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嫁爺爺後嫁孫子,與敵國公主同伺一夫,第一位和親公主悲情人生

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都十分重視邊疆的穩定與發展,為之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付出,留下許多傳奇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的史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歷史上第一位遠嫁西域的公主劉細君的傳奇故事。

先嫁爺爺後嫁孫子,與敵國公主同伺一夫,第一位和親公主悲情人生

劉細君是漢武帝侄子江都王劉建之女,屬於正牌的西漢宗室。劉細君的童年還算幸福,可惜好景不長。她的命運受到了父親劉建企圖謀反的連累,而越來越苦。劉細君的曾祖父是漢景帝劉啟,祖父是漢武帝劉徹之兄江都易王劉非,父親是江都王劉建,劉建是個荒淫無道的諸侯王,元狩二年(前121年),企圖謀反未成後自殺,劉細君的母親以同謀罪被斬首。當時,劉細君因年幼而倖免於難。不久被帶入長安宮中生活,並與宮裡的其他孩子一起讀書。不幾年,細君即能詩善文,並且精通音律,出落成才貌雙全的大公主。

先嫁爺爺後嫁孫子,與敵國公主同伺一夫,第一位和親公主悲情人生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某一天,細君正在皇室花園裡迎風戲蝶,一紙詔書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漢武帝選中她遠嫁烏孫國和親。

漢代大多數和親公主都是嫁給匈奴單于,但劉細君卻嫁給了烏孫國的老單于。其背景是漢武帝想聯合北方除匈奴之外的其它力量一起消滅匈奴,烏孫國就是這些力量中重要的部分。當時的烏孫國王昆莫對漢朝不瞭解,自認為認為漢朝遠,匈奴近,所以不大願意與漢朝聯合打擊匈奴。為了拉進烏孫與漢朝的關係,在這種背景下,年僅16歲的細君為了邊疆的安寧,遠嫁烏孫國和親。

烏孫國距離長安八千九百里,這意味著劉細君公主出嫁後將永遠置身異域。塞外荒涼,顛沛流離,再加上古代交通工具不發達,一旦遠嫁就成為永訣。而歷史使命已經落在了她的肩上,她只有義無反顧地受命西進。

先嫁爺爺後嫁孫子,與敵國公主同伺一夫,第一位和親公主悲情人生

自幼長在深閨的細君公主很不適應塞外逐水草、住氈房的草原遊牧生活。加之語言不通,溝通困難,其悲愁艱難可想而知。

更讓劉細君的日子雪上加霜的是,已經是老頭子的烏孫單于獵驕靡封劉細君為右夫人。與此同時,匈奴為了拉攏烏孫竟也派女子嫁給獵驕靡,獵驕靡封匈奴女子為左夫人,這位左夫人常常欺負她。

然而,作為漢朝公主,她深知自己的使命關係著大漢邊疆的安寧,於是她用漢武帝所賜豐厚嫁妝與禮物廣泛交遊,上下疏通,為漢朝做了大量工作。使烏孫與漢朝建立了鞏固的軍事聯盟,實現了漢武帝聯合烏孫遏制匈奴的目的。

先嫁爺爺後嫁孫子,與敵國公主同伺一夫,第一位和親公主悲情人生

按烏孫的禮俗,國王死後年輕的王后必須嫁給王室子孫為妻。國王決定在自己生前將細君嫁給繼承他王位、年紀與細君相仿的孫子(岑隙)軍須靡。

這雖是烏孫國的傳統習俗,但在漢族人看來,卻是違經背義、不符合倫理道德規範的做法,細君公主自然不肯接受。她上書懇求漢武帝,但漢武帝為照顧大局,回書曰:“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細君只得含悲忍辱再嫁軍須靡。

細君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她歷經幾番浮沉,飽嘗了人間的榮寵和酸楚。可以說她為了民族的大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每當朔風掠過荒原,發出潮水般的呼嘯時,她的芳魂也許會憶起遙遠的廣陵濤聲。也只有在這時,她的“願為黃鴿兮歸故鄉”的夢想,才能得以實現。

先嫁爺爺後嫁孫子,與敵國公主同伺一夫,第一位和親公主悲情人生

劉細君今存《悲愁歌》一首,:"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抒發了遠嫁異域的哀傷和對故鄉的思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