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舍得牺牲数百万军队的代价强攻莫斯科和斯大林,为什么却不舍得强行登陆英国?

河苦


这个问题是很多二战军迷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更大一点的提问方式是希特勒在战略上是否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在没有拿下英国之前,悍然发动了苏德战争。题主倒是把这个问题引入了更细致的环节。

小小英吉利海峡,真是德国不可逾越的天堑吗?是的!一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土地被瓜分,经济受制裁,军事工业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尽管希特勒上台后,在一些新式武器上(如飞机、坦克)逐渐突破了条约限制,但在海军装备上却很难,虽然大排水量的战略巡洋舰俾斯麦号己在偷偷建造,但形成大规模海军力量,需要的时间并不是一点点,就是德国在二战初期一帆风顺的情况下,造军舰己无任何制约,但为了战时需要,德国也选择了制造时间短,能快速投入战场的潜艇为主要方向。

当德国陆军的铁甲洪流,冲过阿登森林,把英法联军残部逼到敦刻尔克海滩时,希特勒那个神奇的停止进攻的命令,也有顾忌英国皇家海军大口径舰炮的原因。意大利、西班牙的海军羸弱,帮不上德国什么忙,法国海军还有一定实力,可是在法国宣布投降时,法国海军指挥官,并没有违抗命令把军舰开往盟国英国,也没有等到德国人接收,而是命令把战舰全部炸沉,让希特勒痛到心尖疼。

没有与英国相抗衡的水面军舰,没有海峡上空绝对的制空权,让希特勒把他陆上几乎无敌的几百万装甲部队,装上无防御力的运兵船,结果只有一个,沉到海峡底下喂鱼,希特勒会这么干吗?而苏联广阔的平原,正是已征服大半个欧洲的德机械化部队最能施展的战场。





净月暖阳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希特勒为什么选择进攻苏联,而没有强行实施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这真不是舍不舍得牺牲人命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的问题,简而言之,1940年到1941年时的德国并不完全具备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能力,所以“海狮”计划没有实施的首要前提。

“海狮”计划的登陆作战路线图,这登陆正面比四年后盟军的诺曼底登陆宽得多,在没有绝对海空优势的情况下,根本做不到。


诚然,1940年时的英国败走欧陆,远征军在敦刻尔克将装备丢得一干二净,本土能够拼凑出的防御部队无论数量上,还是装备上都不是刚刚征服法国的德国陆军的对手,可以毫不怀疑,只要古德里安的坦克开上英格兰南部的海滩,英国十有八九沦陷。然而,希特勒的百万大军和钢铁雄狮不可能自己游过英吉利海峡吧,得有船啊,需要海军和空军的掩护,然而,1940年时的德国海军那叫一个惨,年初打挪威,丢掉了一半的驱逐舰、2艘轻巡洋舰、1艘重巡洋舰,还有一大票军舰受损,本来就不多的作战力量折损大半,不要说掌握海峡地区的制海权,就算在北海溜达溜达都怕被英国海军包饺子。所以雷德尔果断把球踢给戈林,让胖子先去拿制空权,以空制海。

集结在威廉港内,准备用于“海狮”行动的驳船,德国海军极度缺少适合登陆的舰船,只能把内河驳船拉来凑数。


这个思路倒是没错,可是德国空军同样没有足够的能力摧毁皇家空军,斯图卡的笨拙,梅塞施密特的短腿,亨克尔那可怜的载弹量,说白了德国空军是为支援陆军打造的,并不具备像皇家空军那样可以独立实施战略进攻的能力。最后加上戈林的瞎指挥,所以海峡上空的制空权也只能跟德国人说拜拜了。没有制空权、没制海权,你让乘坐数千艘驳船(没看错,是驳船,德国当时极度缺乏适合登陆的两栖舰艇,只能全欧洲搜罗驳船用于“海狮”行动)的德军部队当活靶子喂鱼啊!就算德军强行登陆成功,后续部队和补给怎么办?所以,1940年的德军完全无法跨过英吉利海峡直接登陆英国本土。而且,小胡子元首对英国始终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好感,但对斯大林及布尔什维克却是恨之入骨,反正趟不过那条小水沟,还是从陆地直接干苏俄来得实际。所以,“海狮”计划无限期推迟了。

德国空军在不列颠空战中曾一度占据优势,但最终归于失败。


最后还可以用四年后的“霸王”行动与“海狮”行动进行对比,盟军为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经过至少两年半的准备,集结了超过200万部队,调动了5300艘舰船和13700架飞机进行支援,最终才获得成功,而1940年的德军远远达不到如此规模,根本无法实施大规模的两栖跨海登陆作战。

看看诺曼底登陆的规模,希特勒想跨越英吉利海峡首先得拥有相当的海空实力。


崎峻战史


从大的战略上来讲,德国人深切的知道自己跟美国人之间的差距。作为德国的最高领导人,德国元首希特勒,她一生最怕的是一个人和一个国家,最怕的那一个人是斯大林,最惧怕的那个国家就是美国。他为什么要进攻前苏联?就是为了能够夺下所谓的生存空间,就是为了能够在美国人在参战支前夺下相应的资本跟美国这个最终boss对决的时候能够有更多的资源握在手里面。

有人就说了,这我就更看不懂了为什么德国人不去进攻英国的,别忘记英国跟美国是什么样的关系?两个都是表兄弟呀!邱佳怡看德国人对英国进行轰炸的时候,二话没说,直接跑到美国那里就住起来了就告诉你德国人别惹我太火惹火了我,我哭着赖在美国不走,我逼着美国人派兵到我的大不列颠岛跟你对决!

与此同时,对于英国人来说,英国这个时候手里握有的仍然是世界排名前三甲的海军集团。这个时候德国人手里面的海军可以说用寒颤两个字来形容都不为过。英国人正是占据着海军上的绝对优势,能够封锁英吉利海峡,让德国的登陆部队没有办法进入到大不列颠岛!你仔同时在大不列颠岛的空战里面,英国人表现出来近百年以来强国的那种底蕴,面对德国人的进攻誓死不降,坚决抵抗,英国人这股不服输的劲头在几十年以后的阿根廷人身上再次得到了验证,一个国家,什么东西都可以没有航空母舰我可以卖坦克,我可以卖,甚至军队里面我可以闹丑闻,但是国家面对危难的时候,你必须要站出来,否则你这个政府就是一个无能的政府。你就是一个软柿子,你这样的政府乖乖的被历史淘汰,没有任何疑义!

也许就是被英国人这股气势给吓到了,希特勒觉得供下大不列颠岛虽然说手拿打算十拿九稳,但是接起来引起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是德国人没有办法承受的,比如说我的东西,战场东线战场,这是要需要大量兵力的我如果在大不列颠岛损失太多军队的话,那么我去进攻前苏联我就没有足够的军队去拓展我所谓的生存空间,甚至是去击败前苏联的军队,这样的话对于我来说我的接下来的战略将会因为这一个举动全盘打乱,本来只要依靠空军,我逼迫英国人向我投降或者是跟我合作,这一点美滋滋,但是英国人誓死不降那我就没办法了。

除此以外,对于希特勒和纳粹党来说,他们所执行的是种族主义,种族主义就是假你和我是不是同一个种族!根据希特勒的理论来说,英国人实际上跟德国人的关系还挺近的,属于近亲关系,(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因此希特勒也一直希望英国人能够加入到他那里面去反抗全世界其他的人种,去建立属于日耳曼民族的辉煌!

可惜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英国人选择誓死不降的抵抗!我原先就是在世界老大的位子上稳稳当当的坐着,是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挑战我,既然我当不了这个世界老大,我也不会让你顺心如意,老子临死了也要咬你下水拖你下水!


漩涡鸣人yy


一是海军力量不够。

德国的海军历来都是他们的短板。德国处于欧洲内陆的四战之地,陆军一向是他们的重中之重,而海军,他们有点力不从心。

即便是在二战时期,德国海军重点发展的还是潜艇,而非航母。就算有航母,他们也没有地方好停泊。

二是,英国并不弱。

英国1939年时的人口为4700万,比法国的4100万还要多出600万。

如果德国人登陆到英国,就会出现一场血战。英国人不可能任由纳粹德国占领白金汉宫,一定会全民总动员与德国人决一死战。

4700万人口如果全民总动员,大约能动员出900万的军队。更何况英国到处都是小水沟和大雾,并不利于大兵团开战!

我们还要看到一点,美国人会不会参战?

假设德国人的战争非常顺利,几天内全部拿下英伦三岛,美国人也许睁一眼闭一眼。但是一旦这场战争有旷日持久的感觉,美国人一定会找个借口就参战。如果真是这样,德国人的恶梦就来了。

三是,希特勒终极的梦想就是消灭苏维埃苏联。

作为日耳曼人至上主义者,希特勒对英国人有相当的好感,这也是当年郭刻尔刻撤退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原因所在。

而对于苏联,希特勒仇视的程度有如眼中钉,肉中刺。

即便希特勒拿下英国,他还是要面对苏联。而拿下英国,谈何容易?也就是说,如果拿下英国而苏联从中得利的情况,希特勒是不愿意看到的。

关于这一点,斯大林也心知肚明。也就是说,如果英国和德国在英国本土干到头破血流,斯大林一定会从背后捅出一刀。在这个世界上求生存,可不能光靠大喊正义!

我们往往认为希特勒非常傻,其实希特勒不见得有多傻。只是他选择的道路有违正义,所以他的失败是上天注定的事情了。


吉林大福圆


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个军事问题,更多的是关乎纳粹德国的国家战略问题以及当时风云变幻莫测的世界大势。

英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也是主导对战败国德国实施战后制裁的主要国家之一。但是经过一战以后德国的几番外交运作,双方矛盾相对缓和。纳粹党上台执政后,虽然致力于扩军备战,但是,在刚开始还保持着相对清醒的战略头脑,吸取一战时两年作战最终导致战败的教训。将英国这个当时世界头号强国视作一定要争取的盟友。而苏联,因为不可调和的党派矛盾和固有的民族矛盾,被纳粹德国视作必须除之而后快的死敌。

当时德国面临的形势是,西面有坚固的英法联盟,而法国也是德国的死敌。东面与苏联之间夹在着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多个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独立起来的中小型国家,其中不少还是英法的盟国。纳粹德国想要免除后顾之忧对苏作战,就必须先处理好同这些国家的关系。于是,德国先是于1934年1月28日同英国在东欧的盟国波兰签署旨在共同对付苏联的同盟互助条约,同时与意大利、日本结盟,处处高举反苏大旗。这就让英国产生了祸水东引的念头,而德国则再接再厉,利用这一时机于1935年6月18日与英国缔结海军协定,两国成为潜在的同盟。

但欲速则不达,纳粹德国与英国签订海军协定后,又在英国默许下经过慕尼黑会议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但是,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希特勒顺手就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划拉进了自己的腰包。更严重的是,纳粹德军陈兵德波边境,准备武力收复一战时期被划给波兰的原德国领土——但泽走廊。

纳粹德国这一行径极大的刺激了英国,原来一直想着化解德国对凡尔赛体系仇恨的英国这时猛然意识到希特勒却是个地地道道的战争狂人。

希特勒眼见英德同盟化为泡影,两线作战的局面重启,于是暂时放下对苏联的成见,谋求与苏联结盟,先解决西欧。而苏联一开始也在谋求与英法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但是却被各怀鬼胎的英法所拒,反而令英法萌生祸水东引的策略。眼见着威胁迫在眉睫,苏联也急需改变策略。纳粹德国提出的结盟意见,也正中苏联的下怀,双方于是一拍即合。

苏德结盟后,先将英国在东欧的盟国——波兰瓜分,纳粹德军于是挥师西指,横扫西欧大陆,很快征服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四国,并将英国势力全部逐出欧洲大陆。

平心而论,希特勒内心深处对英国一直保持着敬畏感。他的大作《我的奋斗》一书淋漓尽致的流露出亲英的情绪。因此,法国战事一结束,希特勒一面饮马英吉利海峡,一面又向英国当局提出结盟请求,并且开出了与英国共治世界的优厚条件。但此时的主政英国的已不再是犹豫不决的张伯伦,而是意志坚定的丘吉尔。丘吉尔绝不允许自己治下的全球头号大国沦为纳粹德国副手的角色,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对德战斗到底。因为丘吉尔明白,眼下时局虽然对英国不利,但是危机中暗藏胜机。

苏德虽然结盟,但不过是权宜之计,更何况德国在西欧战事久拖不决必然引起苏联在东欧坐大。事实上,当德国在西欧大陆与英法血战时,苏联在几乎是兵不血刃的控制了大半个东欧。同样,苏联的担心在于一旦德国征服西欧,那就等于掌握了世界工业的中心地带,而自己掌握的不过是落后的农业地带。不等自己发展起来,恐怕德国的坦克就已经碾压进来了。

反过来,如果苏德继续合作,拥有庞大海外殖民地的英国将面临瓜分的威胁,当然不仅仅是苏德,还有轴心集团成员国的意大利、日本也都磨刀霍霍,瞄向了巴尔干半岛和亚太。如果英国示弱,顷刻间就有被瓜分的危险。

所以,英国就只剩下拼死抵抗、苦撑待变唯一的出路,消除被瓜分的危机才是当务之急。丘吉尔当局的态度令希特勒大失所望,于是决定以战逼和。但是在陆地气势非凡的纳粹德军却在令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英吉利海峡面前碰壁了。拥有绝对数量优势的德国空军战斗机苦战近一年,始终不能征服英吉利海峡。而英国人的战机还时不时的跨越海峡光顾德国,这就令对希特勒无论是貌合神离的苏联还是同盟国的日本、意大利,态度都变得微妙起来。

而艺术家出身的希特勒,气急败坏之下将国家战略置于灵感和直觉之上。说来搞笑,希特勒在处理英国与苏联关系的逻辑上十分奇怪。联合苏联的初衷是为了对付难缠的英国,现在英国搞不定,却认为是因为有苏联在让英国有了抵抗的底气。只要打垮苏联,那么英国自然就不战而降。而实际上,苏联不过是英国苦撑待变中一个充满变数的棋子,真正能依靠的则是大西洋对岸的美国!

而希特勒则因为看到了苏芬战争中苏军笨手笨脚的样子,这才打定主意,企图用一场其疾如风的闪电式打击,先放倒苏联,回过头来再收拾那个不识抬举的英国。

事实上,希特勒不仅低估了英国,更低估了苏联。低估英国导致了战略误判,把几百万大军东调与苏联死磕。而低估了苏联则招致其毁灭。仅仅四年,随着几百万大军的灰飞烟灭,希特勒连同他的第三帝国也就寿终正寝了。


20世纪战史大揭秘


有些人以为英国海军在东南亚被日本吊打,就以为英国海军不行了,其实整个二战期间,英国海军都是仅次于美国,高于德日,之所以英国海军在东南亚被日本吊打,主要因为英国奉行“先欧后亚”政策,海军主力都在欧洲对付德国。

本来法国投降后,法国有大批军舰给德国使用,结果德国下手晚了一步,英国先下手把法国军舰招降或者摧毁了,所以德国海军打不过英吉利海峡。

德国希望用轰炸造成恐慌情绪让英国投降,但英国就是不投降。德国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那时候美国还没有对德国宣战,而且战争开始德国势如破竹,希特勒没有想到会失败,也没有想到会死几百万人,如果想到了,德国肯定就不会这么做了。


上丞工作室


有句俗语叫“无利不起早”,英国的资源绝大部分是靠在全球殖民侵略掠夺来的,作为岛国英国本土资源并不丰富,希特勒对打下英国缺乏热情和动力,而苏联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却是希特勒梦寐以求的。敦克尔克大撤退以后英国的势力被德军逐出了欧洲大陆,威胁大大降低了。而一个庞大的苏联还毫发无损,威胁是致命的,况且苏联对领土扩张的贪婪不比希特勒低,苏德两国还肮脏的瓜分了波兰。有苏联这个后顾之忧,希特勒也不敢倾全力进攻英国。二战时英国虽然早就衰落了,但“日不落帝国”的光环还在,曾经的世界海洋霸主的海军实力仍然比德国强,德国是欧洲大陆上的国家,资源投入陆军比海军重,更无力进行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利益权衡之下,希特勒放弃了对英国的继续进攻


立志成虫


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实际上希特勒一直是英国的小迷弟,他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德国与大英帝国共治世界。在他眼里,英国人有这个资格享受他的优待,且他们也一定会答应他如此慷慨合理的请求。

在这个战争狂人的眼中,日耳曼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之间根本没有原则性,甚至不可调和的矛盾,苏联人才是他们应该共同面对的,最主要的敌人。

希特勒这种奇怪的态度完全可以从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看出端倪;

1940年的德国简直是如日中天,德军在法国战场势如破竹,英法联军节节败退,退缩敦刻尔克,此时三面被围一面靠海的联军有被全歼的危险。但5月24日,希特勒突然命令装甲部队停止追击,直到5月26日夜间,希特勒才取消停止前进的命令。

这个愚蠢的命令给了英法联军宝贵的时间组织防线,之后德国装甲部队遭遇顽强抵抗。同时就在5月26日晚上,英国海军开始执行“发电机计划”,开始了史诗般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最终40万联军撤出约34万人,其中英军21.5万人,法军9万人,比利时军3.3万人。

(敦刻尔克大撤退)

希特勒的这道令人费解的命令实际上已经体现了他的态度,希特勒希望给英国留一线生机,以便之后与英国达成和平协议。

希特勒的这种亲英态度在其后实施的“海狮计划”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希特勒占领法国后,为了逼迫英国尽快妥协,亲自制定了“海狮计划”。该计划的内容是以空中打击为主,取得空中优势后再实施登陆作战。

但即便在实施“海狮作战”的过程中,希特勒也只限定进行空中打击。德军将领伦斯德在1945年对同盟国的提审人员所说 :“我觉得元首从来没有认真的要打算入侵英国,他一直希望英国求和”。就连英国军事专家利德尔 哈尔特也同样认为希特勒布置了假象, 实际上他不想占领英国。

(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德国开始对英国本土进行长期轰炸)

同时,希特勒本人以及与他亲近的人的一些文献记录中找到佐证;

德国突袭波兰后,英国很快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 希特勒在得到英国政府的最后通牒后就对纳粹党副元首赫斯说:“为了赢得英国的友谊, 我们不惜一切代价 ”

关于这一点,在赫斯那里也可以得到证实。赫斯在同别人的谈话中曾明确地说:“仅在几周以前 , 元首曾再次谈及英帝国在世界秩序方面的巨大价值, 德国和法国必须同英国站在一起反对欧洲的共同的敌人布尔什维克主义, 那就是为什么元首允许英军从敦刻尔克逃跑的理由, 他不想破坏一次英国和德国谅解的可能性”

然而,在欧洲战场遭受惨败的英国并没显露出任何一丝妥协的意愿,这让希特勒非常困惑,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的日记里,记载了当时希特勒的行为,希特勒面对英国的不妥协自问自答:“因为丘吉尔还期望美国或者苏联,会采取某种行动”。

(希特勒)

为了能够明确表达希特勒的“善意”,他甚至不惜热脸贴冷屁股,在瑞典、美国和梵蒂冈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向英国伸去橄榄枝。82岁的老瑞典国王最为热心,在希特勒的外交斡旋下亲自出马,以国家名义要求丘吉尔和希特勒和解。

直到最后,希特勒甚至有些恼羞成怒,在给墨索里尼的一封信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的心理状态:英国人性格特别,跟他们讲道理是没用的,我已经向英国提出各种妥协甚至合作的方案,但都受到难堪的对待。因此我现在相信,任何理智的呼吁都会被拒绝,现在统治那个国家的人是个疯子。

可是希特勒的确非常崇拜英国,仅仅三天之后,希特勒就抛弃了他的负面情绪,又一次走上演讲台,向英国和全世界发出和平呼吁。

(1940年7月19日,柏林克罗尔剧场)

下面分享下这篇演讲的内容,如果觉得太长可以注意下重点部分。(希特勒的演讲的确非常具有煽动性)

“ 现在,我从英国只听到一个呼声:“战争必须进行下去!”但这不是人民的声音,而是政客的声音。我不知道这些政客对于这场战争继续下去会有什么结果,是否有了一个正确的概念。他们的确宣布过,他们将继续打下去,并且说即使英国灭亡了,他们也要到加拿大继续进行战争。我不能相信他们的意思,是说英国人民也将迁到加拿大去。大概只有那些热衷于把这个战争继续打下去的绅士才迁到那里去。恐怕人民将不得不留在英国。

先生们,我对于这种毁灭整个国家的无耻政客,是深感厌恶的。这些人早已把房屋糟蹋得东倒西歪了,而命运却安排我来给予最后一击,每想到这里,我就感到十分难受。

丘吉尔先生无疑将会去加拿大,那些特别热衷于战争的人的金钱和子女,早就送到加拿大去了。但是,千百万人民将开始遭受大灾难。丘吉尔先生这一次也许会相信我的预言:一个伟大的帝国——一个我从来也不想毁灭甚至不想伤害的伟大帝国,将遭到毁灭!

现在,我觉得在良心上,有责任再一次向英国和其他国家呼吁,应该拿出理智和常识来。我认为我是有资格作这种呼吁的,因为我不是乞求恩惠的被征服者,而是以理智的名义说话的胜利者。我看不出有继续打下去的任何理由!"

然而,希特勒最终还是低估了丘吉尔的决心,他面对的是一个同样疯狂的国家领袖,疯狂的丘吉尔不惜打光英国几百年所积累下的雄厚家底,也要彻底击败希特勒。

从上面的历史事件和希特勒以及身边人的文献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疯狂崇拜着英国的希特勒,以至于他打心眼里不希望与英国彻底决裂,并疯狂期盼着英国的其妥协,他一直幻想着与英国”共治世界“,甚至并肩作战,消灭苏联。

从现在来看,希特勒当时的想法确实天真,甚至天真到近乎偏执。同时他的疯狂的想法为德国埋下了战败的种子。如果希特勒对英国的态度更加坚决些,如果英国接受了希特勒的妥协条件,那么二战的结果极有可能将被彻底改写,现代世界格局也将被彻底改变,但历史重来没有如果。

希特勒的偏执和疯狂造就了当时强大的德国,同时他的偏执和疯狂也注定了二战中德国的失败命运。。。。。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喜欢的小伙伴请猛击关注并轻轻点赞,您的转发和评论小编感激涕零。


听闻知事


因为德国人和英国人是表兄弟、是亲戚。希特勒希望一家人的问题可以通过和谈解决,不希望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而德国和俄国是一个家族对另外一个家族的事情。他们没有共同的文化根基,信仰也完全不一样,因此他们之间是死磕死斗,非常血腥残忍。


开心art


因为陆军是德国的强项,欧洲大陆几乎无人可敌。可强渡英吉利海峡非得有制空权和强大的海军输送能力,德国的海军相对于英国来说是弱项,不列颠空战又未能取得制空权,再强大的陆军也填不满英吉利海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