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的一個考古發現,讓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這裡

1987年4月9日,全世界的目光投向這裡,這一天,距離西安一百公里的法門寺神秘的地宮轟然洞開,幾千件奇珍異寶光芒四射,輝煌燦爛的大唐盛世文明震驚世界。而更加石破天驚的消息是:被奉為萬世不朽聖骨的佛陀真身舍利首現人間。

1987年的一個考古發現,讓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這裡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佛滅度後遺體結為舍利,為弘揚佛法,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任國王阿育王將佛骨舍利分為八萬四千份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即為其中之一。現存法門寺的佛指舍利是佛陀唯一的指骨舍利,據考證於戰國時期由西域輾轉傳入中國建塔密藏。元魏時代首次開塔供養,唐代八位皇帝六迎兩送每三十年迎佛骨供奉,盛況一時,後歷經戰亂、毀佛、洪雨、地震等災害幾近失傳於世。後來,佛指舍利藏隱於法門寺真身寶塔的地宮後室密龕內長達1113年,直到1987年發現地宮,2499件盛唐皇室供佛珍寶簇擁著佛指舍利穿越千年重現於世。

1987年的一個考古發現,讓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這裡

因法門寺舍利有‘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和,干戈息’之說。唐代先後有高宗、武后、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僖宗等八位皇帝六次迎奉舍利於長安、洛陽宮中供養。法門寺也受到了唐皇室的高度重視,不僅修建了木塔,宏建地宮,而且擴充寺域為瑰琳宮二十四院,富麗堂皇。法門寺升格為皇家寺院,法門寺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自宋以後,佛教漸趨冷清,法門寺也隨之衰敗。但明清均有修復,特別是明隆慶三年,唐木塔崩毀。萬利七年至萬利三十七年,歷時三十年修起了八稜十三級磚塔。

1987年的一個考古發現,讓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這裡

明代的法門寺真身寶塔歷經三百餘年的風雨侵蝕,於1981年8月24日,坍塌了西南方向的三分之二,僅餘一小半巍然斜立。1985年,陝西省政府決定重修寶塔,1987年拆除殘塔清理塔基時,發現了封閉塔下1113年的唐代地宮,出土佛指舍利4枚及大批稀世珍寶。唐皇室供奉的一百二十一件(組)金銀器;首次發現的唐皇室秘色瓷系列;米至古羅馬等地的琉璃器群;上千件薈萃唐代絲織工藝的絲(金)織物,其中包括武則天等唐皇帝后繡裙、服飾等均是稀世珍寶;這些奇珍異寶數量之多、品類之繁、等級之高、保存之完好是極為罕見的。

1987年的一個考古發現,讓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這裡

鎏金迎真身銀金花四股十二環錫杖。錫杖指頭部掛環的杖,為比丘行路時應攜帶之具,為佛教最具權威的法器,有多股、多環之分。用以驅趕蟲蛇,或乞食時振動有聲,使人聞知。

1987年的一個考古發現,讓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這裡

鎏金飛鴻球路紋銀籠子:通體鏤空,紋飾鎏金,頂面有15只飛鴻,內圈飛鴻引頸內向,外圈飛鴻則兩兩相對。籠體24只飛鴻。其用途是烘乾團茶水分,使茶葉變得幹而脆。

1987年的一個考古發現,讓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這裡

寶雞法門寺地宮,打開了佛教和盛唐王朝的寶藏,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法門寺地宮發現至今已有30年,1987年在對倒塌了6年的法門寺寶塔進行重修時,人們發現了塔下在幽暗中被禁錮了一千多年的地宮和寂靜地置身其中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以及簇擁著它的2499件大唐國寶重器。

1987年的一個考古發現,讓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