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打穀子桌球響,傳唱粒粒皆辛苦,山西運城難得一見老式打穀場景


山西運城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國曆史上最早的農官——后稷,就在這一帶“教民稼穡,樹藝五穀”,開創了我國農耕文明的先河。圖為2018年9月,白露這一天,山西省夏縣一家農戶院落裡,兩位留守老人採用木棒拍打穀穗脫粒穀子的勞動場景。

小米,名稷,又名粟,也叫禾,中國北方通稱穀子。起源於中國黃河流域,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是古代北方先民的主要食物。

穀子脫皮後即小米,小米粥,養顏養人,是晉南人一日三餐離不開的食物,是吃好吃不好,先要喝好的那一口。每年當地老鄉都會安排一定的地塊種植穀子,滿足自給自足的需要。大娘說,自家種的穀子好喝,夠一家子用了。

用木棒拍打穀穗脫粒穀子,是吸引眼球的地方。打穀場未見農機設備,古老的生產方式難得一見。問老人為啥不用脫粒機?老人說,他家就種了幾小塊地,不值顧花費,現在還能幹的動,能省一些是一些。

村裡的主導產業是花椒,是收入的主要來源。種些穀子大都是供自家用,因為自給自足,所以小打小鬧。中條山裡另一戶人家,七十多歲吳大娘因為有病,選擇用小一點的木棍拍打穀物。

有人說農耕文明起源是從后稷在稷王山播種五穀的那雙手開始的。看到大娘那雙手還在不停頓地操勞,或有不解,為啥不用碾子?大娘笑著說,我一點一點拍打,是圖個乾淨,也不是太累,雖說辛苦點,但放心!

以五穀為代表的傳統農業生產及其方式,為華夏文明的孕育、發展作出了貢獻,如今飽滿的穀穗裡仍然是金燦燦的希望。圖為剛剛從地裡收禾歸來的農夫。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記住山西,記住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的運城。對大棒打穀子的古老生產遺存您有興趣嗎?歡迎留言討論! -------------------- 老寧攝影聚焦鄉土鄉情,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