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指責中國是「國家資本主義」罔顧事實

经济日报:指责中国是“国家资本主义”罔顾事实

近日,伴隨美國挑起中美經貿摩擦,又有人跳出來竭力把中國描繪為重商主義者、政府幹預和市場扭曲者等,給中國扣上“國家資本主義”的帽子。對於這種別有用心的歪曲不實之詞,有必要用確鑿的事實加以揭露與批駁。

所謂“國家資本主義”,一般是指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由國家控制、支配的一種資本主義經濟形態。列寧曾給出這樣的定義:國家資本主義就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由國家政權直接控制這些或那些資本主義企業的一種資本主義。歷史上,西方主要國家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藉助國家政權來推動經濟增長或對某些產業提供支持與保護,但無論是政府直接參與和控制國有企業,還是政府對自由放任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影響,國家資本主義在本質上仍然屬於資本主義,即其依舊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之上的,從根本上服務於資本追逐利潤的本性和少數富有階層的長遠利益。

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根本原因。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形形色色的資本主義存在本質差別。從經濟體制方面考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服務於社會主義實現公平正義、共同富裕的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在這樣一個日益開放的世界裡,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不同社會制度也在所難免地不斷加深相互往來與相互借鑑。一方面,社會主義的發展給資本主義提供了參照和啟示,促進了當代資本主義的自我完善。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的發展也表現為一個不斷吸收和借鑑資本主義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的過程。但兩種社會制度內在的與本質的規定性並沒有因此而發生改變。應該承認,今日世界,資本主義在很大程度上占主導地位,但正是由於社會主義的存在,才使人類社會保持了應有的多樣性與多元性,減少了不平衡性與不確定性。多年來,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後,西方國家始終沒有放棄將社會主義中國引入資本主義發展軌道的努力,但中國始終堅持走符合本國實際的發展道路,從未改變過自己的立場與觀點。

毫無事實依據的“莫須有”指責

有人謬稱中國是“國家資本主義”,認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市場經濟。其指責雖然言之鑿鑿,但絲毫改變不了與事實相去甚遠的錯誤與荒謬。

引入市場機制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標誌,1992年黨的十四大進一步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在市場配置資源方面,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之間的一致性遠遠大於差異性。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通過不斷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形成了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2001年加入WTO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起到巨大促進作用。中國入世後更加註重學習運用國際市場規則,市場意識、法治精神和知識產權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自由競爭、不受政府控制與影響的純市場經濟。無論是歐洲國家、美國,還是東亞的日本和韓國,都有過運用國家權力推動經濟發展、克服經濟危機的經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可以說,在理順市場與政府關係方面,中國做出了應有的努力並取得明顯成效。

中國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深刻認識到“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今日中國已經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2001年加入WTO後,中國自覺踐行自由貿易理念,遵守和維護世貿組織規則,支持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截至2010年,中國貨物降稅承諾全部履行完畢,關稅總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至9.8%。而且,中國政府大幅縮減對外國企業有限制的行業數量。在服務貿易領域,中國開放承諾早已全部履行完畢,100個服務業分部門已按承諾開放。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中國與世界經貿往來日趨緊密。中國貨物進口總額從2001年的2400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9萬億美元,年均增長13.8%,是全球年均進口增長速度的兩倍。2013年以來,中國成為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共同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在謀求自身發展過程中不以犧牲別國的利益為代價。中國的國有企業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中國的產業政策是指導性的,所謂中國國有企業在政府扶植下通過不正當競爭損害別國利益的說法缺乏事實根據。加入WTO以來,中國一直致力於促進經營主體多元化。2004年7月中國對企業的外貿經營權由審批制改為備案登記制後,民營企業進出口發展迅速,份額持續擴大,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經營主體。民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1年的57.5%上升到2017年的83.7%。此外,中國也從來沒有出臺過強制性技術轉讓的法律規定。

國有企業並非中國獨有,根據需要制定特殊的產業政策,動用政府資源推動科技創新,也是許多國家的普遍做法。18世紀末美國漢密爾頓的《製造業報告》開啟了制定產業政策的先河,如今美國出臺《先進製造業夥伴計劃》(AMP)和《信息高速公路計劃》(NII)的宗旨也是對科技創新提供政府支持。

中國的發展惠及廣大人民,更是一個毋庸爭辯的事實。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民生活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使現行聯合國標準下的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通過實施精準扶貧政策,使6000多萬貧困人口告別貧困,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

亂貼“標籤”背後的霸權邏輯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美國的60%,並且還是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世界最大外匯儲備國。在美國看來,今天中國的發展已經“危及到了美國第一”,使美國感到巨大壓力與威脅。

對於力圖永遠佔據霸權地位的美國而言,任何一個國家,無論實行怎樣的社會制度,只要經濟實力接近美國,在美國眼裡,這個國家就會理所當然地成為美國世界領導地位的動搖者甚至取代者。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的GDP佔美國GDP的比重一直沒有超過10%。由於經濟實力相差懸殊,雖然當時中國同樣實行社會主義制度,但美國並沒有把中國視為威脅。與此形成鮮明對照,二戰後,美國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對日本的經濟體系與政治制度進行改造。但日本20世紀70年代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尤其是90年代GDP達到和超過美國GDP的三分之二後,“順理成章”地成為美國的頭號對手。當時美國為打壓日本,給日本強加的各種罪名和今日強加給中國的罪名十分相似,如指責日本實施的是“國家導向型市場經濟制度”、在國際銷售市場中開展“不正當的競爭”等。

給中國貼上“國家資本主義”的標籤,很大程度上表現出美國特有的思維定式,即堅持認為西方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唯一正確的發展方向,是世界各國謀求發展的唯一正確的選擇。2001年美國同意中國加入WTO,主要動機也在於將中國納入西方資本主義體系,“幫助”中國走西方的發展道路。然而,中國並沒有像美國所設想的那樣“改旗易幟”,而是堅持走符合自身實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中國以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以美國的方式獲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讓美國精英階層面臨一種兩難境地:如果不承認中國崛起的事實,攻擊與遏制中國的理由與根據就會顯得不夠充分,而如承認中國通過走社會主義道路取得巨大成功,又無異於承認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之外存在正確的模式、制度與價值。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寧願把中國的成功看作是實行資本主義的結果,於是就硬給中國扣上“國家資本主義”的帽子。

(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李文 責編:李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