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二:卫国的悲剧——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是《诗经》中的一首诗: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读着诗你可能会想着两个人在泛舟,殊不知这里面有个两兄弟争向赴死的悲惨故事。

二子指的是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儿子伋和寿,还有一个儿子姬和寿是一个母亲。姬和寿虽一母所生,性情大不相同。按理应该是伋继位,朔和他母亲宣姜经常在卫宣公面前说伋的坏话,卫宣公就有了杀伋之心。

一七二:卫国的悲剧——二子乘舟

卫宣公让伋前往齐国,准备在去齐国的路上杀掉伋。寿伋的关系很好,得知此事,就告诉了伋,要他逃走。伋说:“为人子者,以从命为孝。弃父之命,即为逆子。”寿想如果伋死了,父王立我为嗣,我怎么受得了啊!

寿就把伋给灌醉了,乘船往齐国去了,途中被埋伏的贼人杀掉。伋醒来后忙乘船前行,碰到那贼人后说明真相,让贼人把自己也杀了。卫宣公得到消息后大病一场,半月而亡,朔继位为卫惠公。卫国老百姓做了这首诗来纪念两兄弟。

一七二:卫国的悲剧——二子乘舟

这类的事情都有相似性,首先是卫宣公宠爱宣姜,受枕边风影响就有了杀伋之心,因找不到伋的毛病就只有借他人之手。这也说明一个问题,谣言说多了就是真的了,刚开始卫宣公还是相信伋的,架不住多次煽风点火就相信了宣姜和朔的话。

寿与朔虽一母所生,寿天性孝友,和伋倒像一奶同胞,而朔年龄小却天生狡猾,仗着他恃母亲的宠爱,想继承王位,这下正好如朔所愿。我觉得这中间还是和成长环境和家庭影响有关,寿和伋的年龄应该差不多,他们成长的时候卫国还没那么多事,也没到立嗣的时候。伋年龄较小,受宠爱,规矩就少了,就太自我了太自私了。

一七二:卫国的悲剧——二子乘舟

对于伋和寿的行为,你也可以说愚。但那时所受的教育就是“君教臣死臣不敢不死,父教子亡子不敢不亡”,伋认为如果他不死,那就是不孝,或者还不如死了,才坚持要去。而寿的想法一个是他的哥哥死了而他继了位,那他是不会心安的,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寄希望于卫宣公通过他的死能醒悟过来,改正错误,落个好名声,可谓是用心良苦。

二子乘舟这首诗并不是记载这件事,而是卫国的国人为“二子”而伤感,伤感二子虽明知危险却争相为死,但愿以后不再有伤害。但是我觉得这不值得,真正的好人是应该带来好的结果的,他们双双而死的结果却是让一个自私自利、心胸狭隘、残忍残暴的朔继了位,对卫国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关注超哥说成语,让你天天有惊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