,也摸不到它了,它也不能陪你玩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它的照片怀念它。”

周围人的离去会帮助孩子理解死亡的概念,消除对死亡的可怕误解。比如跟孩子这样说“你的外公没有抛弃你,他只是太老太老了,没有力气呼吸了 ”“别担心,外公不会孤单的,我们想念外公的时候就告诉天上的星星,星星会告诉外公的”。

当你跟孩子谈论死亡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 委婉的说法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更加困惑。

避免这样的说法:

“外公只是睡觉了……”

“小兔子去了另一个更好的世界…..”

“蝴蝶坐着宇宙飞船飞走了……”

模糊而抽象的说法只会让孩子更加迷惑和恐惧,因为当他理解不了爸爸妈妈的说法时,便会自发的寻找各种信息和脑补各种画面,孩子强大的想象力会让死亡变成一件更加复杂和难以理解的事情。而且越是抽象的回答,越容易引发孩子的追问,家长不但要想方设法的自圆其说,还要承担漏洞百出的风险。

客观、直接、实事求是、具体和清晰的跟孩子描述死亡的概念,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受。我们不用担心太直接会让孩子过度悲伤,因为孩子其实不会像大人一样,有那么深刻的情感联结。

家长如何跟孩子解释“死亡”?育儿专家给出这些具体的建议

2. 熟悉又舒服的场所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大人们谈事儿的时候喜欢选择在咖啡馆、小酒馆、茶馆这样的地方,就是因为越是让人放松的场景,人的接受度就越高,同样,孩子也是,当你打算认真的、正式的跟孩子聊聊死亡的概念时,最好选择在孩子的卧室,或者家里的客厅,给孩子一件他喜欢的玩具,让他在放松、舒服的状态下听你说。另外,熟悉的场所也容易降低孩子的警惕性和戒备心理,让他更容易接纳一个陌生的话题,而不至于在你说话的时候左顾右盼,无法专心。

3. 确保让你的孩子知道这不是他的错。

小孩倾向于认为世界是围绕着他们转的,以为小动物和亲人的离去是自己造成的,进而产生自责和羞愧感。有的家长常常跟孩子说“你不听话,看把外婆都累倒了…… ”“你不好好吃饭,妈妈担心你,才生病的,想不想让妈妈好起来呀?那你就好好吃饭。”其实这样的做法不但会加重孩子的自责心,而且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长大了容易变得低自尊,什么问题都往自己身上揽,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肯定。客观的跟孩子讲“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基本的医学常识和明辨是非的标准。

4. 借助绘本和动画片让孩子产生共情。

停留在形而上层面的概念化解释无法调动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同身受。绘本和动画片提供了一种以幼儿的思维模式构建的死亡场景模拟,让孩子在观看和耳听故事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故事角色里的悲伤和感动。现在也有很多不错的儿童戏剧将死亡的概念融合进故事当中,孩子可以在现场近距离感受舞台上的喜怒哀乐以及周围小朋友的喜怒哀乐。孩子从心灵层面真正产生了共情,更容易换位思考,对待小动物和小植物都更加爱护。

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如何帮助孩子应对悲伤?

1. 不要对孩子隐藏真实的情绪和感受,同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感受。

临床心理学研究发现,袒露悲伤比隐藏悲伤更容易使人获得幸福感。很多人可能抱着这样的观念:“悲伤是不好的情绪,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来”“掉眼泪让人难为情,不能让孩子看见”“我是超人妈妈,我要保护我的孩子,不可以伤心难过”。其实这样的做法,不但让自己的情绪无处安放,也让孩子不敢、不会表达他的情绪。不妨直接跟孩子说“外婆离开我们了,妈妈好难过,你可以抱抱妈妈吗?”或者“狗狗离开了,妈妈和你一样难过”。让孩子知道,人不可能总是快乐的,悲伤和难过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流眼泪并不丢人。

家长如何跟孩子解释“死亡”?育儿专家给出这些具体的建议

2. 制造仪式感让生活产生联结。在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种一棵小树,放一个风筝,叠一颗小星星,写一封信,画一张画……让逝去的人和现在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助于降低孩子的悲伤,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纪念一个重要的人,也会给孩子制造一些美好的回忆,仿佛亲人和小伙伴一直都在以另一种遥远而美丽的方式在生活中陪伴着自己。

3. 保持常规的生活节奏。悲伤容易导致不稳定性和混乱性,无论是大人也好,小孩也好,尽量不要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孩子的自律性更差,更没有学会管理情绪这么高级的技能。家长应该尽力让孩子保持正常的作息习惯,按时睡觉,按时吃饭,不要取消常规的绘本时间、亲子娱乐时间,同时给孩子更多的拥抱和亲吻以保持孩子的稳定性和组织性。

欢迎来到娘娘说,说养娃的科学和哲学

娃爸田太医: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三甲医院儿童神外主任医师

娃妈周娘娘:清华妈妈,前新华社记者,女性创业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