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著急,孩子越磨蹭 用督促代替催促,徹底治好磨蹭病

父母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種常見現象。父母為什麼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太磨蹭,打亂了自己的節奏,於是反過來打亂孩子的節奏。

總催孩子“快點快點”,對孩子的傷害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孩子要麼變得敏感易怒,要麼徹底甘於磨蹭。

父母越著急,孩子越磨蹭 用督促代替催促,徹底治好磨蹭病

父母越著急,孩子越磨蹭。用督促代替催促,徹底治好磨蹭病

自私讓我們總在催促孩子?

我們為什麼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為覺得孩子太磨蹭,打亂了自己的節奏,於是反過來打亂孩子的節奏。

大人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奏行事。但是,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都是大不相同的。

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對他們而言,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節奏。如果孩子的生活節奏過快,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損害。

父母越著急,孩子越磨蹭 用督促代替催促,徹底治好磨蹭病

父母越著急,孩子越磨蹭。用督促代替催促,徹底治好磨蹭病

焦慮讓我們總在催促孩子?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功論導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標準……都促使我們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標準去催促孩子。

週末、節假日,我們讓孩子趕緊吃飯,吃完飯趕緊做作業、畫畫、彈琴……孩子們不僅在學校裡承受著各種快節奏的壓力,出了校門依然不得清閒。我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週末不僅應該是放鬆的日子,也是用來深切瞭解孩子各種需求的時機。

一個慢性子、愛做夢、做事拖拉的孩子會引發我們的焦慮恐慌,我們似乎從孩子日常行為中的反應速度及活躍性中預見到了他們的將來。於是,我們不斷提醒和催促孩子,最終讓孩子認識到磨蹭是一種欠缺,也埋下了將來引起孩子焦慮的隱患。

在我們眼裡,看到的只有競爭,以及未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我們變得緊張敏感,對自己生活的空洞與空虛充滿恐慌,於是自然而然地充當起孩子的教練,甚至是魔鬼教練。

父母越著急,孩子越磨蹭 用督促代替催促,徹底治好磨蹭病

父母越著急,孩子越磨蹭。用督促代替催促,徹底治好磨蹭病

“慢一點”會提高家庭生活品質,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經常被父母催促來催促去,孩子會質疑自己的生活節奏,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經常被催促的孩子,要麼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要麼以一種極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這種被動拖沓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憤怒。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而今,這些好的教育傳統正不知不覺被很多人忘記。社會上“三天學會寫作文”“補習半個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傳廣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會群體心理,已影響了家長們的意識,使家長急於看到結果,這也加劇了家長內心的焦慮。

從孩子的長遠發展來看,把競爭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壞性大於建設性:家長和學校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身上的這種壓力又全部反彈給家長和老師,在惡性互動中,雙方都不堪重負。

在競爭焦慮氛圍中成長,並被迫進入競爭軌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總之,始於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

作為家長,當務之急是嘗試和孩子一起放慢節奏去生活。這樣做不僅事關家庭生活品質,而且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如果父母只教會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體和頭腦,卻沒有讓孩子學會如何產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畫並形成各種概念,豈不是一種失敗?而勾畫並形成各種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遊戲中獲得的。

放慢速度絕不僅僅是為了停下來喘口氣,而是為了感知和感受周圍,去想象,去思考。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節奏去吃飯、穿衣,從而讓他了解自己是誰,會做些什麼。

讓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玩耍,以促進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從而區分想象與現實,言語與行動。這一切能夠使他發現自己並瞭解他人,最終形成對自我以及世界的認知。也就是說,一旦掌握了正確的方向,其實並不需要繁雜的指導與指南,父母便可輕鬆減慢日常生活的速度。

父母越著急,孩子越磨蹭 用督促代替催促,徹底治好磨蹭病

父母越著急,孩子越磨蹭。用督促代替催促,徹底治好磨蹭病

如果孩子已然磨蹭,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學習時狀況百出:總是東看西看,磨磨蹭蹭,一會兒玩橡皮,一會兒吃鉛筆,要麼咬手指,聽到大人說話還會插上一嘴。

對策:

首先要教會孩子,寫作業之前要做好文具準備;然後,要做好作業計劃。作業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完成,再以30分鐘為一段,沒做30分鐘作業,休息一會兒。這樣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完成作業。

父母還應該和孩子一起討論設計一個可長期執行的作業計劃表。比如放學回家後的第一件事是做作業,娛樂時間不能超過一個小時等。通過長期規劃幫助孩子養成做作業的好習慣。

此外,家長也要約束自己,給孩子創造一個相對

安靜獨立的學習環境。切忌來回走動,大聲喧譁。不要在孩子身邊玩手機,不要孩子做完一道題就檢查對錯,打斷孩子的思路。

孩子學習基礎差,寫作業不主動,能拖就拖,需要不斷催促!

對策:

學習基礎差,對學習沒有興趣,當然不可能主動完成作業,當然是能拖則拖!

作業各科都有,在難度上有難有易。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先從孩子喜歡的學科開始,先完成比較容易的作業,這樣有助於孩子完成更大難度作業的挑戰。

孩子學習有困難,家長應當瞭解孩子到底哪裡掌握的不好,家長可以自己給孩子補習,或者請老師給孩子補習,讓孩子及時消化掉新學的知識點。

此外,家長應當引導孩子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預習可以提高聽課效率,促進課堂知識的吸收和消化,更可以提高課後完成作業的速度。

基礎是從小就要打好的,所以越小,家長應當越盡心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家長就不必再費心了。

父母越著急,孩子越磨蹭 用督促代替催促,徹底治好磨蹭病

父母越著急,孩子越磨蹭。用督促代替催促,徹底治好磨蹭病

很多時候,孩子的磨蹭是被我們“催出來”的。

催促只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命令、被控制,孩子就會本能地抵抗我們的催促。所以我們要用“督促”代替“催促”,在管理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要拿捏好分寸,避免給孩子過多消極的暗示,但要讓孩子逐漸認識到,一旦選擇磨蹭拖拉,那麼就要有責任和勇氣去承擔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硬催解決不了孩子的磨蹭問題,有耐心、有技巧才是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