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之 直系軍閥的興衰

北洋軍閥之 直係軍閥的興衰

直係軍閥的興起正是利用了皖系軍閥的衰落。當皖系倒行逆施,肆無忌憚地進行賣國勾當的時候,直系的實力人物吳佩孚以“愛國軍人”的姿態出現,抓住皖系的辮子不放,大肆攻擊,蠱惑人心,博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北洋軍閥之 直係軍閥的興衰

直係軍閥一面反對皖系軍閥武力統一的內戰政策,迎合了全國人民渴望和平的願望,一面反對皖系軍閥親日媚外的賣國政策,利用全國人民愛國救亡的熱情,贏得了輿論的支持,不少人把希望寄託於直系特別是 “愛國將軍”吳佩孚的身上。他這時也就乘勢大談其軍人的天職是“救國救民”,甚至於還高談“勞工神聖”,允許共產黨人在其統治範圍內的京漢、隴海等鐵路沿線組織工會。所有這些進步的偽裝,都提高了他的威望。當時中國共產黨和第三國際都同吳搞過暫時的統一戰線。這也不奇怪,因為皖系控制的中央政權同日本勾結,企圖共同出兵遠東,與蘇聯為敵,而直系又恰好是皖系的政敵,敵人的敵人很自然地容易成為同盟者。

北洋軍閥之 直係軍閥的興衰

吳佩孚以“儒將”自命,既注意練兵,又幹預政治,他網羅了一批知識分子作為幕僚,又聘請了一些外國顧問,表現出學貫中西,頗有要在中國實行現代政治的樣子。從當時的報刊上可以看出,吳不但是鼎鼎大名,而且是“眾望所歸”,連康有為那樣的人物,對吳也推崇備至,認為中國可以靠吳佩孚來“中興”。再加上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和鼓吹,一時間似乎要挽救中國出於危亡,非吳莫屬。由此可見,直係軍閥的興起和取代皖系軍閥的統治,絕不是偶然的。是當時歷史條件下各種因素髮生作用的結果。

北洋軍閥之 直係軍閥的興衰

直系軍隊本來就比較精銳,尤其是吳佩孚所部,訓練有素,能征慣戰,取得過多次勝利,而其裝備因有西方帝國主義的支持,亦較為新式。段棋瑞雖掌陸軍多年,但直接掌握的軍隊不多。因此他加意訓練!參戰軍(後稱邊防軍),作為依靠的基本隊伍,並委派親信徐樹錚主持編練。但徐樹錚並非戰將,雖有日本提供的較為現代化的裝備,與吳的軍隊相比,究非對手。

直系在政治上、軍事上都處於優勢,同時又採取了南聯孫、北聯奉的策略,使皖系在1920年的直皖戰爭中兩面受敵,歸於失敗。直系從此取得了控制中央政權的地位。

北洋軍閥之 直係軍閥的興衰

直係軍閥的得勢,與當時的國際形勢也有密切關係。歐戰期間,西方帝國主義無暇東顧,皖系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得勢。大戰結束後,西方勢力捲土重來,特別是美國極力壓制日本,使其不能獨霸中國和太平洋。華盛頓會議正是在這種條件下召開的。這次會議上籤訂的《九國公約》,其目的即在壓制日本。皖系的後臺受挫,直系的後臺增強,這也是直勝皖敗的原因之一。當然,皖系失敗的主要原因還是由於它的反動政策在國內喪盡人心。

北洋軍閥之 直係軍閥的興衰

直系在上臺之前反對武力統一,上臺後又走上其前輩軍閥的老路,以中央政權的名義,消滅異己勢力,實行武力統一政策。這一政策遭到一切非直系的反對,紛紛以“民主”、“自治”、“聯省自治”以及其他各種美名相對抗。奉系在直皖戰爭中曾是直系的盟友,戰勝皖系後,它覺得分配不均,在組閣等間題上不斷與直系發生摩擦,開始醞釀著新的戰爭。孫、皖、奉的“反直三角同盟,即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直系的武力統一政策違背了人民的和平願望,隨著直系的不斷髮動戰爭,人民對它的不滿也與日俱增。尤其是那個眾人矚望的吳佩孚,一旦當權,即不顧其“勞工神聖”的前言,一再壓制工人運動。一九二三年的“二七慘案”,徹底撕破了這個反動軍閥的偽裝,暴露了他那副劊子手的猙獰面目。工人運動雖然遭到掛折,吳佩孚也因此大失人心。人心向背是決定勝負的基本原因之一,人心一失,其滅亡之期也就不遠了。

北洋軍閥之 直係軍閥的興衰

直系的首領曹錕,是一個愚昧無知的封建軍閥,他也想效法其前輩,過一過國家元首植。當皇帝是太不合時宜了,就想當總統。在他看來,皇帝也好,總統也好,只不過是名稱不同罷了。只要登上寶座,身為一國之雄長,便可以為所欲為。在中國這樣落後的國家中,象曹錕這樣最落後的軍閥,頭腦裡哪裡有一絲一毫的民主觀念,更談不到什麼“總統是人民公僕”的思想了。即便是吳佩孚這樣“知書明禮”的所謂“儒將”,也是滿腦子的封建思想。他最祟拜關羽,在“上下”、“尊卑”、“主從”之類封建道德束縛下,他明知曹錕當總統的時機尚未成熟,雖曾極力表示反對,但終究不能不服從他的那個昏庸的上級。吳在直系三派中兵力最強,曹錕實際上不是他的對手,但吳就是不敢取而代之,始終被曹氏家族牽著鼻子走,最後一同走進火坑,成了曹錕的殉葬品。

北洋軍閥之 直係軍閥的興衰

1922年爆發了第一次直奉戰爭。當時直系氣焰方張,它的猙獰面目尚未暴露,人民群眾對它還不厭棄,而奉系軍閥的名聲本來就不好,人們認為奉系與直系之爭只不過是爭權奪利而已,並不支持它。加以“三角同盟”並未發生作用,故直系以新勝之師,一舉擊敗奉系,將其逐出關外。

北洋軍閥之 直係軍閥的興衰

到了1923年,情況就大不相同了。由於發動內戰,鎮壓人民,直系的統治已喪失了民心。曹錕為了當總統,竟急不可耐地對黎元洪“逼宮奪印”,搞得舉國譁然,群起反對。他接著又搞賄選,收買“豬仔議員”,選他做大總統。這出“沐猴而冠”的醜劇,搞得他穢氣四溢,聲名狼藉。當他下令強迫人民為他舉行總統就職慶典時,不少地方敲喪鐘、戴黑紗,把慶典變成了喪儀。在人民心裡,已宣判了他的死刑。

北洋軍閥之 直係軍閥的興衰

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成功,國民革命興起,“三角同盟”也因而產生了作用。直系已經陷於四分五裂,馮玉祥系統(後稱國民軍系)開始形成,並且與奉系秘密結盟。在內部分崩離析的形勢下,直係軍閥與奉系軍閥展開拼死決鬥。馮玉祥反戈一擊,曹錕即刻從寶座上滾下來,成為階下囚。似乎不可一世的英雄吳佩孚,幾乎全軍覆沒,只帶著少數唆羅,逃之夭夭。按照歷史邏輯的發展,軍閥們的下場只能是這樣。他們由小軍閥變成大軍閥,奪取中央政權,然後當總統,最後被趕下臺。因為整個社會經濟基礎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所以儘管軍閥們層出不窮,卻總是沿著這條老路走,不可能另闢撰徑。但由於形勢上、個性上的差異,其表演也各有千秋。近代社會發展的速度加快了,古代一個王朝長的可以統治二三百年,短的也有幾十年,而近代北洋軍閥的統治週期,竟是四年一輪。但軍閥政治的種種醜劇,他們卻無不表演得淋漓盡致。

北洋軍閥之 直係軍閥的興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