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家风故事——《勤俭节约》

母亲是一位勤劳质朴的人,那时父亲在外教书,爷爷年岁已高且身体有病,我们姊妹又多,一个大家庭全靠母亲支撑,全家的大小事务全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做饭洗衣缝缝补补,晚上还要纺线、织布,一天起来总是看到她忙忙碌碌的身影。我们小时候都没有新衣服,哥哥姐姐的衣服因身体长高无法再穿时,替下来弟弟妹妹继续穿,我们的衣服都有多个大大小小的补丁,多次缝补,延续当时的老传统“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鞋子漏出脚趾头,鞋底子磨穿了照样穿。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我们姐弟们还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放学回家,我就帮母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减少母亲的劳动强度。当时家里供孩子上学,虽然花费不是很多,但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很多人家还是负担不起。家里为了让我们姐弟上学,喂了几只山羊,十几只鸡,周末我们就去地里割草喂养。记得有一次去割草,割得多了一点,太重了背不动,回不了家,青草又舍不得扔掉,急得团团转。天色渐渐黑了,望着繁星点点,在这空旷的夜晚,感觉很无助,泪水涌满眼眶,谁能帮我回家呀!远处有一个模糊的身影,那是小脚的母亲呼唤着我的名字着急的向我走来、、、、、、

我家孩子多,劳力少,队上是按工分多少分配粮食与蔬菜。一个劳力干一天的活挣足十分工,妇女一天按八分工。不足成年人按六分工,到了秋后以家庭为单位累积起来总的工分数,分配收成。物资是七三开,七分按人分配,三分按工分分配,统称“人七劳三”。我们家很愿意按这种方式分配,如果按照所挣工分分配,我家寥寥无几了,算是全生产队最少的,在分配柴草时也是最少的。生产队分东西很多时候是就地分配,在哪里收割就在那里分配,我家虽然分的少,但我和妹妹尚小,没法往家里运,这时小脚的母亲求助左邻右舍,院里院中。母亲人缘好,乡亲们都主动帮助我家,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忘记帮助过我们的人。

我现在已经退休,含饴弄孙,每每阳光明媚的上午,泡一壶茶,茶香四溢,沁人心脾,摇椅载我优哉游哉,令我浮想联翩,勾起儿时记忆,立顺大伯驾犁为我家耕地,立志大叔推着独轮车为我家运送柴草,立刚二叔骑车送我上学,景春哥为我家料理房屋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此时泪水已淌过我的脸庞。我现在还时常去看望他们,并以此教育叮嘱子孙,对于帮助过我的们的人,一辈子都不要忘记人家。到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加倍地报答人家。除了本家以外,外姓的于炳发、刘树坤等好多的好人,都对我们家提供过不同的帮助,在这里不能一一列举。现在他们年事已高,还有的已经去世,在这里,我衷心祝愿恩人们健康长寿,好人一生平安!

得益于母亲的熏陶我从小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现在还是坚持能自己干的事尽量不求别人,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也是一种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