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好的、都行……老公「沒話」,我這樣擺脫了尬聊

老公,我今天加班。

嗯。

老公,下班經過藥房,幫我帶一盒創可貼。

好的。

老公,今天晚上想吃什麼?

都行。

老公,今年孩子幼兒園的學費漲價了。

知道了。

老公,這週末你能帶孩子去上課嗎?

OK。

……

嗯、好的、都行……老公“沒話”,我這樣擺脫了尬聊

這種“沒話”的老公,你家也有一個嗎?面對一個沉默寡言的丈夫,如何才能看透他的內心戲?夫妻二人又該怎麼溝通,才能擺脫“尬聊”呢?

伴侶間的各種神吐槽永遠不會停止,但其實更多時候未必是雙方性格上的差異,而是不在一個頻道上。要想讓彼此間的對話豐富起來,就要“知己知彼”,這樣才能朝著彼此邁進一步。

而跨出這第一步的關鍵,就是要先端正我們對這看似很讓人無語的回應的解讀。

嗯、好的、都行……老公“沒話”,我這樣擺脫了尬聊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曾於上世紀60年代創立的一種心理治療體系,主張人有其固有本性,人的先天傾向中有積極的取向,也有消極的本性。換句話說,人有趨向於成長和自我實現的傾向,同時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於生存發展的傾向。

艾利斯認為,人的情緒來自於人對遭遇的信念、評價、解釋等的認知而非事情本身,認知正了,情緒和行為的困擾就會大為改善。根據這一研究理論,極少有人能夠純粹客觀地做出認知,而是會根據既有的觀念來做出反應。

嗯、好的、都行……老公“沒話”,我這樣擺脫了尬聊

回到我們今天的問題,夫妻間越來越沒話,其實是因為雙方都在消極地解讀對方的回應。我們不妨從雙方各自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嗯、好的、都行……老公“沒話”,我這樣擺脫了尬聊

先來看看你們二人平時是怎樣互動的:

❶ 妻子:老公,我回來啦!

丈夫:哦。

❷ 妻子:老公,下班幫我買一盒創可貼回來。

丈夫:哦。

這時妻子會怎樣想?“你怎麼都不問我今天做了什麼?累不累?一點不關心我!”、“我都說了要買創可貼了,怎麼都不知道問一下我,有沒有哪裡受傷?這擺明了心裡就沒我啊!”

嗯、好的、都行……老公“沒話”,我這樣擺脫了尬聊

妻子的心聲:說什麼其實並不太重要,關鍵是你的關注和回應!當然光有回應還不行,不過大腦的“尬聊”不但不能增進感情,還會變成吵架的導火索:

妻子回家,沒精打采地說:我好累啊!

丈夫1:老婆辛苦啦!我能為你做些什麼呢?

妻子1:謝謝親愛的,你啥也別動,坐著吧,我去做飯啦!

丈夫2: 你什麼意思?你嫌我做得不夠多嗎?

妻子2:你就是沒我做得多啊!你看……

丈夫2:@#¥@#%……

妻子2:@#¥@#%#¥%

嗯、好的、都行……老公“沒話”,我這樣擺脫了尬聊

其實每一位妻子的心裡,都會期待“即便我有能力解決,我也需要知道你願意幫我,因為那代表著你對我的愛”。

嗯、好的、都行……老公“沒話”,我這樣擺脫了尬聊

要想讓共同語言多起來,妻子們還要在期待被關注、被回應、被理解的同時,也不妨主動探究一下另一半的“內心戲”。回家累了、怕弄巧成拙、不知該怎麼說……男性天然地比女性在情感表達方面要弱一些。

而在你不開心、有情緒時,正是向愛人反饋感受和需要的時機。感覺氣氛不對,兩人在“嗆著說”,不必賭氣掙個高下,不妨先停下來尋問、確認一句“你的意思是……我的理解對嗎?”

嗯、好的、都行……老公“沒話”,我這樣擺脫了尬聊

婚姻不能“打啞謎”,沒有誰理所應當地就要和你心有靈犀,家人間的默契就是通過一件件生活的瑣事給“磨”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