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物博,那麼中國人到底缺少什麼,他在百年前就給出了答案

都說我國地大物博,中國人什麼都不缺,只要缺什麼就能在中國的土地上找到相應的東西。但是這肯定是假的,中國就算是再大也同樣有中國人所缺少的東西,那麼中國人到底缺什麼呢?實際上這個答案在百年前就有人給出了答案。

中國地大物博,那麼中國人到底缺少什麼,他在百年前就給出了答案

離現在不遠的清朝末年時期,人們為讓國家變得強大,人們開始紛紛效仿國外,進行變法,其中京師大學堂就是戊戌變法的產物。當時為了讓這個京師大學堂走向正確的方向,選擇當時名聲極大張之洞和張百熙等人來擬定學堂的章程。可是當他們什麼都準備好,開始授課的時候,京師大學堂被一位當時的小人物給踢了場子。這個人就是後來著名的作家王國維,當時的一位報刊的小作家。

中國地大物博,那麼中國人到底缺少什麼,他在百年前就給出了答案

當時王國維認為章程缺少一門科目,那就是哲學。這一種說法在當時是行不通的,因為當時中國的國情是一種固定的思維,是不允許各種天馬行空的東西出現的,所以在當時王國維的建議並沒有得到通過。那麼為何王國維這位大師認為哲學是京師大學堂中所不可缺少的東西呢?這實際上要從當時中國經過了數千年的封建社會統治而言。

中國地大物博,那麼中國人到底缺少什麼,他在百年前就給出了答案

因為中國古代的文化中有著一樣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人們喜歡把很多東西的發展趨向於實用性,而忽略了當時過程,而這些過程才是更為重要的思想。就好比一位科學家,在研究無數次,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後,他最後成功。然而在他成功之後,他就不再繼續的研究其他東西,這就是在追求物品的實用性,而忘記了當時在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喜悅,一種任何東西都代表不了的心情和成就感。其中愛迪生就是此類人物。愛迪生在發明了燈泡後,就在也沒有其他的成就了,因為他已經忘記當時研究過程中的那種喜悅的心情,投入到那種毫無意義的醉生夢死的生活中去。

中國地大物博,那麼中國人到底缺少什麼,他在百年前就給出了答案

王國維大師認為中國人在物質並不缺少什麼東西,而在思想卻顯得十分的空虛。怎樣的空虛法?人們去一件事,往往都是為了獲得物質上的賞賜,基本上沒有那種精神上的享受,也就說他們在做一些事情時都是因為生活所迫,他們不得不這樣做,而不是一開始就抱著一種快樂的情緒去做。就像現在我們所言——興趣是人們最好的老師一般,就是此類的意思。

中國地大物博,那麼中國人到底缺少什麼,他在百年前就給出了答案

我們仔細的去觀察古代人的生活,我們發現他們生活像是一個人,每一個都在重複做著一樣的事情,這些人完全沒有屬於自己的東西。在古代,大家有著這樣一種思想,家裡祖上是做什麼的,作為後代就應該繼續繼承祖上所做的事情,說白了就叫做繼承家業。而那時的人們基本上沒有什麼人去主動改變他們,而是不斷的接著做下去。最為關鍵的一點,那就是他們沒有創新的思想,認為祖宗說的話都是正確的,這也是為何儒家學說在之前,從來沒有發生過大變動的原因。

中國地大物博,那麼中國人到底缺少什麼,他在百年前就給出了答案

總得來說中國人缺少的東西,是一種思想,一種創新,超越前人的思想,而不是一直守著前人所留下的寶藏,故步不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