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是一代军师奇才,为什么死的那么窝囊?

小小嬴政


邓艾为何死的窝囊,有3条原因:

1.外因诱因:钟会,卫瓘的诬告邓艾谋反。导致司马昭下手令逮捕邓艾,邓艾失去自保能力。

2.根本原因:邓艾伐蜀时不服从命令,未经允许自作主张,独断专行。导致司马昭猜疑邓艾,才会听信钟会,卫瓘的诬告。

3.意外原因:钟会造反,卫瓘平叛后担心邓艾报复,派人将其杀害。前两条原因邓艾还不一定死,他还有机会当面向司马昭申辩,但没想到卫瓘品性歹毒。


详情如下:


当初司马昭派邓艾、钟会、诸葛绪率军三路伐蜀。随行的还有监军卫瓘,负责监督军事行动。钟会兼并了诸葛绪的军队,之后被蜀汉名将姜维阻拦在剑阁,双方久久僵持不下。邓艾则率军开辟山路,绕道进入蜀汉腹地,直逼成都,迫使蜀汉皇帝刘禅投降。

邓艾在灭蜀之战中立了头功,得到厚赏。钟会嫉妒邓艾的功劳,心中又想谋反,在蜀地自立为王,所以想除去邓艾。钟会找到卫瓘,二人合谋,联名上书给朝廷,诬陷邓艾有谋反的意图。


掌权的司马昭没有调查事实,就立刻下令逮捕邓艾父子,将他们关入囚车,押往京城。

钟会让卫瓘去逮捕了邓艾,希望他们双方火拼,一来可以坐实邓艾谋反之事,二来可以消耗他们的兵力。卫瓘夜间前往邓艾大营,先对邓艾的部将威逼利诱,然后逮捕了邓艾,而邓艾父子和他的部将对此都没有反抗。

钟会兼并了邓艾的军队,独掌蜀地军事大权。不久钟会谎称奉太后遗令要废掉司马昭 ,于是在成都反叛了。

卫瓘本来并不支持钟会,只是迫于形势,假意屈服。 卫瓘鼓动将士们反叛钟会,在兵乱中,钟会被杀。


钟会已死,邓艾的部下便去追关押邓艾的囚车,想将邓艾迎回成都。卫瓘害怕邓艾回来复仇,自己又想独占功劳,于是派护军田续去截杀邓艾,杀掉了邓艾父子。

邓艾为何获罪被杀呢?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原因,应该是钟会和卫瓘二人合谋诬陷邓艾,使邓艾获罪,而之后卫瓘担心被邓艾报复,于是派人杀了邓艾。但这只是外因,或者说是诱因。

邓艾被杀的原因,其实是和邓艾自身性格特点有关,这是内因。邓艾的性格特点主要致命点是自作主张,不服从命令。当然这也不全是坏处,有时候可以视为独立自主。

当初邓艾与蜀汉将军诸葛瞻在绵竹相战,邓艾派儿子邓忠和司马师纂(此人名叫师纂,在军中担任司马一职)左右包抄出战。邓忠和师纂作战失利,退军返回,并说:“无法击败敌军。”邓艾大怒,叱责邓忠、师纂,将要斩杀他们。邓忠、师纂急忙再次出战,终于击败了蜀军。

师纂本来是司马昭的属官,被派来监督邓艾伐蜀。师纂犯了小错,按照军法,也应该罪不至死。邓艾想自作主张杀了师纂,并且连自己的儿子邓忠也不放过,也体现了他不近人情。这也让师纂心怀怨恨,其后,他也随钟会等人上书称邓艾谋反。

邓艾灭蜀后,不请示皇帝或司马昭,就自作主张任命刘禅为骠骑将军,并任命蜀国旧臣为官,甚至招揽一些人做了自己的属下。邓艾骄傲自满,俨然一副蜀王的模样。这样的邓艾,如何让司马昭相信他没有谋反的意图?

邓艾上书给司马昭说:“现在可以借机备战讨伐东吴。应该优待刘禅,让他留在蜀地,封刘禅为扶风王,东吴君臣知道后就可能归降。如果将刘禅送到魏国京都,东吴的人就会认为我们将刘禅流放了,那么他们就不会归降了。”

司马昭让监军卫瓘传话给邓艾说:“事情一定要先请示报告,不要自作主张。”

邓艾回复司马昭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应该见机行事。如果等待朝廷命令,道路遥远,就会延误战机。我虽然没有古人那样的节操,但不会因为自身遭到嫌疑而让国家损失利益。”

邓艾的这番话,摆明了他要自作主张,直接引起了司马昭的怀疑。其后钟会,卫瓘、胡烈、师纂等人上告邓艾有谋反之意,司马昭自然将邓艾逮捕回京。

臣子自作主张,不听命令,多数统治者都不会容许。如果邓艾谨遵命令,也不会引起司马昭的怀疑,即便司马昭怀疑,也只会召回邓艾回京接受询问,而不会未经调查就逮捕邓艾。


参考史书:《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

流年檐下雨,浮世阶上苔。檐雨坠珠,转瞬流年千秋。阶苔行蚁,方寸浮世万象。我是作者檐雨阶苔,欢迎关注。


檐雨阶苔


邓艾之死,原因特别复杂,我试着梳理一番,把前因后果说清楚,讲明白。

1、功高震主,独断专行

邓艾是三国晚期最出色的将领、灭蜀之役的头号功臣,在伟大的胜利面前,在巨大的荣誉面前,他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正悄悄临近。“功高震主”者多半没有好下场,你有灭掉一个国家的能力,当权者怎么放心?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与其寄希望于遇到光武帝这样不杀功臣的名君,还不如急流勇退,求田问舍以保平安。

然而,邓艾并没有急流勇退的决断。

不仅如此,他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一名将领的权限范围。在灭蜀之战中,邓艾本来是配角,任务只是牵制姜维兵团。邓艾千里跃进的奇袭战,并非出于朝廷的计划,而是他自作主张的结果。灭蜀之后,邓艾更是独断专行,自作主张授蜀汉后主刘禅为骠骑将军,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其余蜀汉官员都成了邓艾的部下。邓艾这架式,不是活脱脱蜀汉太上皇吗?

尽管司马昭给予邓艾最高级别的赏赐,提拔为太尉,又是增邑二万户,实则对他的独断专行十分不满。

2、上平吴书,惹司马昭生疑心

邓艾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司马昭对他已经有严重的戒备之心,他还意犹未足,上了一道书,提出不战而屈东吴的战略主张。

在这道平吴书中,有两个地方,引起司马昭的警惕。

第一,邓艾建议留下两万名陇右士兵以及两万名蜀兵,煮盐炼铁,以备军事农事之用。同时制造舟船,为攻取东吴作准备。蜀国已经平定,邓艾却要把两万名从陇右带来的士兵截留在蜀国,你究竟要干什么呢?

第二,邓艾大谈特谈如何要如何处置前蜀君臣:应该封刘禅为扶风王,赐给财物并提供服侍左右之人。扶风郡的董卓坞可以当作刘禅的宫舍,并封他的儿子们为公爵侯爵,把郡下诸县作为他们的食邑。

大家想想,司马昭看到后有何感想?说白了,邓艾不过是一员前线将领,有什么资格来封刘禅为扶风王呢?有什么资格封刘禅的儿子当公爵侯爵呢?你邓艾有何用心,莫非你想割据滇蜀,与朝廷叫板么?

很快,司马昭指示监军卫瓘警告邓艾说:“有什么事应该及时上报,不宜马上施行。”显然,司马昭对邓艾每每“先斩后奏”的做法已是深感不满。

3、钟会的不满

作为伐蜀远征军的总司令,钟会很失落,他的风头全被邓艾给抢走了。自己手上有十几万人马,而邓艾才不过三万人,结果人家抢了头功,自己只能屈居老二。战后邓艾被提拔为太尉,赏邑两万户;钟会被提拔为司徒,赏邑只有一万户,才只邓艾的一半。钟会自小就是个耍小聪明的人,沽名钓誉,哪里忍受得了屈居邓艾之下呢?


姜维有复蜀之心,利用钟会的失落心理,给他暗示几点:灭蜀之战,功高震主,兔死狗烹,能全身而退吗?蜀地天府之国,您拥兵十万,只要占了这地盘,司马昭能奈你何?这个真的把钟会给说动了。

然而,要控制川蜀,邓艾就是最大的绊脚石。

钟会要与司马昭分庭抗礼,就得先铲除邓艾这个心腹之患,只要除掉邓艾,其他魏国将领在他眼里不过是乌合之众罢了。

要如何整垮邓艾呢?精明的钟会很快发现邓艾的弱点:此公居功自傲,经常在朝廷没有批准的情况下自作主张,不知收敛。更重要的是,司马昭已经对邓艾表现出严重的不信任,怀疑他心有异志。

4、被调包的书信

很快,一封密信快马加鞭送到司马昭手中。这是钟会与卫瓘联名密奏的信,指控邓艾心怀不轨,意图谋反。卫瓘是朝廷派去监督邓艾、钟会的监军,其实就是司马昭的眼线与心腹。司马昭本就防着邓艾,看到钟会、卫瓘的信,心中更是狐疑。

钟会有一大绝活,善于模仿他人的字迹。当时邓艾与钟会分管蜀地,邓艾占据成都,剑阁以东之地则是钟会的地盘。邓艾写给朝廷的书信,必定要经过钟会的辖区,钟会便乘机以检查为由,拦下并扣留书信。钟会模仿邓艾的字迹,把信的内容都给改了,出言不逊,充满狂傲之气,而且有很多居功自夸之辞。被改过的信交到司马昭手中时,可以想象朝廷一哥眼中已经燃起一团愤怒的火焰。

胆大包天的钟会不仅擅改邓艾的书信,连司马昭的信他也敢改。司马昭的回信同样被他扣下,模仿字迹重写一封,意在挑拔邓艾对司马昭的不满。

钟会实在是书法界的天才,他瞒天过海,竟然滴水不漏,神不知鬼不觉。在书信往返川蜀与洛阳多次后,司马昭已经断然认为:邓艾已经失控,必定会叛变。与其坐等邓艾叛变,不如先下手为强,将其逮捕解往京师。

5、邓艾被捕

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司马昭下诏逮捕邓艾。

邓艾手握重兵,盘踞成都,会束手就缚吗?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司马昭上了三道保险:第一,命令钟会即刻进军成都,钟会有十几万军队,以多压少,优势十分明显。第二,命令心腹贾充率军进入斜谷道,作为钟会的援兵。第三,司马昭亲自率领大军移师长安,倘若有必要,也可以迅速开赴蜀地作战。

此时司马昭尚没有处死邓艾的打算,而钟会则心怀鬼胎,打算借此良机铲除邓艾。他脑瓜一转,想出一个一箭双雕的计谋。

钟会把抓逮邓艾的任务交给卫瓘。卫瓘是司马昭的人,表面上钟会是要把抓逮逆党的功劳让给卫瓘,实则用心阴险,想借邓艾之手杀死卫瓘。如此既除掉卫瓘,又可以此为借口诛杀邓艾。

然而,出乎钟会意料的是,邓艾没有抵抗,束手就擒。邓艾很清楚自己被陷害了,被枉冤了,但他仍然相当骄傲与自信,到司马昭那儿,可以自证清白,没做亏心事怕什么。

6、钟会的结局

钟会设计陷害邓艾,邓艾身陷囚车,虎威不再。钟会自以为得计,然而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也早上了司马昭的黑名单。

邓艾被擒后,钟会开始谋划蓝图,打算据川蜀,

出其不意占领长安、直捣洛阳、夺取天下。这时,一封突如其来的信令五雷轰顶。这是司马昭写来的亲笔信,信是这样写的:“我担心邓艾拒捕,现已派遣中护军贾充率领步骑兵一万人入斜谷道,驻扎乐城,我将亲率十万人马屯长安,近日即可与你相见。”

钟会判断,倘若只为抓捕邓艾,自己十几万人马就能搞定,司马昭大动干戈,不仅疑心邓艾,也不放心自己。这时钟会才明白,自己与邓艾都只是兔死狗烹的命运罢了。他可不能像邓艾那样束手就擒,蜀汉天险犹在,我有十余万大军,怕你个鸟!大不了老子当刘备第二,你能奈我何!

然而,钟会的兵变计划,阴差阳错地出现了变化,这个细节就不详说了,以免扯得太远。总之,钟会起事失败了,命丧黄泉。

按理说,钟会死后,他陷害邓艾之事就水落石出。邓艾为什么还是逃不过一劫呢?

7、邓艾之死

钟会死于兵乱时,邓艾并不在成都城内。他正被关在囚车里,押往京师洛阳。邓艾的那些老部下都知道老帅被冤枉,快马加鞭去追赶囚车,打算把邓艾迎回成都。

然而,有一个人惶恐不安了,这人便是卫瓘。

卫瓘是监军,也是司马昭的人。当他得悉邓艾部下前去解救主帅时,心里不禁凉了半截。很明显,所谓“邓艾谋反”就是冤假错案,是钟会一手策划的,然而,这起错案,卫瓘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还记得么?当初举报邓艾的人,除了钟会之外,还有卫瓘。写给司马昭的举报信上,有他的名字落款,白纸黑字,抵赖不了的。非但如此,他还亲自逮捕邓艾。倘若邓艾无罪释放,非但邓艾要报复他,司马昭也难免要追究其责任。

卫瓘确实是小人一个,他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前途名利。要保住功名,只有一种办法:干掉邓艾!只要邓艾死了,司马昭也懒得去理会他究竟有没有谋反的企图。要杀邓艾,必须要快,快刀斩乱麻,绝不能等到邓艾恢复自由后才动手。

问题是,派谁去杀邓艾呢?卫瓘挑来挑去,挑中一个人:护军田续。

田续与邓艾有什么仇呢?在伐蜀之战中,攻打江油时,护军田续畏缩不前,邓艾大怒,当场拿下,差点就把他砍头了。卫瓘找来田续,命令他追上邓艾的囚车,将其就地正法,并怂恿说:“您可以报江油受辱之仇了。”

打仗畏缩不前的田续在杀人上却一马当先,马不停蹄,一路狂奔,终于在绵竹以西追上邓艾。田续宣布邓艾罪状,不容分说,将其父子两人拉下囚车,就地正法。一代名将邓艾就这样死于荒郊野岭,默无声息。

卫瓘杀了邓艾后,罗织一套说辞,称蜀地动荡不安,恐邓艾囚车难以到京师,或因此生变,故而杀之以绝后患。说实话,司马昭对邓艾之死表现得很淡漠。邓艾活着,他反而担心,自己那么信任的钟会都会走上叛变之路,谁能保证邓艾的忠诚呢?既然杀了邓艾,他的儿子们就必须死,否则有后患。当时邓艾其他几个儿子都在洛阳,糊里糊涂被抓起来,一律问斩。可怜邓艾为魏国建立了丰功伟业,到头来却落得如此下场,岂不令读史者扼腕而长叹呢?


君山话史


邓艾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能够灭掉蜀国,收降后主刘禅,单凭这点也无人可及。他就像汉初的韩信,军事能力很强,但政治水平忒低,韩信最后被萧何、吕后所杀,故后世人说:(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邓艾的军事能力是司马懿发现的,杀死他的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所以后世人说:“兴也司马,亡也司马”。




(邓艾)

那么,邓艾为何死的如此窝囊呢?

邓艾在灭蜀国时,走阴平险路从山上滚下来没死;在兵临成都城下决一死战中没死,却死在回国向司马昭“汇报”工作的半路上,而且是死在曾经被他责罚的手下武将田续之手。

想想看,一个镇南将军没有马革裹尸还,而是让牛车拉着囚车,被押着回国解释清楚所谓的“问题”,眼看就要回到魏国,向领导解释清楚在蜀国所做的一切,“奸人”污蔑之词自然不攻自破,然而没等到说清楚就死了,不但死的窝囊而且死的很冤枉。

那么,邓艾在蜀国做了些什么事,被“奸人”陷害和污蔑呢?

说起邓艾死的窝囊,其实也不能全怪“奸人”陷害,还是他没有政治水平,也就是对政治这东西不懂,不敏感,像韩信一样,被像刘邦一样的人玩了。这“奸人”就是钟会和卫瓘。


(钟会)

话说邓艾走阴平小路,偷袭成都得手,刘禅自缚而降,蜀国灭,邓艾无疑是灭蜀头号功臣。邓艾战功卓著,势必召来同时是灭蜀主将钟会和监军卫瓘的嫉恨,这不难理解,“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他立了首功,钟会和卫瓘脸上无光。

说实话,邓艾想避免遭妒忌,正确的做法是:收敛锋芒,尽量不让同僚钟会和卫瓘感到压力,换言之,就是不要得意忘形,团结同僚,及时和上级领导司马昭沟通请示下一步的工作。我说的这些,相信在职场的亲们很有同感吧!

但是邓艾没有这样做,恰恰是反着来。首先他以当时魏国天子曹奂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

他拜刘禅为骠骑将军、授蜀汉太子刘璿(xuan)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蜀汉群臣,则根据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们为朝廷官员,或让他们领受自己属下的职务。

说实话,我不知道当时邓艾的真实想法,单凭不经请示上级,自作主张封官许愿,就犯了僭越之罪。他置司马昭何地?


(司马昭)

揣测当时邓艾可能是为了尽快稳定人心,毕竟当时姜维还带着十万军队在剑阁和钟会死磕。邓艾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可能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是这往往授人以柄,容易受到别有用心的人攻击和陷害。

其实邓艾做的不仅只是这些,他还派人在绵竹把作战中死亡的战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筑高台作为京观,用以宣扬自己的武功。

这就是邓艾做的不对了,说实话,灭蜀国没有钟会的配合,单凭邓艾的2000人马,没有钟会牵制姜维,姜维能够回师把邓艾活吃了。

邓艾的所作所为,引起同僚的嫉恨,向司马昭进言,終被杀。

邓艾的行为,让同是伐蜀的主帅钟会抓住了把柄,钟会和监军卫瓘一同向司马昭告状,说邓艾想据蜀自立,大封群臣,结党营私,效仿当年的刘备。


(卫瓘)

尤其钟会说邓艾没有请示大将军就直接以天子之名加封群臣,是越权看不起司马昭,有取代之意。司马昭不愧是司马懿之子,猜忌心顿生,当初伐蜀时,他就考虑到邓艾军事能力太强,故让钟会牵制邓艾。

于是司马昭震怒传旨:『让邓艾把军队交给钟会,回国把事说清楚』。钟会和卫瓘高兴坏了,大权在握,功劳归我们二人所有了。

钟会派人把邓艾父子关进囚车,用牛拉着回国受司马昭的审问去了。

钟会和卫瓘合力搞垮了邓艾,钟会手握魏国将近30万大军,说实话,魏国的家底全在他手里。这时原来假意投降于他的姜维使坏了,姜维鼓动钟会造反自立,钟会这人本来就有野心,架不住姜维一忽悠,二人一拍即合。姜维有自己的小九九,他想趁钟会造反成功,而后杀钟会,再迎刘禅复国。这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姜维被杀)

但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造反之前出事了,钟会手下的大将不愿意造反,毕竟自己的家小都在魏国,造反还不让司马昭都砍了。

其实远在魏国的司马昭也不傻,他也想到了军队都掌握在钟会手里,一但有不测,无法制衡钟会,于是司马昭命令卫瓘密切观察钟会的动向,讲真司马昭不是吃白饭的人。

钟会和姜维要造反,手下不同意,这时在军营里有个消息说:钟会要把大将们都杀死活埋。这事卫瓘也知道了,于是和众将联合起来杀了钟会和姜维,卫瓘把钟会叛乱的事,及时向司马昭做了汇报,原来笑到最后的是卫瓘和司马昭。

杀了钟会,众将都想念邓艾,觉的邓艾才是他们的主心骨,于是提议快马追回邓艾,拥护邓艾当他们的主帅。这时卫瓘心慌了,假如邓艾回来,势必会知道他和钟会一起合谋陷害他的事,于是卫瓘偷偷把武将田续找了来,原来在之前田续因为犯错被邓艾处罚过,田续怀恨在心,卫瓘想利用田续除掉邓艾。

当卫瓘找来田续,透露给邓艾的行程,田续为了报复邓艾,赶在众将之前,把即将回国的邓艾父子都杀了,田续逃之夭夭。这就是前面开头所说的,邓艾死的窝囊的全部过程。

邓艾不但死的很窝囊,而且很冤枉,他终究没有洗刷掉自己被人诬陷的谋反罪名。他的家小都被司马昭流放了。在司马昭有生之年,邓艾都没有平反,这也不难理解,卫瓘不会让他翻身。

(邓艾)

最后卫瓘位高权重,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称帝后,他成了司马炎的肱骨之臣。司马昭和卫瓘这些政治家和阴谋家笑到了最后。


秉烛读春秋


邓艾之死,缘于其政治能力低下。

邓艾偏师偷渡阴平,出其不意能够灭掉蜀国,离不开钟会的支持,更离不开钟会大军在剑阁对姜维的牵制。

此前掌握魏国军政大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因魏帝曹髦之死,政治上陷于被动,急需通过对外发起战争转移内部压力,因此提出伐蜀计划。但是,邓艾意识不到这一点,以蜀国没有内乱、姜维非常厉害为由,一再反对司马昭的灭蜀计划;而钟会深刻领会司马昭的意图,大力支持这一计划。因此,司马昭对邓艾大为不满,对钟会大为赞赏。

此时,魏国镇西将军的军中排位低于征西将军,邓艾任征西将军很久了,长期在庸凉地区与蜀汉姜维作战,拥有极其丰富的军事经验。而钟会长期担任谋士,智谋出众,但缺乏直接统兵作战的经历。

魏大将军司马昭力排众议决定伐蜀后,直接拜司隶校尉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假节、主持伐蜀事宜,即钟会是灭蜀行动的统帅,军中排位更高的邓艾则须受钟会节制。这已经说明司马昭信任钟会,并不信任邓艾,对邓艾敲响了警钟。

公元263年,灭蜀战争开始后,钟会率领三路大军穿越秦岭,进入汉中,让两万军队包围汉、乐二城,自己亲率十万军队越过阳安关口,攻克关城,直扑剑阁,但在剑阁被从沓中匆忙赶来的姜维五万多军队据险死死顶住。期间,钟会以“畏缩不前”的罪名拘捕从阴平绕道而来剑阁的雍州刺史诸葛绪,接管其三万多军队,然后同意邓艾偷渡阴平的计划,并派遣田章率领一万多军队,绕到剑阁西南方向,加入邓艾军队。

当时的邓艾,与诸葛绪各自带兵三万多人,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牵制沓中姜维的计划已经归于失败。姜维率五万军队,先是在沓中摆脱邓艾军队的纠缠,接着又在阴平桥头晃过诸葛绪的堵截,迅速赶往剑阁,顶住了钟会大军。追赶不及的邓艾建议诸葛绪与自己一起偷渡阴平,被诸葛绪拒绝。诸葛绪率部绕道剑阁东北与钟会汇合,被钟会以“畏缩不前”的罪名拘捕,押送洛阳。钟会赞成邓艾偷渡阴平的计划,并派遣田章带领一万多军队去加强邓艾的军力。

于是,邓艾趁姜维军队被钟会大军牵制于剑阁之际,率领偏师三万人多偷渡阴平景谷道,历经千辛万苦,穿越七百里无人区,于江油逼降蜀将马邈,获得补给,然后于绵竹击灭蜀汉卫将军诸葛瞻及其统领的一万余人宿卫营,接着兵临成都,逼迫刘禅投降,从而立下灭蜀的绝世大功。

当然,也是诸葛瞻缺乏军事能力并且刚愎自用,拒绝了黄崇的正确建议而成就了邓艾。当时身在成都的蜀汉皇帝刘禅,接到军情,得知邓艾欲走阴平道,没当一回事就拒绝了蜀地其他郡守驰援成都的请求,只是派遣卫将军诸葛瞻率领一万多人精锐的宿卫营,前去阻截邓艾。诸葛瞻率宿卫营抵达涪陵后,徘徊不进。黄权儿子黄崇涕泪纵横地建议立即赶往江油以北的山地布防,依托江油城,据险阻截邓艾军队,不要把魏军放进平原。但诸葛瞻拒绝了黄崇的建议,在涪城徘徊多日,贻误了战机。结果邓艾率领缺乏粮食补给的疲惫之师,历经千辛万苦走出山地,逼降了只有五百守军的蜀汉江油守将马邈,获得了补给,战力得到恢复,然后抵达涪城地区,击败诸葛瞻前锋。诸葛瞻大惊失色,赶忙撤出涪城,退往绵竹,不据城防守,于野外列队迎战魏军。邓艾军队三倍于诸葛瞻之军队,遂实施左右夹击的策略。经过生死决战,邓艾军队先输后赢,最终全歼蜀汉宿卫营,诸葛瞻、诸葛尚父子阵亡。邓艾率军直抵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此时,立下灭蜀大功、本应谦虚谨慎的邓艾,意识不到警钟早已长鸣,内心开始膨胀,不经司马昭同意,擅自处理各种事务。邓艾以天子的名义,拜刘禅行骠骑将军事,并拜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蜀汉群臣,则根据其原来官职高低,或任命他们为朝廷官员,或让他们领受原有的职务。

邓艾还任命自己的亲信手下接管益州诸郡军政大权,其中任命师纂兼领益州刺史,任命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兼领蜀中各郡郡守。把在绵竹作战中的阵亡战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筑高台作为京观,用以宣扬自己的武功。

邓艾深感骄傲,洋洋自得,对原蜀汉群臣说道:“诸位幸亏遇上我,所以才有今日。如果遇上像吴汉这样的人,你们早就被杀掉了。”邓艾还说道:“姜维自然是一时的雄杰,但与我相遇,所以穷途末路。”一些有识之士见他如此矜夸,就在背地里嘲笑他。

邓艾踌躇满志,向司马昭上书,提议尽快伐吴,并筹划伐吴之策。实际上,伐吴本身早就在司马昭的计划之中,只是由于内外各种原因,司马昭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因此,司马昭认为邓艾是在居功逼迫自己。

邓艾尚没有意识到司马昭早就对其不信任,其种种举措,引起了司马昭的进一步猜疑和不满。

钟会、卫瓘、师纂等人见邓艾居功自恃、违规处理蜀地事务,就向司马昭上书,指控邓艾处理事情悖逆不道,并称邓艾已经露出企图据蜀自立的谋逆苗头。于是,朝廷下诏书派监军卫瓘逮捕邓艾父子。邓艾被卫瓘以雷霆之势拘捕后,仰天长叹道:“我是忠臣啊,居然到了这种地步,白起的境遇,于今又重现了。”

景元五年正月十五日,钟会抵达成都,将邓艾押往洛阳。钟会之乱结束后,卫瓘掌握了军队大权。此时,邓艾亲兵于绵竹以西追上押送邓艾的槛车,释放出了邓艾,这再次给人以口实。卫瓘随即派遣田续带兵包围了邓艾父子及其亲兵,予以处死。

邓艾在洛阳的余子随后也被诛杀,其妻和孙子则被流放到西域。


红色星河


军事上的奇才,政治上的矮子。

生的卑微死的冤。

他的死在于他的动作太大了。

司马昭想伐蜀,朝中大臣基本没有支持他的,但是钟会却大力支持,司马昭对他肯定产生好感或者是信任感。相比之下,邓艾却坚决反对伐蜀,他认为蜀汉内部没发生问题,不是伐蜀的好时候。(记载于《资治通鉴》)

邓艾纳降刘禅之后,表现得我行我素。大封蜀汉旧臣,还制定进一步的作战计划。

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三国志》

邓艾想留兵四万,修养声息,准备战斗物资,并派遣使者劝降东吴。

钟会本来就对邓艾夺功不满,再加上邓艾行为确实留给人口实。钟会的谗言就解释的通。

司马昭可能会想:当初不叫伐蜀的是你,现在私自封官的也是你,要求屯兵的还是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司马昭最初制定的灭吴方针是:灭蜀后三年水陆并进,邓艾和他的想法基本相同,就是补充了一点劝降。不知道这个会不会引起疑心。

几件小事情串联起来就成了大事情。

邓艾就这么冤死了。


大眼大世界


窝囊,不但窝囊,而且可悲,令人惋惜,在极难的情况下偷渡阴平成功,受尽多少的磨难,灭了蜀国后刚可以得到休息和享受,就被人诬告谋反而坐上了囚车,最终被人灭口而遭劫杀,真是悲哉。邓艾为什么会走入这步,除了被人陷害外,也有其自身的原因,有道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邓艾是三国后期魏国少有的名将之一,司马懿非常看中邓艾的才能,在与姜维的几次对决中都取得了胜利,邓艾成为阻碍北伐的强劲的对手,因此邓艾被封为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任命邓艾为振威将军,而后任安西将军,在对吴国作战也屡战奇功。而后在灭蜀之战中邓艾偷渡阴平直至灭亡蜀国,在巨大胜利面前,邓艾开始居功自傲,擅自循东汉以前邓禹的做法,以天子名义,任命蜀国大批官员,并封刘禅为扶风王,然后再向司马昭上奏此事,并且提了一堆灭吴的措施,但是此举大大挑战了司马昭的权威,并且给其他对邓艾嫉妒的官员特别是野心家钟会提供了接

借口和机会,所以邓艾最终被压上囚牢,最终卫灌害怕被揭露陷害邓艾而在半路将其杀人灭口,也不难成立了。

其实邓艾并没有谋反之心,而是缺乏足够的政治头脑,又被胜利冲昏头脑以致居功自傲,以致被钟会卫灌等人得到机会而利用,实在是死的冤而又窝囊。


苏苏煮酒论史


历史上,军功卓著者,鲜有善终,邓艾也没能逃脱此宿命。从一寒门子弟,奋斗到一方统帅,不容易。从神坛跌落,弹指一挥间。


第一,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蜀国已经被其消灭,这盖世功劳让司马家族也颇为忌惮。对于司马家,邓艾也没有多大剩余价值。


第二,邓艾军事斗争一流,政治斗争不及格。伐蜀,邓艾只是二号人物,锋芒毕露让领导眼红。钟会本来就很阴险,嫉贤妒能,看着自己的同僚发达,心里不平衡,用尽下三滥的手段。攻下蜀国后,邓艾越俎代庖,大肆封赏蜀国官员,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让司马昭感到很大的威胁。


第三,政治立场。邓艾是司马懿提携的部下,现在司马昭当政,一朝天子一朝臣,邓艾的政治立场还未及时转变。邓艾出生于寒门,没有大的政治背景作为靠山,司马昭杀他易如反掌。


邓艾之死,死于同僚的嫉妒,老板的猜忌,自己又没有及时的急流勇退。


陈陈秋媚


邓艾是一代军师奇才,为啥死得那么窝囊?

正始四年(243)九月,司马懿任曹魏中部战区司令--都督荆豫诸军事,率军攻打舒城,东吴太傅诸葛恪,因畏惧司马懿军力雄厚,弃城而走。司马懿是一个用心的人,有人给司马懿推荐一篇文章,标题是济河论,司马懿读过后,大加赞赏。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邓艾。当时邓艾四十多岁,穿着朴素,身体健壮。邓艾提了



两个建议:一是开河渠,修水利;二是在淮南淮北实行大规模军屯。从此,邓艾就被司马懿注意上,逐步提拔,擢升,一路顺风。但说到底,邓艾对于政治,还是不太清楚。司马昭杀掉曹髦后,国内反对派暗中操纵,推动,司马昭压力很大,有人要求杀掉贾充,司马昭又舍不得。急需转移国内视线,探报说蜀国黄皓弄权,贾充司马昭觉得伐蜀最好,但在邓艾那里碰了钉子。邓艾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极力反



对。这自然给司马昭很不好的印象,相反,钟会却揣摩司马昭心思,拟定了具体伐蜀行动计划,于是,司马昭把邓艾凉在一边,启用钟会为伐蜀最高领导,率主力十余万,邓艾只带三万人马,和另一个诸葛绪差不多。这一段主要是邓艾在军职上的挫折,邓艾作为司马昭父亲选中,提拔的优秀将领,却不得司马昭重用,实在可惜。以下分析邓艾之死:

邓艾由于政治上的幼稚病,被年轻资历浅的钟会僭越,心中气闷,想用奇险招数取胜,就苦思冥想出偷渡阴平这一招,本想在钟会那露一手,结果遭到钟会表面夸赞,背后嘲弄,就负气独自组织实施。历尽艰险后,最终侥幸成功。刘禅投降后,邓艾有点忘乎所以,想张扬一下,给司马昭写信,说想分封刘禅,以及自己部下,以彰显自己功劳。司马昭了解邓艾心思,但警告说这需要批复,不能乱来,但邓艾



不听,自行封刘禅扶风王,封部下师篡为益州刺史等,还在绵竹筑台,张扬不已。司马昭因此下令钟会收押邓艾,送回国内。钟会执行后送邓艾,还在途中,姜维,钟会被魏军士兵杀死,邓艾原部下就商量把邓艾抢回来,这时最高领导成了监军卫罐,而当时奉钟会命令收押邓艾的,正是卫罐,卫罐怕邓艾出来后报复自己,就派与邓艾有仇的田续,乘乱把邓艾干掉。邓艾部下刚追上囚车放出邓艾,就被赶来的田续一刀斩首,儿子邓忠也一并被杀身亡。

可见,归根结底,问题的症结在于邓艾本身有瑕疵。如果邓艾没犯政治错误,司马昭不会下令抓邓艾,没有前面那个抓,就没有卫罐忌惮以后报复,专门派仇人去干掉邓艾。其实邓艾如果押送回国,虽然可能被治罪,但肯定不会被处死。(14:02)


流誉后


邓艾是一军事其才,为什么死得那么窝囊?

骄兵必败,而三国上几位利害角色邓艾,钟会,包括关羽都是骄傲害死的,看来骄傲是害死人的,要么怎讲人要谦虚呢?

攻打西川是两路进兵由邓艾走近路翻山越岭,轻装以突袭队渡过阴平,实施斩首行动,直接捉皇帝后主,邓艾做到了。在姜邓斗志中姜维表面赢了,其实是姜维输了,兵退汉中。

另一支劲旅由钟会入汉中与姜维大战,由于钟会兵多将广,这钟会也是文武双全的将才,姜维实在无力再战时突发奇想假投降,欲各个击破利用钟会灭掉邓艾,这邓艾,钟会,姜维,都是一代战将,文武全才。碰一齐真是老天的按排。姜维的计划没有成功,因势单力薄,在火拼中死亡,老窝被邓艾端了,即使打赢也无用皇帝落到别人手上,说实话也只有投降的份了,

为什么说邓艾死在骄傲上呢?他自认为曹操,司马懿一辈子的梦想破蜀国都没有做到,我邓艾做到了,此时早已飘飘然然,已不知自己几斤几两,自己就行使皇帝的职权,随便任命部下去做这儿那儿的太守等官职,并以强硬的口气给司马昭,给刘禅封侯等,其实这时他的脚已踏进鬼门关了,这样的人必须死,欺君罔上哪个朝代都是死罪。后被捉就地处死。

有邓艾就有钟会!除了邓艾钟会拥兵自重,野心膨胀,不把司马昭放在眼里,觉得功高震主,也想争天下,退可得刘备的地盘,剪除了邓艾,自已也死于姜维的自己队伍的一埸混战中。

一句话都是骄傲作的怪,骄狂送了命,一代名将邓艾死于他的才能很不对称。



9紫气東来


天下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享太平。历代名将都是君主手里的一把双刃剑,他们一边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让天下重归太平;另一方面君主也害怕他们伤到自己,所以他们也是君主最防范的对象。邓艾行军打仗虽然可以料敌机先,出奇制胜,但是他居功自傲,不善自保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伏笔。

邓艾偷渡阴平灭掉蜀汉可以说是三国后期的第一大功。不过功劳越大,说明你的能力越强,对君主潜在的危险就越大。这时候邓艾如果有远见的话,更应该夹起尾巴做人,对自己的言行更加小心谨慎。但是邓艾不但没有低调做人而且还翘起尾巴,尾巴可以当旗杆使啦。

邓艾灭蜀之后没有经过司马昭的同意擅自任免官吏,益州的重要官职都被他安排了自己的部下,这很难不让司马昭联想是在安插自己的亲信。要知道司马家的政权就是通过政变得来的,司马昭深知安插亲信意味着什么。就是后来没有钟会篡改邓艾的写给司马昭的信,邓艾这样的做法肯定会引起司马昭的警觉。

邓艾虽然不想谋反,但是和他一起伐蜀的钟会是真的想谋反。钟会真是一个失败的野心家,他也藏不住自己的心事,他的野心很早就被人看了出来。钟会的亲哥哥钟毓曾经就劝谏司马昭要堤防钟会,司马昭的媳妇王元姬也曾经提醒司马昭不能够对钟会委以重任。

灭蜀以后司马昭就派贾充率军一万进入斜谷,自己率军十万驻守长安。司马昭这样做就是防着益州出现变故。钟会诬告邓艾谋反,加上之前邓艾的所作所为,我想司马昭现在的想法就是宁杀错不放过,将邓艾逮捕也在情理之中。

钟会的叛乱很快被平息,卫瓘之前参与诬告邓艾谋反担心祸及自身,所以派人将邓艾父子杀死。一代名将从此落幕。

邓艾的死是那个动乱时代里权力斗争的牺牲品。邓艾在巨大的胜利面前,居功自负,他的所作所为正好成为钟会攻击的口实。经常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的功劳成为别人厌恶的对象,而不知道去搞好同事之间的关系。比起后来灭吴的杜预,虽然身居要职,但是低调做人经常去贿赂高官以求得自身的安全,邓艾在这一点上看的太不明白。

所以我认为,在当时很特殊的环境下,邓艾不知道收敛成为别人利用的对象,加上不能够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让他的人生以悲剧结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